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视连续剧:大刀记,《大刀记》第1集

2023-11-27 08:28 作者:岑岑 围观:

我出生于1968年,已经年过半百。这几年,小时候看的电影经常浮现在我脑海里,或者因为一首歌,一句台词,一个画面,让我无法自拔。那时候电影产量少,看电影的机会不多。很多电影都看了好几遍,所以记得比较清楚。

现在没事干了,就回忆一下少年时亲眼看过的电影,安慰一下回忆旧时光的心情。电影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我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

《剑》:197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基本情节:讲述了贫苦农民梁永胜为父报仇未果,苦练武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八路军指挥员,带领乡亲们与地主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故事。

印象最深的:1。这部电影是根据郭成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剑》是我这辈子看的第一本小说,爱不释手。爱屋及乌,所以我自然喜欢这部电影。只是小时候一直在想,电影和小说怎么不一样,差别那么多。电影有错吗?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适应。

2.影片开头对话很少,人物都是珍贵的文字。影片通过人物的肢体语言和音乐渲染来展开剧情和说明背景,给影片增添了沉重感和沉重感,让观众能够迅速融入剧情。

3.电影里有很多著名的角色,他们都演得很好。一人饰演两个角色,将梁的悲剧父亲和梁永胜的莽撞成熟演绎的淋漓尽致。钟饰演的铁匠,刚正不阿,亲切感人。声明饰演反派幕僚长,阴险狡诈。当他的小眼睛翻一个馊主意的时候,还是那么惹人厌。郭凯敏饰演年轻人洛克列。虽然有点不成熟,但也中规中矩。

4.当时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电影水平比较高,画面语言和借物寄情的功力深厚。运河泛滥的画面很逼真。不知道是不是噱头。大刀是影片的灵魂,但并没有夸大它的打斗和杀戮。前半段突出“只有它(大刀)才能纠正那个人情”,后半段梁永胜在延安用大刀感叹“穷人的路在何方”,巧妙的诠释了主题。

5.影片中有两个感人的情节。一个是梁志勇被迫去天津做童工。上船前,他含泪与亲人告别。多懂事的孩子啊!简直让人心酸!另一个是所有村民都集中在永胜家里。你有一瓢,我有一碗,组成了一百面。房间里笑声不断,声音悦耳!

6.地主贾玉贵压榨百姓,作恶多端。如果他珍惜人民政府给他的机会,他可能会保住性命。但他投靠了日本人,成了汉奸。虽然在片中没有死,但最后绝对是死路一条。片尾,贾玉贵还在说“走着瞧”,而这边,上级已经批准梁永胜组建大刀队。至此,影片戛然而止,非常巧妙,留下悬念让观众自己去思考,谁都能猜到贾玉贵的命运。

7.“减租25”在片中被反复提及。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抗日民主政权规定,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战前原租应减征25%。

8.片中经典台词:魏大妈和房东贾玉贵斗嘴。贾说:死老太婆,梁永胜来了,走路的样子就变了。魏阿姨说,老板,自从你永生回来,走路都变了。这嘴机智过瘾,能噎死楼主。片头演职员表解释环境的时候。一个叫华子的人说:在清朝,我想吃饭,现在还在乞讨。小时候喜欢这些非主流顺口溜。看了一个,发现了几个字,然后朋友们争相说出来。

这部电影是根据1975年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现在看起来改编的不错,既尊重原著,也符合电影的叙事风格。虽然和《红旗谱》《奔流河》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一定的从奴隶到将军之类的人情味,但这部电影在特殊时期的文学作品向新时期的过渡上还是比较成功的。

你还记得哪些细节?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