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大刀记》大量删改原著情节,但添了一个概率近乎为零的巧合

2023-11-27 08:28 作者:岑岑 围观:

电影《利剑》拍摄于1977年,上映时间大约是1978年5月。因为在1978年的《人民电影》第六期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电影《利剑》的评论,可以大致估计这部电影的上映时间不会晚于此。

电影《仙剑》是根据郭承清的三卷本小说改编的。事实上,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把三卷本的小说变成电影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电影《利剑》被大幅删减,但这样的删减还是不够。所以电影《刀剑》的后半部分,就为小说自己安排了一个故事。

小说《刀剑》虽然以巨大的篇幅对当时的抗日斗争进行了过分乐观的描述,但仍然可以看出当时的大刀队始终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随时面临着破与反破的残酷斗争,这也是平原斗争的一个普遍特征。《平原之火》、《敌后武装》等类似小说中有不少篇章,表现了抗日部队被敌人追击、被迫突围、血染战场的惨烈场景。

在小说《刀剑》里,我也多次写到,在敌人的围剿下,大刀队四处突围,命悬一线。但小说太神化了,大刀队的英雄神武在危机面前,泰山压顶,总能化险为夷。有些情节太神秘,难以置信。

电影《刀》基本上把这些突围和反突围的情节都删掉了,而且小说里梁永胜的儿子主导了大刀队的斗争,但是电影《刀》里梁永胜的儿子在天津被当童工,另一个被描述成被恶霸烧死。电影里,梁永胜身边没有自己的骨肉。就这样,大刀队对敌作战。这种改编也是因为电影的剧情需要简洁。

梁永胜成为八路军后,被队里送回老家开展抗日斗争。电影中正是通过梁永胜组织打击地主旧财,试图给日本粮船送粮食,完成了电影中一战的结束。这种斗争的情节设定在小说中根本没有提及。

由此可见,电影写的时候,不可能把四个阶段的斗争一一在刀剑中表现出来,即使表现一个阶段的斗争,改编也不可行。与其这样,不如再编织一个打击汉奸,给日军送粮食的战斗情节,来概括剑队斗争的双重性。打个手势,一个是十个,这应该是电影编剧主动为电影安排另一个后半段剧情的原因。

这也决定了《仙剑》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所以我们不得不沿袭这种革命电影框架的旧模式,走一条稳健的、道路化的拍摄之路。

比如影片中的抗捐斗争就像《红旗谱》中的斗争主线,到处都是因为破渠而受害的人,类似于《奔江》中的,而影片中运粮船攻击敌人也是《奔江》中的情节。

电影《仙剑》增加了一个巧合,就是梁永胜的养父有一个失散多年的哥哥。梁永胜在投奔革命队伍的时候,意外遇到了已经成为教官的门下海弟弟王大江,而这个人物在原著小说中是不存在的。

电影中提到梁永胜的养父门大海和他的哥哥王大江,连同他们现在的姓“门”和“王”,是他们以前的姓“闰”。当时因为地主的迫害,兄弟俩不得不背井离乡。为了逃避追捕,他们把一个“闰”姓分成了“门”和“王”两个姓氏,这是影片中的传奇之处,也是中国传统小说令人惊讶的设定。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也符合奥亨利小说写作风格的基本信条。

然而,在1975年的第一版《剑》中,并没有发现王叔叔的哥哥。

而在2005年的再版中,却出现了梁永胜正巧遇到门海弟弟王叔叔的情节。小说中王大爷的名字是王,而不是电影中的王达江。在电影中,王达江是八路军的指导员,而小说中的同一人物的名字是方。

所以《剑》第一版、第二版和电影版,围绕门叔哥哥的人物设定几乎完全不同。这次改编也体现了原著小说的剧情设定比较随意,电影可以随意改编剪辑空。

而且,还涉及到《剑》原著的版本。

/image-1975年8月版

1975版和2005版的剑是差距很大的两个版本。事实上,2005年的第二版是更早的最终版。后来,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作者于1975年对第一版进行了修改和润色。

/image-2005年9月版

2005年再版的时候,作者的原稿被发表,而之前的修订版,也就是1975年版被废弃。

2005版有梁永胜遇到门叔弟弟的情节,而根据电影《宝剑》改编的1975版没有这个情节。所以电影改编,未经授权,设置了门叔和王大江重逢的场景。

这也是所有战争题材的作品都喜欢做的设定,即一场战争总会让失散多年的家人、亲人、爱人不期而遇地重聚。这种简单的剧情设定手法也是无奈之举。如果没有这种大团圆和意外,那么这部战争剧就很难构建出戏剧性的剧情,实现剧情循环的内部闭环完整。那么,这样的作品就是一个碎片化的流水账。

像电影《小花》一样,把原著小说《桐柏英雄》中兄妹相认的戏份提取出来,单独构成电影主线,从而自成体系,却把小说中的战争主线推到了后台。

电影《刀剑》不得不走“巧合”路线,把原著小说中没有写的门叔兄弟的重逢,作为一个主要的剧情惊喜展现在电影中,而这个惊喜也太梦幻了。门叔是梁永胜的收养人,门叔的弟弟王大江成了梁永胜的向导。这种概率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为零。

电影《刀剑》虽然是1977年拍的,但从1975年小说出版后就一直在运作。当时上海电影厂和山东联合成立了《仙剑奇侠传》剧本创作组。两位编剧都是山东艺术团的编剧。他们补了一个又一个草稿,花了七八稿才定型。此时文革结束,但电影剧本整体基调已定,没有突破和创新。所以整部电影还是像文革时期的电影,有概念味。

这和同时期的《大河奔流》基调基本一致。相反,从奴隶到将军,这也是一个革命主题,突出了人情味,带来了新鲜的味道。从此,电影和文学创作已经属于新阶段。

电影《刀剑》夹在文革电影和新时期电影之间,总体上属于一个过渡阶段,呈现出一种具有标本意义的影像存在。

相关链接:

冯德英对小说《剑》的评论切中要害。

有网友说《剑》根本不配称为小说,那么小说到底写了什么?

小说《剑》中为什么没有出现萧华的形象?后来作者补上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