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葬花的人是谁,葬花是哪个人物

2023-11-27 08:25 作者:岑岑 围观:

人们特别爱悲剧,从言情小说里虐恋的惨状,到韩剧里“她是你失散多年的妹妹”的血腥场景。虐的越厉害,哭的越厉害,越喜欢看。

人类特别爱悲剧。在明清小说中不难找到林黛玉的丧歌。“花落人死不知何时”这句话,千百年来依然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试想一下,如果韩剧的剧情没有开好头,如果林黛玉换成了李悝jy,葬花变成了葬叶,会是什么效果?李悝jy埋叶,美,你要说美我也没办法。我只想说:悲剧的诞生至少是一出有美的戏。没有美,悲剧就不再得到同情,世界上也就不会有所谓的悲剧。

这种对美的纪念,很像林黛玉的葬花,我暂且称之为人们普遍具有的“葬花情结”。

首先,林黛玉葬桃花,本身就意味着幸福。《快乐之花》的凋零,已经是对读者感官的第一次打击:美好的时光不会长久,美好的事物会随着时间而消失。从而埋下了一个暗示性的悲剧。黛玉走过桃花树,看见桃花瓣散落了一地。她没有视而不见,也没有就这么红了。她蹲下来捡起花瓣——接下来的剧情方向很重要——放进随身携带的绣花工具包里,眼泪一颗一颗掉下来。这是对读者的第二次打击。当然,中国古代很多诗人都有很大的惜花惜春的情怀,但很少有像林黛玉那样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是林黛玉的最后一个动作——埋花。这是对读者的第三次打击,也是最重的情感暗示。这个情节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主角命运的直接暗示,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明示。正是这种联想,唤起了千万读者最朴素的情感。曹雪芹在书中写道,“今天埋花的人是愚蠢的。他埋他们的时候认识谁?”正是这一朵落花,直接联系了林黛玉的命运。还有更明确的一句话:“试看春花渐落,即美人老死之时”。可见美人之死是另一种“美人之死”,花葬是对花儿的纪念,但更多的是一种自怨自艾在里面,可能来自林黛玉,曹雪芹,甚至读者自己。五味杂陈,悲剧的共鸣油然而生。

近几年来,无数含泪的身影前来寻找桃树的原型,甚至在它下面放上了白花。根本原因是人们愿意接受这种对美的破坏的牺牲。越痛苦越爱看,这和这个世界的男女都爱看韩剧的心理基本一致。

莎士比亚的悲剧比喜剧销量翻了一倍多,世界悲剧小说和影视作品被反复翻拍和炒作。显然,对悲剧的激情不仅仅是世俗人的特权。所谓“花葬情结”,有一种任何时代都不会消退的悲壮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