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康强电子实战分析(康强电子价值链分析)

2021-12-23 21:43 作者:未来智库 围观: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银证券,庄宇、吕然)

1、需求端:5G渗透率带动需求扩张,ARPU重回上升通道

1.1 下游总需求:2021 增速跃进,2022 将持续向上增长

2021 年的电信业务收入稳定增长,通信行业下游需求受疫情影响较小。根据工信部最新的 2021 年 1-10 月份数据显示,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 12,252 亿元,同比增长 8.2%,两年平均增速 5.7%, 对 比 2020 年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的 3.6%,2021 年的电信业务收入增速实现双倍跃进,并保持稳定增长 水平。在 2021 年疫情对经济的持续低压影响下,通信行业下游需求受疫情影响较小,按照上年不 变价计算的电信业务总量为 13,894 亿元,同比增长 28%,持续呈快速增长态势。其中,各大运营商 积极开拓发展新兴市场,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更多的需求 与收入增长点纷纷涌现,预测 2022 年电信业务收入将继续持续向上,保持增长发展势头。

新兴业务收入增势突出,对电信业务拉动作用持续显现。2021 年间,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 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积极发展 IPTV、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业务,1- 10 月份共完成业务收入 1854 亿元,同比增长 28.8%,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为 15.1%,拉动电信业 务收入增长 3.7 个百分点。其中云计算和大数据收入同比增速分别达 91.3%和 33.1%,数据中心业务 收入同比增长 18.7%。对比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 1.7 个百分点,而话音业务占比 持续收窄,在电信业务收入中总占比同比下降 1.5 个百分点,新兴业务成为目前业务收入来源增长 最迅猛的版块。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行业回暖,三大运营商营收持续增长,中国移动领衔市场份额,联通和电信的收入增速触底反弹。 随着提速降费的政策要求在 2019 年放缓,价格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整个通信行业出现回暖趋 势,各大运营商的营收水平均在 19-20 年得到稳步提升,21 年中的营收水平也远超 20 年年中水平。 其中,中国移动始终保持市场份额的领先地位,净利润远高于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在 提速降费政策的要求放松后,逐步摒弃价格战,回归合理价值区间,同时抓住 4G 向 5G 跃迁的阶 段,积极发展新兴业务,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的营收于 19 年触底反弹,逐步抢回市场份额。

移动通信服务仍是主要收入来源点,新业务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根据 2021 年三大运营商周期财务 报告对比数据发现,移动通信服务仍是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市场、政企市场、新兴市场表现 优异,实现了双位数的快速增长,CHBN 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得益於智慧家庭、DICT 业务的快速 拓展,面向信息服务的新业务(非传统通信业务)收入佔比进一步提升,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1.2 用户数:5G 用户数呈倍数增长,蜂窝物联网规模持续扩大

5G 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未来或将呈现爆发性增长趋势。中国移动的 5G 套餐用户数逐月递增,整体 的 5G 用户规模与增速都远超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持续领跑我国 5G 业务。2021 年 10 月相较于 2021 年 4 月,仅仅在半年时间内用户数已达原来的 1.73 倍,达到 3.5 亿+。中国电信的 5G 套餐用户 数约为中国移动的 60%,并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中国联通的整体 5G 用户数低于中国移动与中国联 通,但上升趋势明显。截至 10 月份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 16.41 亿户,比上 年末净增 4694 万户。其中,5G 手机终端连接数达 4.71 亿户,比上年末净增 2.73 亿户。5G 用户的规 模增长呈现倍数增长,未来预期将出现爆发性扩大趋势。

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规模稳步增长,千兆用户发展加快。截至 10 月份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 5.31 亿户,比上年末净增 4792 万户。其中,100Mbps 及以上接入速率的 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 4.9 亿户,占总用户数的 92.2%,占比较上年末提升 2.4 个百分点; 1000Mbps 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 2525 万户,比上年末净增 1885 万户。预计 未来千兆用户规模将持续扩大。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蜂窝物联网用户规模持续扩大,IPTV 用户稳步增加。截至 10 月份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 物联网终端用户 13.85 亿户,比上年末净增 2.5 亿户,其中应用于智慧公共事业、智能制造、智慧交 通的终端用户占比分别达 22.3%、17.6%、16.7%。IPTV(网络电视)总用户数达 3.43 亿户,比上年末 净增 2825 万户。各大运营商积极开展产业数字化业务,加大物联网建设投入,蜂窝物联网用户的 规模有望在未来持续扩张。

1.3 ARPU 值:增速触底反弹,5G 有望带来更高增长

移动互联网流量快速增长,10 月份 DOU 值创新高。1-10 月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 1810 亿 GB,同比增长 35.3%。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流量达到 1732 亿 GB,同比增长 36.4%,占移动互联网 总流量的 95.7%。10 月份当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DOU)达到 14.32GB/户每月,同比增长 25%,比上年底高 2.4GB/户每月。

ARPU 值触底反弹,5G 渗透率提升有望带来更高增长。2021 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借力 5G,ARPU 增速回升态势明显,移动用户 ARPU 值均有提升。中国移动在个人市场中,截止 21 年 6 月,移动 ARPU 为人民币 52.2 元,同比增长 3.8%,扭转了自 2018 年以来的下滑趋势;手机上网 DOU 提升 38.7%,达到 11.9GB。个人市场收入实现了正增长,达到人民币 2,555 亿元,同比增长 0.7%。中国电 信在上半年的 5G 渗透率达到 36.2%,继续领先行业平均水平,移动用户 ARPU 止跌并持续回升,达 到人民币 45.7 元,同比增长 2.9%,增幅较一季度进一步提升。同时中国联通用户价值持续优化,移 动用户 ARPU 达到 44.4 元,同比提升 8.5%。5G 商用时代下,较高的资费将在未来有较高的可能性持 续拉动运营商的 ARPU 值增长。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1.4 CAPEX:资本开支稳步增长,有望于明年加快 5G 建设节奏

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稳定增长,下半年加快 5G 建设投资节奏,5G CAPEX 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势 态。2021 年,中国电信资本开支计划为 870 亿元,同比增长 2.6%;中国联通预计 2021 年资本开支为 700 亿,中国移动 2021 年计划资本开支 1836 亿元,比 2020 年的 1789 亿元资本开支水平略高。5G 基 建方面,2021 年四家运营商合计招标无线主设备 72.2 万站(其中中国移动和中国广 电的 48 万 700M 5G 基站分 2 年建设完成),投资金额超过 580 亿元。对比去年 5G 二期招标(三家 累计招标 48 万站,投资金额 700 亿元),明显的变化是 “量增价减“。

中国移动上半年累计 5G 基站 总数 50.1 万个,计划于今年年底开通 5G 基站超 70 万个;中国电信上半年自建 5G 基站 5 万站,全年 目标为自建 5G 基站 18 万站,力争在用 5G 基站达 70 万站;中国联通上半年新增可用 5G 基站约 8 万 站,达到超 46 万站,力争年底实现可用 5G 基站目标约 70 万站,新增可用 5G 基站约 32 万站的目 标。三大运营商下半年 5G 建设投资节奏加快,中国 5G CAPEX 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2021 年下半年是 5G 建设集采高峰期,预计 2022 年将成为 5G 时代 CAPEX 高点。2021 年下半年,各 大运营商集中大规模进行 5G 集采。2021 年 7 月,中国移动与与中国广电公布了最新的 5G 700MHz 宏基站集采中标结果,采购规模约为 48 万站,标价约 150 亿元,计划于 2021 -2022 年建成投产。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1.5 OPEX:5G 建设规模扩大,电费增长使得营业成本高企

5G 规模的扩张促使三大运营商成本费用处在稳定增长阶段,网络运行及支撑成本由于 5G 网络规模 增加而造成其增长。中国移动在 2020 年发生的营业费用为 6533.36 亿元,远远高于中国电信的 3649.21 亿元以及中国联通的 2977.2 亿元。中国联通的主要成本费用来自折旧和摊销,其次主要是人 力成本。网络规模的扩大带来铁塔费用的增加,进而影响了网络运行及支撑成本。

2、产业链:建设期过渡至应用期,产业下游变局显现

2.1 通信板块经营总体向好,子板块分化明显

通信板块 2021 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总体表现良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 2021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共计 9421.37 亿元,与 2020 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15.43%;剔除掉异常波动的公司,营业收入共计 9414.51 亿 元,同比增长 15.47%,其中超过 50%的公司 2021 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同比变化在 0%~30%范围 内,91 家公司实现了同比正增长,22 家公司同比负增长.,主要是受芯片短缺影响。随着芯片国产 替代化进程的推进,芯片短缺问题将在一定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订单交付将日益恢复正常,未来 营业收入长期看好。

通信板块 2021 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总体保持正增长。在疫情的影响下,2021 年前三季度通信行 业公司归母净利润共计 399.83 亿元,同比增加 3.76%(2020 年同期为-10.76%),剔除掉异常波动的 公司,归母净利润合计 402.95 亿元,同比增长 3.38%。56 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同比正增长,57 家公 司同比负增长, 同比负增长的公司仅比同比正增长公司多一家。受上半年芯片短缺及海运运力不 足导致的订单交付不及时问题影响,近一半的公司较去年同期呈现负增长,且 32.74%的公司归母净 利润同比变化小于 50%。随着海运的恢复和芯片国产化替代的加速,预计未来整个通信板块的归母 净利润将实现进一步正增长。

通信板块 2021 年 Q3 单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环比增长显著。从单季度的情况来看,2021 年三 季度通信行业营业收入共计 3,231.73 亿元,环比增加 48.61%;归母净利润共计 129.12 亿元,环 比增长 415.18%(2021H1 为-59.23%),较 2021Q2 实现显著正增长,彻底扭转了 2021H1 的环比负 增长趋势。从 2021Q3 与 2021H1 的数据对比来看,行业内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在持续改善, 2022 年增长可期。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通信子板块继续呈现分化趋势,物联网、IDC/CDN/云计算、北斗导航、移动转售/智能卡等新型应用 以及相关基础设施表现较好。从营业收入来看,除三大运营商外,通信行业各子板块中,移动转售 /智能卡(1,254.74 亿元,同比增长 31.31%)、IDC/CDN/云计算(1,518.78 亿元,同比增长 29.57%), 物联网(269.97 亿元,同比增长 25.87%),增长较快,依次位列 2021 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速排行 前三位。从归母净利润来看,移动转售/智能卡(7.66 亿元,同比增长 3,571.89%)、网络设备 (64.39 亿元,同比增长 83.29%)、北斗导航(7.79 亿元,同比增长 53.85%),涨势明显,依次位列 2021 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排行前三位。

2021 年三季度通信行业的公司对于费用的控制能力有所提高,费用率减少,净利率增加。通信板块 毛利润共计 2488.66 亿元,整体毛利率 26.42%,同比下降 3.47 个百分点;期间费用共计 1448.90 亿 元,期间费用率 14.06%,同比下降 7.43 个百分点;净利润共计 484.86 亿元,净利率 5.15%,同比下 降 7.64 个百分点。剔除掉个别经营状况较不稳定的公司后,毛利润共计 2487.93 亿元,整体毛利率 24.43%;期间费用共计 1445.65 亿元,期间费用率 15.36%,净利润共计 488.00 亿元,净利率 5.18%, 同比下降 7.98 个百分点。

2.2 估值压制指数上行,机构持仓仍处低配

2021 年 Q2 以来通信行业指数震荡上行,全年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截至 11 月 17 日,通信(申万) 指数今年累计涨幅 1.30%,在申万 28 个一级行业中列第 14 位,跑赢计算机 2.83pct、跑赢传媒 9.65pct,跑输电子 11.79pct。其中,今年以来通信(申万)指数最低收盘点位出现在 5 月 7 日,较年 初跌幅达到 16.20%。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2.3 行业下游龙头企业格局巨变影响全产业链

2.3.1 运营商传统业务变革:传统业务见顶,政企云业务日益发展

通信市场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传统业务逐步见顶。运营商传统业务主要包括移动通信业务和固定通 信业务,且运营商业务移动通信业务为主、固定通信业务为辅的格局明显,其中,移动通信业务营 收长期以来占比维持在 70%左右,是运营商业绩的最主要来源,但随着国内通信用户市场规模日益 达到过饱和状态,移动通信用户增长已近乎处于停滞状态,再加上国家提速降费的政策导向,收益 水平不断下降,流量等传统业务增长已相当乏力,通信运营商靠常规营销模式推动传统业务将无法 继续实现收入的提升。从三大运营商日前公布的 2021 年 10 月份运营数据来看,三大运营商总移动 用户数为 16.45 亿户,相比于去年同期的 16.06 亿户仅增长 0.39 亿户,同比增幅仅为 2.43%,增速已 较为缓慢。(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新兴技术腾飞时代,政企业务纵享多方利好,日益成为运营商业务新领地。随着 5G、AI、AR、 VR、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成熟,移动互联网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过渡,多 元应用场景逐步打开。从政策导向看,国家也大力推进互联网经济向产业互联网方向发展,提倡用 技术提升服务效率,不断解放生产力,为政企业务发展提供了政策利好。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从 通信服务向信息服务拓展延伸,发力产业互联网等新型业务,也成为三家运营商的共识。

政企业务在传统业务承压情况下日益成为运营商新的业绩增长驱动力。由于整体人口红利逐渐消 失、基础通信业务资费持续降低、部分互联网应用替代等不利因素,运营商传统业务收入压力较大 且已逐步见顶。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的营业收入来看,虽然消费互联 网流量带来的移动数据收入增速放缓,对运营商业绩带动作用明显下降,但 5G 时代服务于政企客 户的云服务、数据中心等 ICT 解决方案方面的收入显著增长。

具体来看,中国移动的 DICT 业务自 2018 年以来持续保持正增长,2018-2020 年同比增幅分别为 2.39%、3.50%、5.66%,增速逐步加快; 中国电信的 IDC 业务自 2018 年以来持续保持正增长,2018-2020 年同比增幅分别为 6.24%、6.83%、 7.17%,增速逐步加快;中国联通的数据及其他互联网应用收入的营收占比自 2018 年以来持续保持 正增长,2018-2020 年同比增幅分别为 9.11%、12.81%、15.77%,增速逐步加快。随着数字经济时代 的发展,预计以云服务、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云网融合的业务将持续发展向好。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云网融合助力政企业务纵深发展。云业务主要包括公有云和私有云业务,还包括公有云和私有云并 存的混合云和多云业务。近年来,在传统业务见顶和政企业务发展背景下,国内运营商基于自身在 数据中心和网络建设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庞大的客户群优势,纷纷战略聚焦云网融合,把云网融合 业务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抓手。

中国电信在其“十四五”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云化改革”战 略,2020 年产业数字化达到 840 亿元,同比增长 9.7%,全网云业务收入达到 138 亿元;中国移动也 将移动云业务作为其政企市场发展的核心引擎,在个人、家庭、政企、新兴(CHBN)四大市场全 面发力,以语音、数据、宽带、连接、IDC、云计算、物联网等基础,不断拓宽业务领域,将信息 服务融入百业。

2020 年,中国移动在家庭、政企、新兴三个市场实现了较大增长,三个市场收入占 比提升 3.3%,达到 29.2%,其中面向政企的 IDC 收入达到 162 亿元,同比增长 54.4%,移动云收入达 到 92 亿元,同比增长 353.8%,ICT 收入达到 107 亿元,同比增长 59.4%;中国联通聚焦智慧城市、 数字政府、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推进“云 + 智慧网络 + 智慧应用”融合营销模式,做深做透重点 行业应用类产品。2020 年 ICT 业务收入人民币 134 亿元,同比增长 33.4%;IDC 及云计算业务收入达 到 234 亿元,同比增长 26.1%;物联网业务及大数据业务收入分别达到人民币 42 亿元和人民币 17 亿 元,同比分别增长 39.0%和 39.8%。

新兴业务为运营商打造业绩增长数字化新引擎。在大数据、AR/VR、区块链、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 新兴技术迅猛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各大运营商除了发展传统的 toC 业务外,战略布局 IPTV、互 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新兴业务,不断加大在新兴业务上的研发投入,以探索新 的收入增长点。

据我国工信部最新公布的 2021 年 1-10 月份通信行业经济运行数据,今年 1-10 月份,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 12252 亿元,同比增长 8.2%,两年平均增速 5.7%,增速较 1-9 月份 小幅回落 0.2 个百分点,增长总体保持平稳,其中,新兴业务收入增长势头较为突出。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积极发展 IPTV、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 兴业务共完成业务收入 1854 亿元,同比增长 28.8%,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为 15.1%,拉动电信业 务收入增长 3.7 个百分点。其中云计算和大数据收入同比增速分别达 91.3%和 33.1%,数据中心业务 收入同比增长 18.7%。

2.3.2 华为业务格局变化:核心业务三支柱鼎立,国产替代进程日益加快,产业链自主可控 前景向好

华为核心业务三支柱鼎立,分化趋势明显,企业业务增长独树一臶。近年来,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 下,华为三大主营业务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分化趋势。消费者业务虽然持续保证正增长态势,但同比 增幅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在 2020 年降至个位数,仅为 3.34%;运营商业务除在 2018 年出现小幅下滑 以外,其他年度均保持稳步正增长,但受美国制裁打压导致的芯片短缺影响,同比增幅整体呈现下 降趋势,在 2020 年甚至不足 1%,仅为 0.22%;企业业务持续保证正增长态势,虽然同比增幅在 2016-2019 年呈现下降趋势,但受国家对于国产替代的政策利好影响,2020 年增速逐步加快,同比增 幅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在面临新冠疫情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华为聚焦 ICT 基础设施和智能 终端,持续投入,以创新的 ICT 技术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助力全球科技抗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预计未来企业业务营收占比将持续上升,主导地位将日益明显。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华为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三支柱内部排名稳中有变。在华为的主营业务三大支柱 中,消费者业务仍旧以超 50%的营收占比占据公司业务的绝对主导地位,但由于主设备业务受到芯 片短缺影响,消费者业务营收占比出现小幅下滑;在企业业务方面,华为以业务需求为驱动,从顶 层设计入手,聚焦价值创造,与全球政府和领先企业不断探索和开展行业数字化转型最佳实践,助 力客户数字化转型,企业业务营收占比持续增大,业务主导地位日益上升;在运营商业务方面,今 年受英特尔芯片许可证到期且无法续期的影响,以 X86 为主的服务器业务营收占比持续下降,业务 主导地位逐步下降,但受益于 5G 网络建设,自 2019 年以来整体经营保持稳健,仍占据三支柱中的 第二位,整体来看,三支柱格局可谓稳中有变。

华为 5G 商用合同数量喜人,国产替代趋势日益明显。近年来,华为持续推进 5G 商用实践。面向企 业用户,5GtoB 的生态进展十分迅速。据华为 2020 年年报公布,全球已有超过 20 家厂商发布 70 多 款 5G 工业模组,超过 140 款行业终端商用。日趋成熟的终端生态进一步推动 5G 进入千行百业,目 前华为已参与全球超过 3,000 个创新项目实践,华为和运营商、合作伙伴一起在 20 多个行业签署了 1,000 多个 5GtoB 项目合同。

华为自主技术研发实力不断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前景看好。近年来,华为自主研发实力不断增 强,于 2019 年和 2021 年分别推出欧拉和鸿蒙两个操作系统。欧拉是一个面向数字基础设施的开源 操作系统,不仅面向云端,还将逐步涉及边缘计算。此外,5G 基站的建设也会用到欧拉系统,利 用欧拉分布式架构技术可实现与手机、车、物联网终端和矿基等的联动,以此来实现多元化场景布 局。鸿蒙则主要有两方面的发展,一是手机终端,二是物联网。在手机终端方面,该业务主要由 CBD 负责,华为手机已可以使用鸿蒙系统。此外,也有汽车和安防等行业的相关合作方的系统亦可 使用鸿蒙。在物联网方面,车联网、无线应用场景已在拓展。

未来,预计鸿蒙在物联网终端的应用 落地将会持续增多。对比欧拉与鸿蒙,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欧拉则主要是面向服务器领域、面向 云端的操作系统,而鸿蒙最初虽有往云端发展的倾向,但目前主要面向终端的操作系统,也可往云 端发展。当前,公司也对欧拉和鸿蒙进行了一定的融合,如将鸿蒙分的布式架构用于支持云端建 设,以此实现华为云边端统一的一种分布式技术。当然,服务系统更多的是为应用提供一个上层的 技术支撑,公司将进一步推动鸿蒙和欧拉的融合,实现更多应用场景的布局。长期来看,公司致力 于凭借服务系统相关的技术实现云边端的技术融合。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华为产业业务版图不断扩大,持续发力新能源车和储能新领域。近年来,华为不断建设“1+8+N” 全 场景智慧生活战略,消费者业务逐步由手机终端向智能终端过渡,智能化趋势明显,具体来看,在 2020 年,华为消费者业务不断建设“1+8+N”(1 代表手机用户 ;8 代表平板电脑、PC、VR 设备、可穿 戴设备、智慧屏、智慧音频、智能音箱、车机 ;N 代表泛 IoT 设备)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以 HarmonyOS 和 HMS(华为终端云服务,Huawei Mobile Services)生态为核心驱动及服务能力,围绕以 智慧办公、运动健康、智能家居、智慧出行和影音娱乐为主的五大生活场景,为消费者打造多种设 备无感连接、能力共享、信息内容无缝流转的智慧生活体验。

此外,华为在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政 策背景下,积极布局新能源和储能领域,具体来看,主要包括新能源车、光伏逆变器及新能源电 力,其中,在新能源车方面已与长安、北汽、江淮、蔚来等整车厂商达成合作伙伴关系,除了汽车 组件和零部件供应商模式,华为将进一步采取深入研究的模式;在新能源电力方面,华为已于今年 10 月 18 日签下了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储能项目,即在沙特红海新城的规模达 1300MWh 的储能项 目,正式进入万亿储能新战场。

3、2022通信行业关键词: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3.1 产业链自主可控:国产替代全面开花

3.1.1 从芯片到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持续替代

中国芯全面发力,带动封装等上游产业链自主可控持续发力。随着美国制裁的持续加剧,芯片自研 已经成为产业共识,对应的封测等下游配套产业也持续发力。芯片作为终端产品必不可少的核心, 占据了整个模组材料成本的 50%以上,同时技术壁垒较高,随着近几年国产芯片的不断崛起,国产 化芯片的份额占比不断的提高。现阶段也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内领先企业,如紫光展讯,景科微, 国科微等,为芯片国产化自主可控做出了长足的贡献。其中以基带芯片举例,高通是这个领域绝对 的霸主,根据 CS Analytics 统计,高通在 2019 年的此类芯片占比达到了 41%,2020 年 Q2 下降至了 39%,在此期间海思的占比从 2019 年的 16%上升到了 22%。

伴随着芯片的崛起,对应的不可或缺的封测产业国产化也是如火如荼的开展,比如在芯片封装中举 足轻重的引线框架,目前康强电子已经扛起了国内的半壁江山。康强电子生产的引线框架包括蚀刻 型引线框架和冲压型引线框架。公司是国内厂商中为数不多的具备生产蚀刻框架能力的厂商,且以 实现量产;同时冲压型框架连续二十年在国内市占率第一。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国内外企业在中国引线框架市场上各占半壁江山。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封装分会数据,2019 年全 球引线框架市场规模约 30.87 亿美金,国内引线框架市场规模为 84.5 亿元人民币。在国内引线框架 市场中,中国大陆企业生产的引线框架约占 40%,其他由外资在华设厂企业供应或直接进口。其中 国内市场中,康强电子占比 9,48%,市占率在国内厂商中居国内首位,在全球厂商中占比仅次于 ASM。

3.1.2 模组器件全发力,规模优势抢占全球市场

模组上游的芯片封测企业已经做到国产化全面开花,作为中游的模组模块环节同样需要自主可控。 以在通信行业中的光模块举例。 光模块的核心作用是光电转换,发送端把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通过光纤传送后,接收端再把光信 号转换成电信号。光模块主要由光电子器件、功能电路和光接口等组成,广泛应用于电信市场和数 通市场领域(数据中心/云计算)。

2016-2021 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逐年上涨,同比增速平均保持在 9%。随着全球数据量的增加,光 模块向着超高频、超高速和超大容量发展。根据 LightCounting 数据,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不断增 大,预计到 2026 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将超过 145 亿美元。同时,据赛迪顾问发布的数据显示, 2025 年我国光模块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 360 亿人民币。

光模块的市场巨大,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企业,其中光器件代表性的有光迅科技,博创科技、天 孚通信、华工科技、华为海思等等, 光模块代表的有中际旭创、博创科技 。其中根据 Lightcounting,中际旭创在 2020 年全球光模块厂商中排名全球第二。2021 年,中际旭创在 200G/400G 等高端产品的出货量保持持续增长,前三季度,400G 光模块营收已超过 100G 成为收入贡献占比最 大的品种。研发方面,公司在 800G、相干、硅光等领域均持续投入,当前 800G 数通产品和 400G ZR 相干光模块已向客户送样测试和新产品发布。2021 年 10 月,公司启动定增,旨在新增各类高端 光通信模块 175 万只的年产能、接入网用高端光电器件 920 万只的年产能。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3.1.3 操作系统:鸿蒙欧拉双双入局,行业格局重新撰写

鸿蒙之前,世界格局主要有两种操作系统:google 的安卓和苹果的 IOS,华为的鸿蒙+欧拉双双入 局,打破了既往的壁垒和困局,使得国产化在软件层面实现了质的飞跃,为产业链自护可控的发展 打了一剂强心针。

鸿蒙操作系统是华为研发的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全新的、独立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为不同设备的 智能化、互联与协同提供统一的语言。该操作系统有三大特征:一是一套操作系统可以满足大大小 小设备需求,实 现统一 OS,弹性部署;二是搭载该操作系统的设备在系统层面融为一 体、形成超 级终端,让设备的硬件能力可以弹性扩展,实现设备之间硬件互助,资源共享;三是面向开发者, 实现一次开发,多端部署。鸿蒙系统作为首个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同时系统在硬件互 动、设 备互联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9 月 25 日,华为在全联接 2021 大会上发布全新开源操作系统欧拉(openEuler),华为在 2019 年开 始打造鲲鹏生态,将欧拉定位为服务鲲鹏服务器的操作系统,现在把欧拉定位为未来的数字基础设 施的操作系统,不仅仅是服务于鲲鹏,也能支持 X86,同时支持边缘计算、云基础设施、嵌入式设 备等。华为计划将鸿蒙的分布式软总线能力移植到欧拉,让搭载欧拉操作系统的设备可以自动识别 和连接鸿蒙终端。后续进一步在安全 OS、设备驱动 框架以及新编程语言等方面实现能力共享,通 过能力共享实现生态互通。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3.2 元宇宙:通信网络为基,云计算、边缘计算为管,VR/AR 为端

元宇宙(Metaverse)由 Meta(超越)、Universe(宇宙)两部分组成,是互联网的下一个阶段,是由 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三维技术(3D)、人工智能(AI)等技术支持的虚拟现实的网 络世界。 元宇宙有六大支撑技术,分别为人工智能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交互技术、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 术、网络及运算技术。多种技术的融合作用,推动元宇宙在未来实现真正发展与落地普及,同时元 宇宙需求的激增也会带动相关技术产业的进一步提升。

3.2.1 元宇宙之基:通讯技术提升传输速率 技术叠加实现万物互联

通信网络的提升为元宇宙提供了高速、低延时、规模化接入传输通道。5G/6G 网络是未来元宇宙作 为大规模的参与式媒介支撑大规模用户同时在线的基础。面对交互用户数量将达到亿级的性能要 求,通信网络的进一步提升成为成为元宇宙取得规模扩张突破的关键。目前,5G 连接可达到 100Mbps 至 9 Gpbs 速率和低至 2 毫秒至 10 毫秒时延,可支持全场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同时运行。 虚拟现实设备以无线化为主,或与增强现实设备集成。虚拟现实应用场景覆盖 B 端、C 端各行业, 采用云端 CG 渲染、动作云端循环、全视角 FOV 等技术。增强现实设备与虚拟现实设备高度融合, 或达到混合现实水平,可进行云端图像构建、渲染,实现虚拟画面与真实世界双向实时嵌入目标。 5G/6G 网络为元宇宙的实现提供了超可靠和低延迟通信基础。

5G/6G 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元宇宙的体验。5G/6G 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端具有更低的时延,减 轻了用户在使用 VR 产品时的“眩晕感”,随着超高清、云渲染等逐渐进入商用市场,AR/VR 终端 的性能进一步升级,有效提升元宇宙体验。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3.2.2 元宇宙之管:网络算力云计算、边缘计算

算力是元宇宙最重要的生产力。算力,也称计算能力,指数据的处理能力,由数据的计算、存储及 传输三项指标决定。目前,算力在供给侧、需求侧、流通侧呈现出一些新趋势、新特点,使其超越 了旧思维和固有模式,逐渐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国家和地区数字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 算力支撑着元宇宙虚拟内容的创作与体验,强大的算力是元宇宙无限仿真性实现的基础,更加真实 的建模与交互需要更强的算力作为前提。

算力需求将成为元宇宙时代更大的上云需求,云计算是元宇宙的算力基础。云计算,分布式计算技 术的一种,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 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透过这项技 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 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

目前大型游戏采用客户端+服务器的模式,对客户端设备的性能和 服务器的承载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尤其在 3D 图形的渲染上完全依赖终端运算。要降低用户门槛、 扩大市场,就需要将运算和显示分离,在云端 GPU 上完成渲染。因此,动态分配算力的云计算系 统将是元宇宙的一项基础设施。2020 年 7 月,微软将旗下游戏《我的世界》从亚马逊云服务 (AWS)转移到自家 Azure 云服务,反映出发展元宇宙的企业对上云有着更大的需求,云计算业务 成为实现企业创建元宇宙的不可或缺的算力基础。

边缘计算是云计算的协同和补充,两者需要紧密结合才能更好的满足各种需求场景的匹配,从而放 大两者的应用价值。边缘计算,是指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一侧,采用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 心能力为一体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最近端服务。其应用程序在边缘侧发起,产生更快的网络服务 响应,满足行业在实时业务、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边缘计算处于物理实 体和工业连接之间,或处于物理实体的顶端。

边缘计算处于产业起步阶段在物联网快速发展的支撑 下,全球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快速增长。IDC 预测,到 2024 年全球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 2506 亿美 元,2019 年至 2024 年复合增速达到 12.5%。从市场份额占比来看,2024 年边缘计算市场份额中,服 务占比 46.2%,硬件占比 32.2%,软件收入占比 21.6%。边缘计算既靠近执行单元,更是云端所需高 价值数据的采集和初步处理单元,可以更好地支撑云端应用;云计算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输出的业 务规则或模型可以下发到边缘侧,边缘计算基于新的业务规则或模型运行。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然而当前,国内新一代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依然面临着顶层制度建设和标准体系不统一的 问题。目前算力基础设施主要问题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对算力的概念混淆,导致 建设方向和建设需求错位;二是行业定价标准混乱,针对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价格标准并 未统一,各地同等规模项目的价格相差巨大。此外,软硬件核心技术受制国外、重复建设、高能耗 等问题,也亟待突围。AI 算法在元宇宙中作用,AI 为元宇宙的底层支持,在算法等多个层面赋能产 业发展。因此,解决好算法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才能够从基础上提升元宇宙的发展速度。(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2.3 元宇宙之端: VR/AR 迎发展新机遇

VR/AR 技术是呈现元宇宙场景的重要路径,其应用的硬件设备是元宇宙实现的重要载体。元宇宙中 的所有场景都需要在硬件设备上呈现,通过 VR/AR 技术与现实世界进行互联互通实现沉浸式体验。 在现阶段,大多数云宇宙平台还没有使用 VR/AR 技术,随着专业设备的进步、价格的降低,普及应 用只是时间问题。同时,未来元宇宙市场需求量的激增也会促进 VR/AR 产业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优质的沉浸感使得社会普遍认为 VR 头显是进入元宇宙空间的主要终端。VR (Virtual Reality) 指虚拟现 实,借助传感设备,提供沉浸式体验,通过全面接管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动作捕捉来实现 元宇宙中的信息输入输出。AR (Augmented Reality) 指增强现实,在保留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叠加一层虚 拟信息。VR 设备皆为佩戴类(VR 眼镜/头显),AR 设备可以是佩戴类(Google Glass)或者非佩戴类 (有镜头的手机和平板)。

根据 IDC 报告的数据,2016-2020 年全球 VR 与 AR 市场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同时预测 2020-2024 年 间,VR/AR 终端出货量增速将达到约 86%。2020 年中国 VR/AR 消费级内容市场规模达 128.4 亿元,较 2019 年增加了 77.9 亿元,同比增长 154.3%,未来将继续保持增长。2020 年以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 文件推动 VR/AR 产业发展,提出支持加快 VR/AR 与文化娱乐领域的融合,推广 5G+VR/AR 的应用。

同时,2020 年中国市场的 VR/AR 相关融资规模达到 57.6 亿美元,占比超过全球市场份额的 30%,成 为融资规模第一的国家,资本的强力加持保障了产业链的持续繁荣。2021 年,VR/AR 产业在终端、 软件、应用各方面实现了诸多突破,涉及的硬件和软件市场增长迅速,元宇宙概念成为整个生态较 快增长态势的标志。随着未来 5G 技术以及云计算的发展,VR/AR 作为元宇宙的第一入口将推动智 能穿戴无线化应用场景的进一步丰富,市场将迎来更多设备体系完善、用户体验更好的线下消费场 所,激发需求量进一步上升。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3.3 通信+新能源:能源信息化推进下,重点关注跨界经营公司

3.3.1 电网智能化改革新阶段,泛在电力物联网周期开启

政策驱动电网智能化投资加速,配电系统提升空间明确。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随着 国家能源转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电网形态向以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 使用安全为目标的智能电网转型发展,国家和有关部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支持电力行业 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全国各地的“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内均将加快电网基础设 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作为战略目标。我国政府 逐渐加大对电网智能化的投资,在绿色低碳及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我国智能电网将迎来新一轮机 遇。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 年我国电力智能化市场规模将达 1644.2 亿元。

智能电网投资额占电网总投资额的比例呈上升趋势,配用电为主要投资环节。2009-2020 年国家电网总投资 3.45 万亿元,其中智能 化投资 3841 亿元,占电网总投资的 11.1%。其中用电环节占智能化投资比例最高,为 30.8%,主要 因为用电信息采集等项目的建设规模较大;其次是配电环节占比 23.2%、变电环节占比 19.5%。 主要由于配电自动化、智能变电站等新建和改造等项目的建设规模大。根据中电联的测算,2021 年 我国智能电网投资金额可达 969 亿元。基于未来数年智能电网的建设和运营更新需求,预计未来行 业还将保持稳定的增长。

配电侧智能化是电力系统改革建设的重点,将成为未来电网主要的投资方向。“十四五”期间全国 电网总投资预计近 3 万亿元,明显高于“十三五”期间全国电网总投资 2.57 万亿元、“十二五”期 间的 2 万亿元。国家电网未来五年计划投入 3500 亿美元(约合 2.23 万亿元),推进电网转型升级。 南网建设将规划投资约 6700 亿元, 以加快数字电网和现代化电网建设进程,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 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其中在配网领域投资 3200 亿元(十三五 110KV 及以下电压等级投资约 3100 亿元),占总投资的 50%左右,主要致力配网智能化的建设。用电形式变更为多点上网要求配用电 设备的智能化、需求响应速度等有进一步的提升,配电网正逐渐成为电力系统的核心,对比历史国 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投资主要集中在输电侧,“十四五”期间对于配网侧投资占比将持续大幅提升。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3.3.2 新型储能东风盛,产业链成长可期

“双碳”背景下,储能行业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双碳标准的逐步完善将持续推动新能源发展。当 前,以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革命正在加速到来,而新能源发电相较于传统能源存 在不稳定、不均衡的特点,从而催生了储能快速增长的需求。在进入“十四五”发展的新阶段,储 能在未来我国能源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越发突显,新型储能行业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储能行业得 到更好的实质性支持,迎来新的政策窗口期。

储能系统的三个最主要运用场景分别为发电端、电网端和用电端。储能系统能够在闲时/低电价时 储存能量,在用能高峰期/高电价时释放能量,具有新能源消纳、电网调峰调频、电力负荷削峰填 谷、节约电费等等多重作用,因而在多个场景具有广泛的用途。

随着储能行业逐渐商业化和规模化,储能行业市场需求将迅速提升。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 和”的发展目标,储能产业将迎来发展的风口。未来,电网端、新能源发电端、用电端带来的储能 总装机容量将快速提升,储能产业链配套的长期需求空间已打开。2011-2020 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 容量从 2.7GW 提升到 48.2GW;全球的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从 30.2GW 提升到 130GW。

储能技术发展叠加政策支持有望打开广阔市场空间。目前,储能行业处于从小范围试点向大规模应 用的阶段中,伴随国内储能政策的支持以及储能技术的发展,储能行业有望打开增长空间。截至 2020 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 35.6GW,除去 抽水蓄能累计装机 31.79GW,其它新型储能装机 3.9GW。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叠加“双碳”因素,新 型储能的装机规模仍处于低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根据《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 见》,到 2025 年,我国储能行业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 3000 万千瓦以上;到 2030 年碳达峰,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预计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储能规模 将进一步提升。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储能产业比较重要的环节包括 EPC、电池、双向储能变流器、BMS、EMS、以及系统集成环节。储 能系统是储能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由电池、双向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及能量管理系统 (EMS)等部分组成。电池与变流器是储能系统的核心环节。储能系统整体依靠电池和能量管理系统 来控制信息传递,电池组通过储能变流器实现充放电。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研究,电池 成本为储能系统成本占比最高的部分,达到 55%,其次是双向变流器(PCS)占比约 20%。

3.3.3 光伏发电装机快速扩张,光伏跟踪支架市场潜力巨大

各国政策利好加持下,全球光伏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全球对于太阳能光伏发电重视程度的 提高,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一方面,可以从政府层面加强对光伏发电行业的监管和指导;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带动市场对于光伏发电板块的积极情绪,从而有助于刺激光伏发电产业的发 展。从国内来看,国家能源局提出“十四五”时期风电光伏要成为清洁能源增长的主力。自“十五 五”规划起,光伏的年新增装机已超过其他电源类型,2030 年的装机规模已成为所有电源类型的第 一位,2035 年光伏发电量成为所有电源类型的第一位。到 2050 年,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占全国总 装机的 59%,全年发电量占当年全社会用电量的 39%。

光伏跟踪支架市场规模持续上行,政策利好不断激发市场潜力。在没有补贴的“光伏后时代”,跟踪 支架可有效提升光伏系统发电量,降低度电成本,未来有望逐渐替代传统固定支架,成为光伏电站应 用主流。全球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持续扩大,光伏支架市场未来空间广阔。自 2016年到 2020年,全球 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连续 5 年持续保持正增长,光伏支架是光伏电站系统的“骨骼”,全球太阳能光 伏装机容量持续扩大,势必会带动全球光伏支架需求的增长,光伏支架市场未来空间广阔。

我国太阳能光伏累计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利好国内光伏支架行业市场。自 2016 年到 2021H1,我国 太阳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持续保持正增长,随着我国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持续扩大,势必会带动国 内光伏支架需求的增长,光伏支架国内市场未来空间广阔。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光伏跟踪支架行业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优势明显,预期未来行业集中度会继续上升。2020 年 美国跟踪支架行业 CR5 达到 91%, 并且有进一步升高趋势。跟踪支架属于高度定制化产品、技 术壁垒较高,同时品牌、融资能力等非技术壁垒也较强,因此行业格局较好,毛利率相较固定 支架行业偏高。

美国市场渗透率较高,国内提升空间巨大。根据 BNEF 统计,2020 年全球跟踪支架实际装机量约 35.8GW,渗透率超 40%。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跟踪支架市场,2020 年跟踪支架实际装机量约 10.66GW,渗透率 77%左右。国内跟踪支架渗透率相对较低,渗透率不及 20%。我国跟踪支架正处 于快速发展期,2016 年,我国所有光伏项目中安装跟踪支架的占比仅为 5%,随着“光伏领跑者计 划”大量采用跟踪支架,国内跟踪支架渗透率大幅提升,至 2019 年其普及率已有 16%。受益于跟踪 支架可靠 性提升,造价成本降低,光伏平价上网趋势倒逼电站投资者更重视发电效率、双面组件 不断推广应用等因素,跟踪支架在光伏支架中的比重将会不断提升,对固定支架形成部分替代。目 前国内跟踪支架渗透率仍离美国等发达市场差距较大,也意味着未来提升空间较大。

3.3.4 智能网联赋能新能源汽车,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新能源汽车发展为国家战略发展方向,政策持续加码,行业景气度迅速提升。2021 年,国务院、工 信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持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动新能源汽 车销售、充电桩建设、电池研发,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持续升温。针对新能源汽车 to C 端的 补贴力度下降,补贴集中于配套设施的建立。

新能源汽车销量及渗透率远超预期。在市场和需求的主导下,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突破新高, 截至 2021 年 10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254.25 万量,渗透率高达 12%,相比 2020 年 5.4%的渗透率增 长翻倍,远超市场预期。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预计未来景气度不减,渗透率再上高峰。2021 年 6 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付炳锋预计未来五年电动 车产销增速将保持在 40%以上,到 2025 年,新车占比将突破 20%,或达到更高水平。我们认为,得 益于今年下半年较高的景气度和智能驾驶的应用,未来五年能够继续持续保持高景气度,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达 1319.17 万量,新车渗透率达 30%。

新能源汽车是智能网联汽车的载体,自动驾驶再赋能新能源汽车。目前自动驾驶主要处于 L1-L2 阶 段,L2 级的 ADAS 是现阶段自动驾驶汽车商用落地的核心,辅助驾驶阶段的功能目前已深受消费者 喜爱。智能网联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预计 2025 年,更高阶的自动驾驶有可能率 先于某些先行城市落地,带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

传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是整车产业链的一部分。传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包括电路系统、电池、 电控、电机、热管理和轻量化等部分,其中连接器在电路系统中也有应用;中游是整车;下游包括 终端的软件服务、测试检验、运营商运营以及养护等服务。 智能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基础上加入感知、决策和执行部分。其中感知是指安装在车端、路端 的雷达、摄像头及高精度地图等设施,决策和执行包括芯片和计算机平台设计、线控制动、线控转 向、电子油门和域控等。连接器广泛应用于感知、通信等多环节。

激光雷达在车端前装硬件中价值量相对较高。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测算,目前国内生产一台 L3 的 硬件价格在 45 万元左右,L4-L5 的硬件价格在 50 万元左右;预计 2025 年,得益于激光雷达和计算 平台单价的下降,生产一台 L3 的硬件价格在 15 万元左右,L4-L5 的价格在 20 万元左右。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自主可控、元宇宙、通信+新能源

激光雷达难以被替代,市场规模随着智能汽车和 L3 的落地而迎来激增。高昂的单价及数量的激增 使得激光雷达在产业链中最具有增长潜力又难以被替代,激光雷达拥有极高的距离分辨率和角分辨 率、测速范围广,能获得目标的多种图像而且抗干扰能力强。应用到汽车上,增强了汽车的感知能 力,带来智慧功能的升级。我们预测,随着高阶智能驾驶的落地,激光雷达的市场规模有望实现大 幅度提升。

4、投资分析

2022 年 CAPEX 下行压力初现,传统通信公司将面临更大挑战,“三低”背景下的转型潮或启动新 一轮“黄金行情”。随着 5G 建设的不断推进,5G 网络基本达到热点地区全覆盖,实现商用的基本 要求。运营商 CAPEX 在 2020 年达到增速峰值,我们预期在 2022 年或将达到绝对值峰值。下游需求 萎缩会给中上游带来沉重的压力,特别是传统通信设备和网络技术服务产业链的公司或将陷入增长 困境。为抵御行业寒冬,内生或外延主导的业务转型迫在眉睫,行业内公司普遍认识到从内到外 “破壳”的重要性。

回测历史,4G 时代 CAPEX 下滑前夕,通信行业也掀起了转型自救的浪潮,这 轮并购转型热潮引领了行业 14-15 年的“黄金行情”,塑造了多个行业龙头公司。当前通信板块机 构配臵低、位臵低、估值低,2022 年将迎来更加极致的分化行情,而转型潮下的价值重估与价值发 现将成为通信新“黄金行情”的主线。我们强调价值发现与重估,落脚点是新动能所带来的高增 长。所以在这条主线上,已经有业务储备,甚至有业绩体现的公司,将更受市场青睐。

融合:跨界挖掘新动能,注重价值发现。相比 5G+业务/产品,“通信+”将成为贯穿 2022 全年的新 名词。通信+行业,注重跨行业融合共生。转型既可以跨界融合新业务,比如通信+新能源;也可以 进行行业内整合。我们认为跨界较横向或纵向整合传统通信业务具备更好的业绩和估值弹性。具体 方向为:1)挖掘发现通信行业公司已有的跨界业务,如可用于新能源车的智能控制器、BMS 系统 等;2)依靠原有业务努力转型进入新行业的公司,如通信工程板块公司承接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 建设。

创新:未来已来,注重价值重估。元宇宙引领的新科技浪潮已经席卷全球,先后给多个行业带来价 值重估,通信行业也同样受益。2022 年可能会有更多的 5G“杀手级”应用出现,给行业带来新的 机遇。包括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产业链自主可控等方向,基于我们对行业的判断,有业务布局和 业绩体现的公司将更加受益于应用爆发带来的价值重估行情。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