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挑战者好看吗

2022-03-05 17:38 作者:陪宝宝写日记 围观:

说到美国教育,大家一定想的是美国人开放、自由、有创造力,整天洋溢着欢乐的笑脸,而一想到国内的应试教育,就是学生一脸愁容,投身书海,最后沦为“小镇做题家”,经过残酷的竞争与选拔,学生终于进入“天堂”,然后我们的学生还保持有童年的好奇吗?还有发展的潜能吗?

这部影片很扎心:几个落榜的学生办了一所假大学,引发教育反思

距离今年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很多考生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太多家长和孩子把前途寄托在高考上,希望经由高考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学教育,仿佛是寒窗十八年后的休息站,大量学生困厄于专业选择的尴尬境地,即使进入大学,大量无用、无效的冗余课程再一次让学生陷入焦虑,“内卷化”时代绩点为王,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履历更漂亮,可是当问起“你的兴趣和人生追求在哪里”时却都陷入了迷茫。

这部影片很扎心:几个落榜的学生办了一所假大学,引发教育反思

这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现实问题,“全民焦虑”使教育陷入了怪圈。让要破解这一难题,仍需回到“教育的本质”问题上来,《Accepted(录取通知)》这部电影给了我们答案。

这部影片很扎心:几个落榜的学生办了一所假大学,引发教育反思

《Accepted》作为一部看似荒谬无理、却在深刻拷问教育与社会体制的电影,讲述了主人公巴特比被几所大学残忍拒绝后面临无学可上的境地,迫于家庭压力,他和同伴本想欺骗父母创办一所“假”大学。

这部影片很扎心:几个落榜的学生办了一所假大学,引发教育反思

在那里,学生即教员,教员即学生,没有官僚等级浮夸之风,没有课程学分的压力,有的只是散发不尽的自信和激情。

这部影片很扎心:几个落榜的学生办了一所假大学,引发教育反思

在这里学习就像是去一个大型的教育超市购物一样,你可以在超市里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非常自由,没有考试、论文或是要求阅读量的条条框框,人人都完全凭自己的喜好做事,人人都不用受学分制的束缚,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这所“假”大学,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机制,被学生所拥护,却不受法律认可。

这部影片很扎心:几个落榜的学生办了一所假大学,引发教育反思

影片最后披露了美国高等教育的问题,也是当今高等教育反思的扎心命题:

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当前的高等教育的现实和理想之间还有多少差距?如何跨越它们之间的鸿沟?重新审视这些教育问题,也许能为改善现状增进绵薄之力。

影片带给我们这样的思考——理想的教育应该包含这三个要素:

这部影片很扎心:几个落榜的学生办了一所假大学,引发教育反思

尊重学生的兴趣。

蔡元培在北大的开学演讲时说: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巴特比创立的南哈蒙理工学院虽然缺乏法官所言学校的三大必备条件,却把尊重学生的兴趣放在了首位。

学习烹饪、冥想,创办乐队、甚至练习意念控制,学生在没有专门教员的情况下列下自己喜欢的课程并且自己尝试、探索,充分发挥兴趣专长。想想如果我们在大学能够自由选择课程,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该有多么幸福!怕是做梦都会笑醒吧。

这部影片很扎心:几个落榜的学生办了一所假大学,引发教育反思

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影片中数百名被传统教育体制边缘化的学生,寻找学校时屡屡碰壁,却在南哈蒙理工找到了归宿,在开学典礼上,巴特比看着学生渴求的眼神,不忍告诉他们真相。

这部影片很扎心:几个落榜的学生办了一所假大学,引发教育反思

一个患有多动症的学生第一次找到了肯收留他的学校,家长第一次对孩子说出了“你是我的骄傲”,可见长期游离在传统教育体制之外的学生,尤其面对美国大学精英化的趋势,很少得到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可在南哈蒙理工学院,他们不被视为“局外人”,每一个人都可以探索自己的兴趣专长。

因此,理想的教育是一种开放、包容,且充满弹性的教育,它向所有的受教育者敞开,实现机会平等,每个人都有发展自我的机会,而理想教育制度能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待每一位受教育者。

这部影片很扎心:几个落榜的学生办了一所假大学,引发教育反思

敢于挑战。

“为什么不能共存?你们有你们的规则、你们的构成、你们的象牙塔。而我们做我们自己的,为什么要遵守你们的规则?”巴特比的话振聋发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而真正的教育则不会强加于自己的标准和行为准则在一个学生身上,使他们泯灭天性,最终只能在愚蠢的说教中向现实妥协。

面对“真正的大学”,他敢于表达自己的心声,敢于向“欺压同学、羞辱看不惯的人、给学生很大压力导致压力过大而失常染上毒瘾”的传统教育发出挑战。时代需要创新者,更需要挑战者,否则,那些被边缘化的人的命运和梦想,只能在顺从中湮灭于芸芸众生,消失在学校的拒绝和家长的哀叹之中。

这部影片很扎心:几个落榜的学生办了一所假大学,引发教育反思

最后,我想说的是,美国每年的诺贝尔得主居多,确实在教育上有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但是,从中美教育对比来看,我们不能将中国现存的教育问题一味归结于“缺乏创造力”上来,这是中国人数千年来的文化秉性和地域差异综合影响的结果,更不能让教育承担所有“人才缺乏创新”的过错,社会的容错机制、不断内卷的社会环境等,早已将创新的萌芽扼杀于摇篮之中,该做出反思的不只是教育。

这部影片很扎心:几个落榜的学生办了一所假大学,引发教育反思

我们一味模仿“西方模式”,将先进的教学设施,优质的教师队伍,创新的教学模式都“拿来”,教师和学生之间、各教学要素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评价机制和培养方向南辕北辙,却又将“没创新”、“死读书”的帽子扣在无辜的中国学生头上,一切不过是“披着素质教育外套搞应试教育”罢了,而在这场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博弈中,牺牲的也不过是按部就班的中国学生。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这部影片很扎心:几个落榜的学生办了一所假大学,引发教育反思

我们不仅要创建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环境,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培养措施;我们既要重视学校教育,也不能忽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不再将学生限制于条条框框,使教育系统沦为培养一代“小镇做题家”和“鸡娃”的闭环。

释放孩子的天性,让真正的教育给予学生更多可能。

这部影片很扎心:几个落榜的学生办了一所假大学,引发教育反思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