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贾樟柯拍的电影好看吗

2022-02-25 17:22 作者:肉叔电影 围观:

前两天。

肉叔去了贾樟柯新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广州点映场。

在一个距离市中心十来公里的影院。

辗转一个钟,我终于满头大汗地入场。

当天气温高达36度,场内却始终“低温”,和去年肉叔在平遥影展看该片的氛围完全不同。

巧的是。

映后连线对谈,问候完,科长说的第一句话是:

“世界变化得太快了。”

快到——

好像要把他抛在滚滚时代浪潮后面。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很多人不解,贾樟柯为什么拍一群作家。

这片的场景大致如下——

几位作家在镜头前口述往事,不时冒出淳朴的村民,用带有乡音的蹩脚普通话念诗。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要不是有余华贡献的笑果,全片找不到任何一个刺激情绪阀门的按钮。

有人说,片子有观看门槛。

甚至还有人“温馨提示”:

只有贾樟柯影迷、文学爱好者才看得明白。

从柏林电影节首映,到平遥展映、国外小规模上映,再到如今国内公映。

观众从影迷扩大到大众,口碑却节节滑落。

目前上映3天,豆瓣6.9,可能会是他分数最低的作品。

票房?更别提了,很多中小城市连排片都没。

不叫好又不叫座。

此情此景,像是重现十一年前《海上传奇》的遭遇。

同样是纪录片。

他请来侯孝贤、陈丹青等18位名人,通过口述再现上海的浮沉变迁。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当时的观众也不买单。

票房惨淡,以至于很多影院在上映第二天就把片给撤了。

内容太“接地气”,更引得观众骂他弄脏了中国形象。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场面很难堪。

偏偏,他直走不绕路,十一年后又再次往这旧坑里跳。

上面说了这么多,只想客观告知大家市场对这部片的消极反响。

我本人却很喜欢这部片子。

我相信,但凡进入过“贾氏电影宇宙”的人,DNA会在《海水》画面亮起时就被激活。

那是一种熟悉的感官记忆。

就像放一粒樱桃入口,惊觉它和数年前念念不忘的那粒,味道相同。

这就是贾樟柯——

一个忠实于生活,只能诚实拍片的人。

正因为诚实。

这部显然无法“讨好”大众的片,他也非拍不可。

观感上,我不太同意它有观看门槛一说。

四位作家——马烽(家属)、贾平凹、余华、梁鸿——生于不同年代,串联起横跨70年的中国乡土记忆。

听起来题目很大?不。

他们诉说的,只是吃饭、恋爱、病痛、家庭这般的生活琐碎。

他们是各个年代的记录者。

但这次,不是以作家身份拿笔去记录。

而是以人的身份,用生活去记录。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他们出发于过去泛黄的海。

但,从马烽活跃的五十年代,“游”到梁鸿成长的七、八十年代。

海水却没有明显变蓝。

贾樟柯无意拍一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励志故事,那样拍就不是他了。

虽然拍的是文学,他关心的——始终是人的困境。

琐碎的个体记忆背后,是一条缓缓流动着的生活的河流。

这条河流,每个普通人都曾涉足。

就贾樟柯的生活而言,河流的起点不是电影,而是——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文学。

如果没有成为导演,他现在应该是个写小说的文学中年。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家乡汾阳、香港动作片、中国文学,是他成长过程中缺一不可的养分。

比电影更早接触的,是文学。

贾樟柯十来岁时,听见街边喇叭的“小说连播”放着田东照先生的《黄河在这儿拐了个弯》。

这是第一次,他对黄河生出想象,酝酿了一颗离家远行的种子。

他开始写作,疯狂爱上文学。

钢笔划过稿纸的声音、眼泪打在纸上的滴答声与他的青春为伴。

当粗宽的笔在同样粗宽的绿格子纸上行走,渐渐就会忘我。

忘我则无欲,也就勉强有了幸福感。

《贾想II》/ 贾樟柯

文学,是他贫瘠生活中的水源。

后来他在《山西文学》发表小说,在北影读文学。

冥冥中。

文学带他坐上了《站台》里小镇青年们追逐的火车——

将他引入电影的世界。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这么说吧。

文学是他电影事业的起点,也是一直相伴的老友。

拍片几年后,一个和艺术有关的计划,开始起步。

06年,他随画家刘小东去三峡、曼谷采风,拍成纪录片《东》;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第二年他又辗转广州、巴黎拍了《无用》,一部关于服装设计师马可的片。

这个计划,其实是贾樟柯的“艺术家三部曲”。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始终三缺一。直到19年《海水》雏形的出现,缺口终于补上。

当时还不是这名,叫《一个村庄的文学》。

听说这消息时肉叔并不意外,反倒想拍桌子叫绝:这个时间点对了,它该来了。

人永远无法忘记自己的来路。

文学,就是贾樟柯的来路。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但这只是他非拍不可的原因之一,咱再聊一则幕后轶事:

片子拍到一半出现了意外,主题必须要变。

什么意外?

电影最开始的构思非常文学性,由作家分享生命经验,拢合起来拍一部聚焦乡村的中国往事。

可当摄影机打开,几位作家都不约而同地,走进同一个记忆匣子——

伤口,至今无法痊愈的伤口。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就像在贫瘠年代长大的人,吃上饱饭后,仍抹不去饿肚子的记忆。

从漫长、艰难的岁月走来的人,也不可能丢失曾经的痛感。

贾樟柯把它称作——中国人的心事。

就说余华那段。

没看片的胖友,可能也听过他的名言:

你只要能给我发表

我从头到尾都可以给你光明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电影能看到他侃侃而谈自己成名的经历。

从一次次被退稿,侃到把几份约稿摊平在桌上向父亲炫耀:

这叫出名了,你儿子出名了

嘴上妙语连珠,和他的小说一样精彩。

但这一切却只是伪装。

贾樟柯用《在细雨中呼喊》里余华的文字,为这段自嘲作注脚:

回首往事或者怀念故乡,其实只是在现实里不知所措以后的故作镇静。

那时余华不知所措的是什么?

受困。

困于贫穷,困于故乡的渺小。

为了从困局中“逃走”,他曾跳进故乡黄色的海。

从天黑游到天亮,整整40里。

干出这种“傻事”,只为了亲自验证——

在他看不见的地方,海水是否像书里写的那样蓝。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在浪潮中挣扎的,不止少年余华,还有曾经的马烽、贾平凹、梁鸿。

如果你熟悉贾樟柯,便不难察觉:

与现实互文的,还有他片中那些像小武、崔明亮一样的小镇青年。

从文学出发,目的地却不止文学。

片子真正的母题,这才出现——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故乡。

为什么说《海水》出现的时间点对?

贾樟柯的电影,和他的人生轨迹有某种意义上的重合。

重合点,是人与故乡的关系。

27岁,他提笔开始写《小武》的剧本。

那时汾阳以外的世界,没多少人知道谁是贾樟柯。

亲朋好友都叫他的小名,贾赖赖。

他镜头里的人物,是受困出身、落后于时代的青年。

就像小武。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走不出故乡,谈何乡愁。

凭借着一部《小武》,30岁的贾樟柯从汾阳远走高飞。

紧接着《站台》《任逍遥》两部长片,人物的心态跟着变化。

跟余华在海水里挣扎一样。

贾樟柯和他电影里的青年,一心想“游”到外面的世界闯荡:

没有机会去看外面的世界

那种禁锢感给了我很大的孤独感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他们越“游”越远。

故乡,成为一道背影。

从04年到13年,贾樟柯在外浮浮沉沉。

经历过潮起——

仿佛拿到国外各大影展的“绿卡”,逢拍便入围,奖座也捧回不少。

也经历过潮落——

在自己的国土不受欢迎,长期只能在盗版DVD里和观众见面。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这期间三部剧情片《世界》《三峡好人》《天注定》,故乡以羁绊的姿态出现。

赵小桃、韩三明、三儿……人物几乎都成了异乡人。

但他们身上,始终刻有故乡的印记。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在贾樟柯的电影里,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来处。

有时候是方言,有时候是戏曲。

你总能寻着一丝线索,找到他们的故乡。

电影之外,贾樟柯和故乡的关系也发生着变化:

当我在山西生活23年的时候

我对我的家乡并不理解

但是当我离开故乡时间长了

那时候我才开始能够理解我的家乡

所以我真正获得我的故乡,其实是因为离开它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走出故乡,懂得了乡愁的滋味。

曾经“一心只想往前飞”的贾赖赖,在15年回到他的来处定居。

这个转变背后的思考,呈现在《山河故人》里。

他拍的都是失去故乡、或是没有故乡的人。

如张译演的张晋生。

回不了家。像是折弯了的草,一直憋屈到死。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如董子健演的到乐。

故乡没了。像是无根的浮萍,在母语面前失语:

我真的需要好好跟他(父亲)谈一谈

麻烦帮我们翻译一下好吗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他用一个跨越26年的故事,讲述非常中国式的乡愁——

书上说:你生在那里,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

所以故乡也叫血地。

《带灯》/ 贾平凹

人和故乡的关系,关切着“你是谁”的问题。

这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正是讲一群受困过、挣扎过、出走过,后又选择去把这死去的一半找回的人。

它不仅是贾樟柯当下的写照,也巧妙地和他之前的作品连成一体。

你可以说,他的创作非常私人化。

但整个“贾氏电影宇宙”,何尝不是拍出了那条生活的河流。

当一种私人情感被持续地、统一地涌到你面前。

河流汇成大海,终究成为一种大众共通的情感。

从《小武》到《海水》,从青年到中年。

从黄色的海水中挣扎出第一个泳姿,到在茫茫大海中浮沉,再回“游”到出发的地方。

这是很多人类似的人生轨迹。

而他拍片的二十八年,难道不也是一次“畅游”?

小偷、农民工、小镇青年、失业工人……

别人能避就避的“票房毒药”,始终是他镜头里的主角。

不分大众小众,不在乎票房多寡。

他一直处于时代当中,去注视人的面孔。

让大量真实存在,却又得不到讲诉的人被看见。

初衷很简单——

一直要去注意每一张面孔

你就会注意到每一个有尊严的人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一个对个体充满尊敬的世界。

就是他心目中蓝色的大海,是他想用电影一直游到的目的地。

我想起《江湖儿女》里的巧巧。

她到过外面的世界。可那个江湖,不再是她曾混过的江湖。

最后她回到来处,身影落寞。

也想起《山河故人》里扛关公刀的少年。

从在熙攘人群中逆行,走到形单影只。

看上去,是时代把他们抛在了滚滚浪潮后面。

但也可以理解为:

是他们不愿追随变幻,宁愿去守护一个有道义的江湖。

这份不变,显得异常的孤独。

贾樟柯何尝不是。

有人追金趋利,有人把观众当傻子。

在善变的电影江湖里。

他坚守自己的道义。

是一份孤独。

更是一份孤勇。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豆瓣6.9,贾樟柯的「烂片之王」终于来了

今日打工人:假章刻制中心科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