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郭刻尔克 电影 好看吗

2022-02-25 01:40 作者:电影烂番茄 围观:

《敦刻尔克》,到底是不是神作?

是诺兰最好的作品?影史最佳战争电影?

还是走火入魔的装逼大片?

《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什么是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40万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战略撤退,最后33万人成功回到英国,这些人,成为欧洲打败希特勒,珍贵的火种。

这段历史,是二战史上的败部复活。

在这部电影之前,二战电影大多将这段历史悄悄略过。

直到一个拍出许多科幻电影和超级英雄神作的导演,突然将视角,对准了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他成功了吗?

在我看来,电影离神作,还差一公分。

但从这部电影出现开始,奥斯卡,绝对欠了这个家伙,一座奖杯。

这个家伙,也是很多中国观众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关键理由——克里斯托弗・诺兰。

北美上映一个半月,已经有1.7亿美元票房,全球4.1亿。

IMDb仍然稳挂8.4,烂番茄新鲜度93%。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MTC94分,甚至成为诺兰的最高分。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国内,豆瓣8.5,相对海外口碑的狂热,倒是相对冷静些。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简单来说,这是诺兰的主旋律超级英雄电影。

他的电影,对得住那段历史,对得起在那片沙滩上,倒下的7万人,和活下来的33万人。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敦刻尔克的撤退肯定不是一场胜利,它仅仅由于不幸中的万幸才得以避免一场可能发生的灾难。

诺兰说,“我会尊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最终,《敦刻尔克》成为了用悬念片类型模式、战争片外壳和诺兰式多线叙事拍出的有关于活着的电影。

他在讲述英雄主义,但那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英雄主义。

《敦刻尔克》到底”神“在哪里?诺兰配得上这部电影的所有的赞美吗?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评价《敦刻尔克》,我们必须先理解:诺兰拍的是那段历史什么?

这首先是一部有关失败的电影,是一部40万人逃命的电影。

33万人逃出去了,后来他们打败了纳粹。

7万人没逃出去,永远躺在了那片海滩。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敦刻尔克(法文:Dunkerque),是法国南部濒临多佛尔海峡的一座古城。

从它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如果不是二战,恐怕不会有多少人留意这座小城。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40多万英法联军被挤压在这座小城里。如果他们被全灭,欧洲主力尽失,纳粹也许就会赢得二战,统治欧洲。

德国军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德军的1700辆坦克离港口仅10英里。

唯一的生路是渡海,渡过去,就是唐顿庄园所在的英国。一个人渡不过去,失去的是一个人的命,全过不去,欧洲,可能就完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历史未解之谜发生了:1940年5月24日,德军接到了希特勒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

天助盟军!英国政府发动大批军舰、民船前来营救自己的子弟兵。

维修船、扫雷艇、拖网渔船、驱逐舰、救援船、雷达哨船……有人开玩笑说:英格兰所有能漂浮的东西,全部都去了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大部分,是民船!

这一支改写历史的船队,没有武装、没有护航,冒着枪林弹雨和随时送命的危险,只为送一些素昧平生的大兵渡过英吉利海峡。

英国首相丘吉尔原计划救出3万至4万人,最终,救出了整整33万人!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这些从死亡线上逃出来的人,能够给拼命救他们的人的唯一报答,就是干死纳粹。

这些人,后来打赢了二战。人类,才没有坠入黑暗中。

好了,这就是那段历史,现在,诺兰,你怎么拍?

诺兰的悬念史诗

悬念。

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就在于在他之前,没有人会这么想,更加不会去这么干。除了诺兰。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将这段历史拍成默片的不少,可谁会把这段历史拍成彻彻底底的悬念片呢?

《敦刻尔克》76页的电影剧本里只有两页对话,不仅是悬念片,而且就像一部默片。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诺兰说,“一切都是悬念。悬念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

他是怎么用悬念改造一部战争片的?

把作战室里的指挥策划场景全部删去,开场不交待历史背景,结尾也不交代伤亡人数。整部电影,没有丘吉尔,也没有希特勒。

开场,几个英国士兵,游荡在空无一人的敦刻尔克城区,空中飘舞着德国人的劝降传单。

其中一个小伙子捡了几张传单,捡了一个烟屁股,正准备找个角落,歇口气…这时候,德国人的枪响了…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史诗,由此开场。

影片最大的悬念是:生存,还是死亡。

诺兰将他的叙事迷宫,搭建出了三条叙事线、三段时间、三个视角——不同的人,处于同一个敦刻尔克,但分散在不同的时间维度,最后三条线又将合而为一。

大开,大合。不是难,而是近乎没有可能。如同这场大撤退。太复杂了,观众分分钟都可能迷失在这片叙事迷宫中。

可讲述这个故事的,是诺兰。 一切,就都有了可能。

第一条线,海滩,时间一周。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菲恩·怀特海德出演的汤米,是一名英国士兵。

海滩边,大家都在等着上船,赶紧逃命。但是逃命可不容易,头上是德军的空袭,投弹。海上是超出负荷的沉船。

第二条线,海上,时间一天。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马克·里朗斯(奥斯卡最佳男配)饰演的道森,开着自己的船,去救人。

谁知道,救上来一个不懂感恩的主,墨菲饰演的落难上尉,一听要去敦刻尔克,恨不得弄死道森。

第三条线,空中,时间仅为一小时。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汤姆·哈迪饰演的英国空军士兵,法瑞尔。

它的任务是:与德国空军殊死搏斗,掩护大撤退的英军。

整部电影,只有他这队人,与德军正面开过火。

结果在和德军的交战中,油表盘坏了,同伴也被击中。

敌机逼近,返航,就是个生,迎战,八成是个死,何去何从,法瑞尔陷入了迷思。

三条线索,是诺兰布置给观众的迷宫,也是他设下的机关。

他的任务,是让观众看见时间。 如何看到时间?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法瑞尔在飞机上看到一艘船沉没,而在道森的时间线里,却很久才经历这一幕。

法瑞尔的同伴迫降,然后在另一条时间线,被道森救起。

三条线索,变成一座时间的迷宫,而诺兰用自己的镜头,给了观众一份穿越迷宫的地图。

最重要的,还是悬念。

菲恩这三个大兵会不会被德军炸死?道森一群人能不能穿越危机?法瑞尔能不能击落敌机,自己又能不能生还?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一个悬念,套着另一个,观众一刻不能喘息,在已知的历史结局之外,无法不时刻关注这些小人物的命运。

是的,我们知道敦刻尔克的最终结局,可我们不知道这几个人的命运?

这,正是诺兰叙事的奇妙。

最奇妙的,是这个叙事迷宫的出口。

汤米的逃生,道森的救援,法瑞尔的博弈, 最终通向了同一个地点——敦刻尔克大撤退完成。

角色命运,尘埃落定,历史,回声不停。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所有悬念制造的紧张感,在此完成了释放,故事,变成了史诗。

这部史诗,属于诺兰。

神在哪?

这是一部不“好看”的电影。

诺兰,几乎是在和观众对着干。反故事、反高潮。故事,手法都极简,几乎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

人物对话极少,近乎默片。

人物情绪也极其克制,没有动人心魄的文戏。

但你没法忘记这是一部诺兰的电影,因为电影无处不充满着诺兰的电影美学——默片美学。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实际上,面对面的大型战争场面都极少,除了汤老师在天上干掉几架纳粹的飞机,几乎没怎么开战…

这一系列的处理方式,都决定了《敦刻尔克》就是要与传统战争大片,分道扬镳。

诺兰,神在哪里?

第一神,神在静默如谜的电影美学。

诺兰的这部电影,每一个镜头都是主观镜头,空战场景,从不进入德国飞机的视角,观众看到的,就是英国飞行员看到的。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没有怒火对战、血战到底,只有突然现身的德国战斗机,不知道哪打过来的子弹。

战火,无处不在,生命,危如累卵。 看不见敌人,却又像到底都是敌人。

诺兰的目的,就是塑造一个全真场景,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运输船上,敌机来袭,大家听到了战斗机的声音,各自蹲下,抱头,等着被轰炸。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没有群起迎战,也没有惊慌失措。 只有等待。等待着命运的决定。

轰炸的间隙,生者,将逝者,推向大海。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这种近乎静默、冷酷的镜头,才是诺兰的敦刻尔克。

第二神,神在实拍、实景,拍出的实感。

电脑特效无所不能的时代,诺兰却坚持捕捉实景,减少特效使用,甚至把拍摄地点,定在了原址。

诺兰的片场,如同真实战场。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所用到的战斗机、军舰民船等道具,很多来自二战时期。一架改装过的雅克-52被用来出演喷火式战斗机以方便拍摄 。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喷火式战机呼啸而过,上千名群演同场出镜,60多艘舰船严阵以待。绑在机翼上的IMAX摄像机随着战斗机在英吉利海峡上空翻腾俯冲,甚至坠机的场景也完全实拍。

这样的拍摄,突出了战场的幽闭和广阔,生命的脆弱与易逝。

有一场戏,汤米赶着要挤进上船的队伍里,这时,德军的飞机突然往地面投弹。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远处,是被弹药炸飞的尘土,近处,沙子全掉落在了汤米身上。 炮声渐熄,汤米起身,地上又多了几具尸体。

这,就是诺兰实拍的目的。无论是躲在搁浅的渔船里还是趴在广袤的沙滩上,随时而来的死亡危险都压得你喘不过气。

诺兰的战争片,就是死里逃生。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第三神,神在配乐。

许多人说,诺兰的老搭档,好莱坞配乐大师汉斯·季默江郎才尽了,配乐,太满。

我不同意。

要知道,这基本是一部默片。除了声效,就是配乐。配乐,不仅在为电影节奏打拍子,更构成了所有角色的心理特写。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据说,为了让作曲家理解所要表达的情感,诺兰将录制好的额怀表秒针嘀嗒声音寄给汉斯,汉斯,当然明白诺兰想要什么。

正是汉斯充满紧张感、悬疑感的配乐,与滴答作响的音效相互配合,才将陆、海、空不同的时间线的节奏,把控得炉火纯青。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由慢变快,由快到慢,周而复始,配乐,营造节奏,节奏,分割时间线。

汉斯·季默依然热爱弦乐,但这一次的弦乐,时缓时急,少有抒情,几乎每一个音节的律动,每一个节拍,都响在故事里。

配乐,由此成为人物命运的一部分,自然,也成为电影的一部分。

正如诺兰所说的,音乐是整部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因为这部影片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时间。

诺兰打造了属于他的时间迷宫,也创造了属于他的电影时间。

电影,如针织般还原了历史,并且把它纤维毕现地展示在观众眼前,这件事,当然神奇。

离神作差的那一公分

但《敦刻尔克》离神作,还差一公分,是的,只差那么一公分。

这一公分的差距,叫做情感。

这件事的悖论在于,诺兰是个太了不起的电影天才,他就像一个完美的建筑师,按照心目中的蓝图,利用厚重大气的配乐、精准无比的画面、调度自如的叙事,调动观众的每一根神经,完美地构筑了整部影片。

但问题也在于,以诺兰的天才,拍电影,太容易了。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但真正的战争片神作,是有瑕疵的,这种瑕疵,来自于人性的自然流露。

而诺兰将整部电影处理地太冷静了,电影于他,成为了手中的小把戏,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

诺兰电影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的电影是那么好莱坞,又那么不好莱坞,因为好莱坞的套路成为他手中的工具,每次他都会将套路玩出新的花样。

这一次,他放弃了传统战争片的全景式叙述,却硬是用几个普通人,拍出了战争的全局。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他还拍出了战争中,那种无处不在的恐惧和慌张。

“在战争电影中,似乎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是在真正的战争中,我们并不知道,大家都处于慌乱无秩序中。”

他毫不费力地做到这些,却始终遗漏了电影一项至关重要的东西——同感。

同样是拍摄战争,斯皮尔伯尔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是怎么拍摄诺曼底登陆的?

同样,是无懈可击的技术展示和镜头运用,但是,在生死无常的战场上,除了拍出本能的恐惧,斯皮尔伯格还拍出了那项至关重要的东西——情感。

你或许可以说,这只是一种廉价的煽情而已。

但对于观众来说,这种冷静的情感,是让自己和一部战争电影产生共鸣的关键。

而诺兰对观众来说,有些过于高冷了。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这或许是为什么许多国内影评人和影迷爱死了这部电影,但首日票房却只有6000万的原因——6000万,还不到《变5》开画的三分之一。

这不仅是一种商业上的损失,同样是一种艺术上的损失。

诺兰说,“希望观众是因为他们所陷入的遭遇而在乎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敦刻尔克事件建立一个不断累积的主观感受。”

这种角色命运带来的悬念,以及悬念制造的紧张感,观众感受到了,这种手法所包含的个性,环顾影史,很难找到同类。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但是,影片可以让观众深思,令观众震撼,却很难令观众感动。

这,是影片与神作差的那一公分。

诺兰不欠历史的,而奥斯卡从此欠诺兰一座奖杯

到底如何评价《敦刻尔克》?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诺兰的实验电影。

在此之前,他从未拍摄过历史题材,也从未拍摄过战争。对于这部电影,他说他借鉴了 《西线无战事》和《阿尔及尔之战》这些经典战争片,也借鉴了《生死时速》这些优秀好莱坞商业片。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西线无战事)

最终,影片继承了前者表现战争的紧张感、悬念和恐怖,又借鉴了后者一波三折的叙事节奏,但最终,拍出的是一部独一无二的诺兰电影。

到底如何拍历史,如何拍战争?对于电影来说,这永远是一个问题。

诺兰的方法论是——“我希望观众能够去想象一下,如果他就在当时的历史时刻是怎样的。”

当时英国空军每天出动两百多架次,阻击德军轰炸机,然而大部分撤退的陆军看不到高空的战斗。

电影中,一位陆军士兵在一轮轰炸后叫骂:“该死的英国空军去哪了!”

电影没有总结历史,没有拿着历史直接煽情,而是为我们展示了历史的日常—— 落水的炸弹、倒下的人群、遍地的尘埃,或许还混杂着人的骨血。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时间在一点一滴地流逝。每个人在历史中,都宛如微尘。

哪有什么突然而至的英雄主义,只有无时无刻求生的本能。

沙滩上的大兵只想逃命,被救的上尉只想回家,开飞机掩护大家逃生的汤老湿会犹豫要不要拼老命。

没有一个英雄不怕死。

但即使怕死,汤老湿还是开着飞机和敌机打到了最后一刻,而那些此刻拼命逃命的大兵,总有一天,会从另一个历史上著名的沙滩登陆,打回去。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汤老师角色原型)

这些战士,都是有血有肉、有私有畏的人,但正是这些有血有肉、有私有畏的人,明知道前面是个死,依然奋力向前。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只有看过了电影中轰鸣的炸弹和横七竖八的尸体,你才会明白,什么是被滚滚碾过的历史车轮碾压的命运之上,真正的英雄主义。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必须感谢诺兰,为我们留下这样一部非主流的战争电影。

诺兰用来正面表现战争的戏份极少,但他的镜头下却充满了战争硝烟交织的命运的步步惊心。

诺兰曾和一个参与过战争的老兵交谈,后者对银幕上的战争电影感到困惑:

“在战争电影中,似乎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是在真正的战争中,我们并不知道,大家都处于慌乱无秩序中。”

这样拍出来的电影,才不是传统主旋律里英雄金灿灿的勋章和一往无前的进击,人类苦难之上的不屈人性,才是诺兰电影的主旋律。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诺兰的主旋律大片里,藏着那些被飞弹击中的命运。

在电影的好看之外,他拍出了那件叫人文反思的东西,这门手艺,在今天的好莱坞,早已成为失传的绝学。

《敦刻尔克》到底神在哪里?

2017年7月出版《敦刻尔克》剧本时,诺兰附上了自己的一篇谈话录,标题概括了他对战争的理解——《让命运无常》。

电影里,码头上,一位英国士兵问长官,是否让法国士兵上船。“丘吉尔首相公开说过,英法军人要并肩撤退。”

“那他私下怎么说的?”

“自己人先走。”长官回答。

影片最后,最后一批英国军人撤离,长官却自愿留了下来:

“我要跟法国战士们在一起。”

在历史中,4.5万英军在大军离开后死战到底,或者牺牲,或者被俘。现实,比电影,更残酷,真拍出来,观众受不了。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大多数战争电影,讲述的,都是进攻、胜利、凯旋,那是英雄们的故事,但《敦刻尔克》讲述的,却是撤退、败北、逃生,唯一相同的,它也是讲述英雄的史诗。

因为那些活着的,死去的,逃命的战士,送他们逃命的平民,都是超级英雄——尽管,他们在历史中,静默无声。

尽管“人类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但是他们的集体行动可以实现非常伟大的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就是又一部诺兰的超级英雄电影。

《敦刻尔克》离神作只有一公分,却配得上所有赞美

没错,《敦刻尔克》离神作只差一公分,但从这部电影开始,奥斯卡欠诺兰一座奖杯。

它不是神作,却配得上所有的赞美。

这部诺兰的二战史诗,讲述了人,讲述人是如何在一场战争中努力活着,这才是最伟大的电影该讲述的最伟大的史诗。

人性,成为《敦刻尔克》的主旋律,也是这部年度神作背后,真正的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