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今年的中秋档,电影市场格外“冷清”。
无论从票房看,还是从观众口碑看,结论都一样。
《关于我妈的一切》算是口碑和票房双“第一”。
《我的青春有个你》是题材和上映时间“占便宜”。
否则,很难说4天时间能搞到4500多万。
《日常幻想指南》和《山海经之小人国》都破千万了。
这样的“烂片”,能有这成绩也是很赚。
于谦老师演的《狗果定理》,另一部《麦哲伦环游历险记》。
这两部如假包换的烂片,市场已经对他们做出了客观评价。
都上映4天了,还不足100万,实在丢人得很!

粗略扫完中秋档的影片,夫人想隆重邀请科长登场:
贾樟柯导演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按理来说,这部片子应该是同档期话题度最高的。
不光是贾导声名远播,而且主演们也非常有名:
中国当代文坛的三位大作家,贾平凹、余华、梁鸿。
然而,片子并没有被广泛讨论。
买票时,我就已经感觉到一阵“寒意”。
因为通常都是去楼下影院,几分钟就到,而这部要在两公里以外才能看。
一部电影受到多少关注,票房是最直接的反映!
可是都第四天了,竟然还不足400万,只有356万。
排除那两部大烂片,这部的票房在中秋档算“垫底”。
为什么会这样?票房真能代表影片实力?
夫人今天就从这个角度切入,探讨一下:
贾樟柯的新片究竟有多“不香”?
一、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原名叫《一个村庄的文学》。
光听名字,就闪烁着十足的“文艺范”。
后来受余华的启示,改为现在的片名。
变得更抽象诗意,更能引发人的想象。

贾导的两部纪录片,前后有所“继承”。
十年前《海上传奇》,是城市的历史与私人记忆。
而今的《海水变蓝》,则是乡土与文学的口述史。
同样的形式,由过来人讲述,章节式的结构。
从个体的角度观照成长、家庭以及社会变迁。
这样的外观和内容,已注定了它的“小众”。
很显然,它不是满足普通观众追求娱乐,视觉刺激的流行款。
票房上,导演本人肯定是知道的,没有野心。
但这么讲,并不是“劝”观众不去看,相反:
这是一部错过了必然会后悔的电影!
除非,你对自己生活的乡土或祖辈们流淌过汗水的那片土地,毫不关心。

除非,你对当代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家和作品从来没有涉略过,全无兴趣。

否则,这场有关乡土、文学和电影的亲密拥抱,一定会触动你,或深或浅。
那是扑面而来的乡土、乡音、乡情、乡愁啊!
进入本片“现场”。
《海水变蓝》的主体,是四位作家的故事:
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
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作家的讲述,串起了一部跨度长达70年的新中国心灵史。
其中,已故作家马烽的部分,由她女儿“代”为讲述。
主人公开口诉说的部分,很有电视节目的既视感。
只不过没有主持人提问,是他们自己在自言自语。
关于家庭出身,成长轨迹,关于创作之路的开启。
关于社会变迁下个人和家庭的遭遇,心灵的鸣唱。
马烽女儿很真诚,质朴无华;
贾平凹深沉严肃,厚重冷峻;
余华幽默风趣,且举重若轻;
梁鸿真挚感性,并多次泪目。

影片在上映中,故不多剧透。
这里只简单提下全片最有意思的余华。
他真是个尚未被媒体发现的“脱口秀大师”。
听他聊自己如何从牙医蜕变为作家的“传奇”经历,很过瘾。
明明是岁月沧桑的步步维艰,却被他绘声绘色的描述搞得蛮好玩的。
可在有趣好玩的背后,是余华对人生极其深刻的思考。
例如,他曾逃到太平间午睡,感觉无比清凉,后来读到海涅的诗:死亡是凉爽的夏夜!
猛然醒悟,人是必须向死而生的。
也因此,生和死成了余华小说最主要的意象和主题。
在他笔下,人物必定命运多舛。《活着》中有句名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二、
三位作家的讲述,分别揭开了他们的“身世之谜”。
内容很丰富,也各有其侧重点。
但留心观察,就知道此中暗藏了一个共同的线索:
他们是怎样走出乡土,又如何“回到”故乡才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开掘出更广阔的文学世界的。
这里边余华是从浙江迁移定居北京的。
但在精神层面上,他没有丢掉“乡土”。

贾平凹回到商洛后在乡镇、村庄的游走,让他找到了书写的“根”。他说:
那时年轻,什么都想写,毕业后也是什么都写一点,到1982,83年的时候,感觉这样不行,得找个方向。
于是有了《商州》、《浮躁》等。
从此,其作品变得风格鲜明,很有叛逆性和创造精神。
而梁鸿是在感情事业双丰收,生活很安稳时觉察到自己的“背叛”,重新回到梁庄的。
我只知道我要回家,要写一点东西。
之后便有了从梁庄看中国看世界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梁庄十年》。
10年时间,梁鸿完成了“梁庄三部曲”,以人类学、社会学的视野,采用非虚构式的写作凝视了梁庄的人和事。
从这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作家和故乡的密切关系。
不仅是血脉、感情上的难以割舍,更有精神深处的链接。
他们不断地追问,故乡究竟是什么?
贾平凹在散文集《带灯》里说:
你生那里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所以故乡也叫血地。
因此,我们无论身在何处,血液中仍有故乡埋下的种子。
已过不惑之年的梁鸿,到现在依然不能触碰和母亲、父亲、姐姐相关的话题。
她几度哽咽的情景令人潸然泪下。
不是说她太感性,而是那过往的掩盖不住的疼痛令她窒息。
梁鸿思索的是苦难的源头,是中国(社会发展)在梁庄究竟留下了些什么,对她的亲人和家庭有着怎样的“冲击”。
对于故乡是什么的追问,答案只能是每个人自己去寻找。
从影片的呈现来看,故乡是起点,是出走的站台。
也是归宿,是需要不时回望和一直守望着的地方。
作家们并非只有在故乡才能写作,但是他们在故乡寻觅到了生命的根基。
找到了人和人,人和自然间最坚固的联系。
更找到了观察世界的窗口,也找到了书写、表达的语言活水。

小人物与社会变迁是贾樟柯电影宇宙的总枢纽。
这一点,他始终在不遗余力地捕捉,本片也不例外。
最明显之处,是在人大附中读书的梁鸿的儿子,已不会用方言介绍自己。
故乡只是母亲的故乡,他是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城里人。
所以他需要母亲一句一句教,才能不那么流畅地说出。
是的,故乡之于这些年轻的孩子们,又是什么呢?
他们又是怎样获得前行的力量的?
三、
梁鸿认为,这部电影恰恰把我们时代内部的那种破碎、疼痛给呈现出来了,它触及了我们生活内部更加细微,更有本质性的内核。
我在想,这内核会是什么?
是贾樟柯嘴里“被时代(列车)撞倒的人”。
是被边缘化的乡村,以及对乡村的书写。
这也是导演拍摄本片的“初心”。

说完主体,我们来讲下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边角料、“烟雾弹”。
比如,特写农村老人吃饭的脸,摆在桌上的物件。
好像很有诗意,又似乎不知所云,其实这正是电影语言的魅力所在。
给观众留下自由解读,允许不同理解的机会。例如:
梁鸿讲到父亲和继母多年阔别后的重逢,是如何抱头痛哭的。
接着一个非常漂亮的空镜头,两只鸟儿离得不远不近,相互间特别和谐。
这是对两人关系在未来的隐喻。
预示他们的余生会有个好结局。
这些没有“当事人”在讲述的诸多片段,也是令一些观众感到“费解”和略有些沉闷的地方。
贾樟柯在本片中罕见地使用了许多特写。
摄影机对准了一张张普普通通的面孔,如此深情地凝视着。
我们才恍然明白,尽管他们平凡至极,但他们也是时代和历史的在场者,也值得被凝视被纪录。
这恰是一个电影艺术家的良知和洞见。

电影在每一章的结尾都有一句诗或文学名句,起到小结的作用。
在结构上可以说非常规整,观众需要的只是耐心地倾听,细心地观察。

另外,相对密集的配乐有点破坏纪录片的纪实感。
不过,也算是增加了作品的观赏性。
简言之,当观众偶尔困惑《海水变蓝》的形式时,却发现自己已经跟着它扎实的内容滑倒了末尾。
多么奇妙的观影体验!仿佛有些云里雾里,却又皎然如月。
影片结尾,是余华点题的。
他漫步在故乡海盐的海边:
书上说大海是蓝色的,可为什么我看到的海却是黄色的?我跳下去游泳,我要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讲完后片名赫然出现在银幕上: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全片结束。
但电影留给观众的“空白”却刚刚开始。
为什么要游?将游向何方?
如果海那边还是海,抑或海没有变成蓝色,该怎么办?
“海”这个充满隐喻的意象到底是指什么?
个体和海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一系列问题蔓延开来,是导演的表达诉求,还是观影者本人想得太多?导演的解释是:
一直是不顺利、不畅达,充满了困难,这种情况下才需要坚持。游是向前,带有一种主动、不确定性、吃力的感觉,海水变蓝是更开放更洁净,理想化的未来。

作为影片的艺术顾问,欧阳江河的答案是:
无论你怎么认识电影和文学,如果想要与我们的真实人生、与自我发生关系,你都得下水去游。
两人的回答,均在强调对理想的坚守,强调只有投身大海才可能渡到“彼岸”。
于我而言,倒是可以用苏东坡的话来做总的回答: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游与不游是选择,游不游得到是过程。
到头来只有一件事逃不掉,如何安放自我!

最后我想说,贾导的新片也许不完美,但:
看后一定不会让你后悔。
反而,不看是一种遗憾!
(按现在的排片量,估计持续不了几天了,欲看从速)
PS:关于艺术和票房的关系,贾樟柯导演的回答令人十分钦佩,分享给大家:
艺术的维系本质上不是靠给不给饭吃,很多诗人没有饭吃也在写诗,很多电影导演两手空空还在拍电影,艺术唯一的推动力不是金钱,而是内在表达的渴望,这种渴望不会熄灭,因为人类最不缺的就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只要有困扰我们的问题就需要一个报信者,这就是艺术家,就需要表达者,把我们共同的感受通过他们职业化的能力呈现出来,艺术史就是人类的痛史,而不是票房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