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芬妮的旅程电影剧情「简介」

2022-05-01 08:27 作者:影视侃侃看 围观:

战争与和平是电影人心中经久不衰的主题,而其中又以二战题材最受青睐。这场人类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破坏性最强的浩劫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值得深思的教训。

电影人对于战争这类宏大、严肃的主题通常心存敬畏,这份敬畏体现在创作过程中的严谨、认真、感性和执着。所以,二战电影中,佳作频出,经典不断。比如直面枪林弹雨的《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 比如描绘人性美丑的《辛德勒名单》、《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比如着眼人民苦难的《钢琴家》、《美丽人生》。

《芬妮的旅程》:你以为是美好的结局?一切苦难才刚刚开始

要想在诸多战争题材、二战主题的优秀电影中脱颖而出,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每过一阵,我们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发现新的惊喜,比如法国与比利时合拍的电影《芬妮的旅程》。

二战中犹太儿童的糟糕境遇

《芬妮的旅程》讲述了二战后期,一群生活在法国的犹太儿童,为了逃避法西斯迫害所经历的惊险历程。故事背景是在1943年,墨索里尼下台前夕,许多非政府组织持续开展着“儿童运输”救援行动,将这些孩子偷偷运送到英国、瑞士、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芬妮的旅程》:你以为是美好的结局?一切苦难才刚刚开始

其实,在更早的1933年(纳粹开始掌权),德国内部的部分组织就已经开始了针对儿童的救援行动。

当时身处德国的犹太人处境日益严峻,“非雅利安”血统的犹太人不但被清除出了政府机构,《纽伦堡》法案还将他们贬为二等公民,紧接着又被禁止与非犹太人通婚,甚至还被剥夺了财产,被严禁去商店购物。

儿童们的处境也异常艰难,从1933年到二战开始期间,纳粹颁布了超过400条有关犹太人的法律和法令,其中有20余条关于德国儿童教育。这些带着对犹太儿童严重歧视和不公的法令,引发了校园内大规模的欺凌和暴力,很多时候,甚至老师也直接参与其中。

但是,此时犹太父母们一般不愿意将孩子转移到其他国家,一是不愿骨肉分离,二是对纳粹德国抱有幻想:他们认为自己是纯粹的德国人,政府不会对他们的悲惨处境置之不理。所以,从1933年到1938年,成功转移出去的儿童还不足千人,荷兰和加拿大接收的犹太儿童甚至只有个位数(分别为6人和3人)。

直到1938年11月,“水晶之夜”事件爆发,纳粹暴徒的恶行才算是公开化。当晚,被打破的窗户玻璃遍地都是,在月光下如水晶般闪烁,“水晶之夜”由此得名。

以此事件为起点,大量的成年犹太男性被投入到集中营,针对犹太人的迫害进一步加剧,光德国和奥地利就有60000到70000名儿童急需得到救助。

也是在“水晶之夜”后,各个国家(以英国为主)才开始逐渐放开犹太难民接收政策,致力于帮助这个可怜的民族。

芬妮等人的流亡经历,就是发生在沦陷区法国的一次“儿童运输”救援行动。在救援过程中,孩子们不但要躲避纳粹分子的追捕,还要小心警察、告密者等别有用心的群体,整个旅程可谓危机四伏、险阻重重。不同的是,这次,孩子们依靠的是自己的力量。

“孩子们”的流亡

《芬妮的旅程》改编自犹太人芬妮·班·艾米的回忆录。电影中,导演没有拘泥于“逃亡”过程本身,而是调转镜头,将它对准了流亡过程中的儿童群体,以儿童的视角去直面这场特殊的“旅程”。孩子们的认知往往最纯粹,不带有任何批判和偏见,因此,电影让我们看到了硝烟弥漫之外的一抹绿意,也让我们看到了反复多变的复杂人性。

《芬妮的旅程》:你以为是美好的结局?一切苦难才刚刚开始

在欧洲很多地方,不单单是相关组织,不少犹太人学校也会为孩子们讲述“生存”之道。除了教授他们最基本的希伯来语、犹太历史和文化,还会告诉他们如何应对纳粹的迫害、如何移民、如何在新的国家生存。战乱中的儿童没有慢慢成长的机会,他们被现实逼迫着直面这个世界上最丑恶、最残忍的一面。

所以,在逃亡中,芬妮等人展现出了超出年龄的冷静、勇敢和智慧,她们经受住了审讯的压力,熬过了饥饿的考验,躲过了无所不在的追捕,这是弱小的孩童在成人迫害之下完成的历险,其实也是整个犹太民族在无尽的黑暗中挣扎出的短暂胜利。

《芬妮的旅程》:你以为是美好的结局?一切苦难才刚刚开始

芬妮一行中的大多数孩子其实并不理解这场逃亡的实际意义,只知道要躲避士兵、躲避警察、躲避所有的成年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断送她们未来和性命的刽子手。事实也确实如此,电影中,不论是为了利益举报援救组织的老人,还是为了安全出卖孩子们的妇人,都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摆在了儿童的对立面,摆在了人性与良知的对立面。导演用孩子的纯真和成人的虚伪、奸猾作对比,凸显了残酷战争下人们生存环境遭受的无情破坏。

童真是孩子们的天性,在脱离了成年人的约束和限制后,这种天性就自然而然地绽放开来。所以,艰苦的旅程中,总是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一个滚动的皮球就可以让大家忘记身心的疲惫;一场“随风而来”的游戏就能把危险抛诸九霄云外;一汪清泉就是他们嬉戏玩耍的乐园。

《芬妮的旅程》:你以为是美好的结局?一切苦难才刚刚开始

这份与战争格格不入的童真没有被导演弱化或丢弃,反而通过镜头不断予以放大。战争中其实从不缺乏纯真的美好与人性的光辉。比如《血战钢锯岭》中的信仰,《辛德勒名单》中的善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爱与原谅。这些影视作品,正是通过善恶、正邪、美丑的对比,传达出对虚伪、自私、暴力行为的鞭笞和控诉。

《芬妮的旅程》:你以为是美好的结局?一切苦难才刚刚开始

芬妮等人逃亡到瑞士后,电影戛然而止,为整部“电影”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二战题材的电影,确实少有较为美满的结局。但是如果我们跳脱出电影,从历史的角度再去看待这些犹太难民儿童,其实,她们的悲惨生活才刚刚开始。

磨难远没有结束

实际上,即使到了中立、甚至同盟国地区,像芬妮这样的犹太孩童也难以获得良好的照料。

以二战时期接收犹太难民较多的英国为例,难民儿童的安置方案有:被领养、难民旅馆和培训中心。

但是只有入境之前就有担保人的儿童才会被直接领养,其余的孩子只能听天由命。

最开始,英国政府采取较为严格的领养审查制度,要求中产阶级家庭、没有语言沟通障碍,最好还是犹太人。但是随着大量的难民涌入,这些制度不得不逐渐放宽。

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领养家庭条件的参差不齐以及儿童难以适应新的生活。许多儿童在到达新的国度后,因为水土不服或者思念家人而表现出了行为异常,这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关怀,来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但是很多领养家庭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心去应对这些问题。他们通常的选择就是解除领养关系。

被安置在难民旅馆和培训中心的儿童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环境差异大,许多地方只能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根本无法兼顾孩童的心理疏导和正常的学习活动。

英国作为二战中接收犹太难民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对于安置难民的政策和方案相对而言已经是较为完善,电影中芬妮等人逃亡的瑞士等国,各方面条件还远远不及。

对于这些难民儿童来说,“故乡”、“亲人”、“家庭”似乎成了留存在他们记忆深处,最遥不可及的梦,即便有些人在战后能够回去,面对的也必然是满目疮痍、物是人非的残酷现实。

《芬妮的旅程》:你以为是美好的结局?一切苦难才刚刚开始

如果我们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来看,或许悲剧才是和战争最契合的主题,因为二者都会将人们珍视的美好事物撕个粉碎。但是我们又总是会希望,战争带来的悲剧,能永远停留在文字和影像之中,成为仅供回顾和读写的惨痛教训,因为事实不断告诫我们,人类已经不需要更多的伤痛,和平才是最永恒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余欢】. 【德国犹太妇女及儿童在英国的流亡】

【丁亚娜】. 【1938-1939年英国“儿童运输”救援行动探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