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剧情「解析」

2022-03-12 11:50 作者:在影视的边缘行走 围观:

越剧电影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于195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是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

作为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这部老电影,家里有老父母的都喜欢看——该片的表演,唱腔,布景都非常讲究,是绝对的精品,现在看来仍然非常有魅力。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该剧是所有版本里影响最大的,更是越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可谓空前绝后。它通过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会、化蝶等几段戏的串连,将这个民间流传已久的爱情故事,表现到了淋漓尽致。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演员目录让我油然想起王文娟和徐玉兰——作为经典越剧的主角演员,她们的确是无可挑剔的。

不过有趣的是:电影名的字幕上,梁山伯的名字排在头里,而在演员表的排列中,祝英台赫然名列第一。莫非真正的主角只有她一个?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影片从舞台帷幕拉开而开始,算是将戏曲以电影的形式很好地呈现了出来。

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的戏曲电影主要是为了保存和弘扬中国戏曲艺术,同时将电影这个现代化的西洋舶来品中国化——可以说,导演桑弧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使命。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电影布景非常精心,色调饱满亮丽,环境通透充实。一个普通的祝家村都布置得美如仙境。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电影不仅色彩漂亮,服化道具也很精美,人物就更不必说了——若单论容貌,袁雪芬不过中人之姿,然而身段仪态却十分袅娜,真如弱柳扶风的黛玉。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袁雪芬的嗓子有点沙哑——然而正是这点缺憾让她的演唱有一种没有过多修饰的质朴气质和稳重。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求学这场戏,表现祝英台从小深受父亲宠爱,祝父给她的自由与空间很多——多到可以同意她去杭州求学,只为不忍见女儿因此忧郁患病,这是真宠爱。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男扮女装的祝英台很有股书卷气,甚至说英气逼人,比她扮女装好看许多。

至于范瑞娟,扮相十分俊朗,嗓音比袁雪芬还要略沙哑,听着完全不是女人。她扮演的梁兄朴直憨厚中偶有傲娇,也是可爱得紧。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电影前半部的喜剧性元素呈现颇多:比如祝英台的女儿身份有几次差点暴露,丫鬟银心口误叫她“小姐”……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包括同窗共读也有这么一幕:梁山伯发现祝英台的耳痕,好玩又犯疑。对于观众来说,等于遭遇到了短暂的紧张时刻,但都被主人公的聪慧很快化解。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三年同窗时光展现得很少,只有寥寥几个镜头,但无一不精致地像从画上扣下来一般。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在这段影像上,中国古典清新典雅之气息扑面而来——难怪在此处随意截图,都有月份牌年画的美感。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三年同窗时光一闪而过,全剧的高潮——长亭相送,这才展现出来。

这段十八里相送祝英台的对比颜色实在太漂亮了——程式化又通俗易懂的美。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色彩那么棒——就算是粉红配翠绿,在整个片子里都显得淡雅。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当然还有唱腔——梁祝真的只能看越剧,那从旖旎到哀婉的神情和唱腔足以让人心醉和心碎,很好诠释了什么叫声情并茂。老实说,我一直不喜欢戏曲——看不进去,忍受不了那慢节奏,现在老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听一听了。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这移步换景十八里送,可谓情真意切有板有眼,含蓄优美,感人至深。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唱词有趣,表演也细腻。主要在祝英台向梁山伯反复暗示,反复表明爱意。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这段唱腔中,袁雪芬紧紧把握住了祝英台的性格特点,演唱既热情主动,又含蓄内在——唱法多种细致变化,表达了祝英台微妙的情感。

看到梁山伯面对祝英台倾诉真情时的木讷,从当代语境与观众心理角度来解读,会觉得十分有趣,简直忍俊不禁。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我就最喜欢十八相送!看祝英台调戏梁兄,真太好玩了。尤其“呆头鹅”那段儿,梁山伯假怒,祝英台上前去哄,又活泼,又灵动,简直就是恋爱啊!

当然,前面有多开心,后面就有多虐!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且看这段唱词:

祝英台:这里还有一口井,不知井水多少深。你看井底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梁山伯:愚兄明明男子汉,你为何将我比女人?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前面到了观音堂,送子观音坐上方。

英台:观音大士媒来做,来来来,你我双双来拜堂。

山伯:贤弟越说越荒唐,两个男子怎拜堂?

梁山伯的直男戆直,真太有趣了。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长亭相别的时候,祝英台始终不挑明女儿身,非要托师母相告,这是中国人委婉的一面,也算是中国人朦胧的诗意吧。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祝英台对梁山伯如此动情,我曾看到有人评论:开头为读书奋不顾身,一遇到一个合适的男子,就把读书啊抱负啊全忘了,一心想着嫁人求配,成就好姻缘。难道你想去读书就是为了找男人?

我觉得此言差矣,此人并未看懂梁祝的内涵,须知,祝英台坚持出门读书,那只是表面,她真正追求的其实是自由!恋爱当然也属于其中的一种。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电影从十八里相送开始转入悲剧:“心中想说千句话,万望你梁兄早点来”的祝英台,最后还是在梁山伯来之前被许了婚约。

只是此刻的梁山伯什么都不知道——他真乃千年一见钢铁直男,在赶去提亲的路上一路回味,那发花痴的样子,真像极了爱情。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祝英台这里怎么样呢,一闻老父宣布婚配之事,相当于晴天霹雳,却拿不出什么勇气来抵抗,只知一味推辞。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对祝英台来说,面对其父,可以任性到女扮男装上学堂,但面对父亲关于“儿女情”的斥责,她也只能理屈下跪。

深受传统诗书熏染的祝英台,难道就不清楚,自己婚姻的真正掌控者是老父亲而不是她和师母吗?

再者,其父有错吗?他于时代完全正确!甚至从父亲这一角色出发,他对女儿也是处处操心、仁至义尽,始终好言相劝。虽然在他心中,再爱女儿,也始终是礼教当前。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这对结拜金兰的重聚是让人心碎的,因为梁山泊是高兴而来,而祝英台必须打碎他的幻想——此处的悲剧情节与前半部分的喜剧呈现并不显得割裂,相反,在这种衬托之下显得更为悲凉。

据说,港版梁祝最精彩之处在于十八里长亭相送,而大陆版梁祝不仅如此,祝家庄重聚互诉衷肠同样也是高潮。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所以果然,梁山伯很快就感觉出祝英台情绪的异样。

表面上刚勇无恐的祝英台,此刻无奈悔婚,唱段也太肝肠寸断,闻者无不流泪,见者无不伤心。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梁山伯呢,在知道一切后,甚至连当面质问祝父的勇气也没有,就放弃了抵抗与坚持。

他受到祝英台敬来的酒,颓然道:想不到我特来讨扰你酒一杯。

——以为有情人终成眷属,却得到棒打鸳鸯两分开的结果,梁山伯肝肠寸断,悲伤无以言表,只有一句——想不到!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他真想不到吗?梁山伯简直一穷二白,空手套富甲一方的白富美啊!

这里的马文才没有出现,只是一个名字,但它更像是封建势力无处不在,注定不同意梁祝婚事、对梁祝的围剿的象征。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年少时总以为,或许梁山伯再早点来,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后来终于明白,只要女子的婚姻无法自己安排(核心矛盾是父母作主与儿女自主的矛盾),不管梁山伯来得早还是晚,富贵还是贫穷,这对有情人就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附:

梁祝诀别时的唱词很美,对仗工整,感动人心。

——上世纪50、60年代的越剧乐队编制、演奏实在是一个无以伦比的巅峰时期,此后的年代,那样充满古典气质的美妙的音色,已成绝响。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山伯憨直,英台智勇,实际都是一种小孩子的心事罢了——他们太相信这个世界,相信一切正义的法则而不了解这个世界。眼见的是他们处处不肯妥协退让,实际上,一面对风浪就会被击碎。尤其是梁山泊,心智脆弱,突然暴露于一个复杂的吃人的环境里,他无措且怯懦,所以很快死了——活生生的喜剧就这样转瞬间变成悲剧,让人格外郁闷……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祝英台一身素衣到梁山伯坟前哭坟这段,让人唏嘘不已——镜头里,除了祝英台一袭白衣,剩下的场景是全黑的,仿佛茫茫天地间只有这样一个伤心欲绝的女子。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雷电交加这段挺吓人的。

当风雨大作,梁山伯的坟冢忽然裂成两半,冒出一股白烟,祝英台纵身跳下——此处太有恐怖片氛围了。坟家乍裂的效果,或许是那个年代最好的技术处理吧,只是太惊悚了。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老天劈开了坟墓,复又合拢,这叫天地成全!不管多平静的人,看到最后还是会一把眼泪吧……

祝英台因梁山伯而自我了结,这是她的主动选择——情比金坚,至死不渝。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接下来化蝶的桥段真是美轮美奂。花红柳绿,万紫嫣红,这片也是太适合做成彩色的了。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五彩缤纷的花丛中,袁雪芬和范希娟两位演员长袖翩舞,彷如蝶飞——不知是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可谓亮眼之点,物我合一,完全是老庄的境界与美感。

很多人喜欢“铸墓化蝶”的场景。我也感谢化蝶这个结局,让我不再意难平!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当然,现在谁都明白,梁祝化蝶,也只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自我慰藉罢了。

——在一个幸福和乐的年代里,人大约是不会指望来世的。当这辈子无路可走无可盼望了,来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指路的光。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然而这个结尾还是让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是超越生死的——我极支持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去,即使不化蝶,也应该死,往严重了说,他们的死捍卫了爱情与清白,也算死得其所。

以上场景我很熟悉——小时候,很多家里,都贴过这张电影镜头拍下的年画。

越剧电影《梁祝》,透露着中国人多情的一面,这种多情超越了生死

据说大师卓别林对此片的评价是:“从没见过这样一部非凡的影片”。

也许“这样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几千年的中国文化”。

梁祝的故事,也让人想到他们所处社会周遭的一些观念与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许周围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剧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