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萝卜刀花切法图解,刀掰萝卜

2023-11-09 12:26 作者:岑岑 围观:

作者:沈斌

近日,不少家长接到学校通知,称“萝卜刀”这种网络名人玩具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还会形成心理暗示,激发孩子的暴力倾向,要求家长不要给孩子购买“萝卜刀”,更不要将“萝卜刀”带入校园。不仅是学校层面,安徽蚌埠、江西九江等地的教育部门也向家长发出了安全建议:要求远离“萝卜刀”。

事实上,关于这个因短视频走红的玩具的讨论已经持续多日,形成了两个水火不容的舆论场。一方面是新闻报道中,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对“萝卜刀”安全性的担忧,另一方面是网友对“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片面辛辣讽刺。尤其是过去某地市场监管部门在执法时,在镜头前用“萝卜刀”刺穿A4纸,以彰显其“威力”,成为自媒体“二次创作”的大量素材。相当一部分网友反驳道:“一把三角尺也能刺穿一张白纸。带尺子去学校是不可能的吗?手指也能刺破白纸。你要砍掉我的手吗?”毕竟谁的童年,尤其是男孩子的童年,没有枪,没有棍子,没有“刀”呢?

“萝卜刀”真的有那么可怕吗?还是我们把孩子保护得太好,想方设法让他们生活在“无菌室”里?关于“萝卜刀”的讨论,似乎陷入了“鸡同鸭讲”。

大家心平气和的谈谈,“萝卜刀”的“危险”在哪里?

我们先来看看,“萝卜刀”是怎么流行起来的?一个做3D打印的非全日制大学生最先开发了这个产品,这只是他众多3D打印作品中的一个。但就连大学生都不知道,这个“小学生幼稚,大人恰到好处”的玩具,突然在Tik Tok的平台上火了起来。很多成年人都模仿过:把“萝卜刀”的刀刃扔进去,扔出来,捅进去的视频已经传得满城风雨。然后那个大学生订单忙不过来,然后很多工厂去做盗版,经销商去配货。到今年9月底,“萝卜刀”在校园里开始流行。

《萝卜刀》因流量而红,几乎所有的相关视频都诠释了《萝卜刀》明晃晃的刀捅人的场景:恋人之间的捅人,兄弟之间的捅人,闺蜜之间的捅人...为什么《萝卜刀》只适合这种独特的剧情?

“萝卜刀”虽然胖乎乎的,但刀头也是软塑料做的,直接伤害性不强。但它完全还原了受控刀具——弹簧刀(跳刀)的结构:单手操作即可弹出“刀刃”,锁定“刀刃”,并发出机械结构碰撞的“啪嗒”声。根据公安部发布的管制刀具认定标准,带自锁装置的弹簧刀(跳刀)是刀体展开或弹出后,能由手柄内的弹簧或插销固定并自锁的折叠刀,属于管制刀具。

当然有人会质疑“管制刀具”的前提是刀具必须是金属的。即使“萝卜刀”模仿弹簧刀的自锁结构,也不具备弹簧刀的杀伤力。这不得不让人质疑。为什么公安机关把所有带自锁装置的弹簧刀(不论大小)和刀身长度超过150毫米(刀身角度小于60度)的大刀都列入管制刀具?一把带自锁装置的弹簧刀,单手就能打开刀刃,有什么危险?

这其实是大量格斗案例的“血的教训”总结,因为弹簧刀可以单手开刃,锁刃。巷战时,具有极大的隐蔽性、攻击的突然性和杀伤的严重性。两个人在街上纠缠的时候,一般不会有伤害。但如果一方携带弹簧刀,可以单手完成从口袋中拔出刀、刃磨刀刃、捅刺的连贯动作,则可能致人死亡。所以弹簧刀不管大小都是管制刀具。

萝卜刀的“危险”深藏在它的原型弹簧刀的产品DNA里——深藏不露,突然袭击,这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热衷于一次次单手甩开“刀刃”,锁定“刀刃”完成刺杀游戏。可以说,刺人的功能深深嵌入了萝卜刀的自锁结构中。所以短视频平台上几乎所有对“萝卜刀”的演绎都是突然抛刀,捅人,“割喉”,这是写进这个产品DNA的功能。

不仅如此,商家在销售这款玩具时,还刻意放大宣传“萝卜刀”的攻击性比喻,贴上“谁不高兴就砍谁”、“点击,我就杀了你”等标语,有的还在包装上印上类似的文字作为卖点。

不是说“萝卜刀”直接伤人,而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这种玩具的卖点和刻在DNA里的功能就是刺伤人!如上所述,这是由它模仿的弹簧刀结构决定的,和普通的玩具刀、玩具剑有本质区别。用“萝卜刀”捅人,即使没有直接的人身伤害,也足以产生暴力心理暗示,渲染暴力,引发孩子之间的纠纷,扰乱学校秩序。

这也是很多学校甚至当地教育部明令禁止“萝卜刀”的原因。从玩具本身的结构和“谁用谁不高兴”的广告鼓励不难看出问题。这并不是很多网友在争论的“尺子和手指也能刺破A4纸”的问题。

校园里禁止“萝卜刀”,并不意味着“安全”会以“为你好”的名义占上风,也不意味着要把孩子关在绝对与危险隔绝的“无菌室”里。相反,学校在发布禁令的同时,也需要向学生解释“禁刀”的理由:即使玩具本身没有危险,即使刺伤人也不一定会造成直接伤害,但用“刀”刺伤人是对他人生命安全和人格尊严的伤害和风险,是不能做的。这也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沈斌)

资料来源:报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