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熊市时,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股票基金都跟着跌?基金经理难道没有能力判断熊市吗?

2021-12-24 22:05 作者:金融学家宏皓教授 围观:

熊市时,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股票基金都跟着跌,基金经理难道无能为力判断熊市吗。笔者认为,在我国证券市场公募基金是靠天吃饭,公募基金经理的能力不够是一个方面的,公募基金经理并不需要承担风险,长期以来能力不能提高,再加上我国公募基金经理为庄家高位接盘,公募基金经理个人拿庄家的好处费成为了行业的规则,在我国大量的公募基金经理都是通过这种方法获得财富,反正公募基金赔了钱也不用负责任,公募基金经理在什么价位买股票都是合法的,在这种潜规则下,公募基金经理的能力更是无法提高。

所以,我国的公募基金经理是没有能力判断熊市,也没有能力判断股市的趋势,再加上我国证券的投机性让市场趋势变得更加难以判断,公募基金经理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判断市场的趋势就干脆不去判断市场的趋势,久而久之公募基金经理已经养成了混日子的习惯,能拿高薪,还能拿庄家的好处费,公募基金经理的日子过得很舒服,根本不需要再去下功夫研究股市。这是我国大部分公募基金的真实做法。而少数有一定能力的公募基金经理则会想办法大收庄家的好处费,等收到的好处费够多时,就会选择自己去干私募基金,从公募基金出来自己干私募基金的都是这么做的。所以,指望公募基金跑赢大盘指数是不现实的,公募基金经理在熊市的条件下赔得比散户还多。而且熊市公募基金是无法止损的,公募基金资金量大,在熊市的时候想卖股票也卖不出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股市下跌。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如果您有投资或融资的难题也欢迎从我的首页导航条中点击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谢谢您们的支持。

其他股民观点

这个时间点,重新回答这个问题很有意义,今年1月份跑进去的基民,估计又要站岗一段时间了,为什么这么说,请仔细看完本文。

下面说的话,可能会冒犯到很多基金经理,也会揭露出一些内幕,希望别被封了。

很多人有个认知误区,基金是来帮投资者赚钱,大家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其实,基金的目的是做大盘子,赚管理费,旱涝保收才是好生意。

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能瞬间理解这点的,都是有故事的人。

我们把基金投资人理解为股东,基金经理就是职业经理人。一切就一目了然。

股东的需求,是公司赚钱,得到更多的利润。

职业经理人的需求,是做成一些成功的项目,展现自己的个人能力,提高自己的薪资和就业机会。

当然,职业经理人要获得更好的薪资和就业机会,需要通过为股东赚钱来达到,但是,因为不是自己掏钱出来,职业经理人有时会冒险做很大的项目,如果成就了,自然名利双收,一旦失败,换个地方就是,而且,即使失败的大项目,依然是履历表上值得加分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炒蛋的评价体系呢?

就像次贷危机的时候,美林CEO亏了几十亿,但是自己拿了1亿美元的遣散费,拍拍屁股走人了。

这是多么扯淡的的操作。如果有人给你打理财务,亏个100万,你都想杀人了。

为什么社会会对职业经理人这个群体这么宽容呢?

窃钩者盗,窃国者诸侯。

这是我们的古话,量变引发了质变,当管理规模上升到几百亿之后,人们就觉得需要专业团队去管理,至于这个专业团队,应该是什么样的,普通人只能从刻板印象去理解。

比如名校毕业,海归,华尔街任职还有发际线高。这就助涨了这个群体的过分自信。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费勒,在他的作品《赢家的诅咒》中,深刻剖析了这一点。

这是第一点,基金经理卖的是他个人的产品,既然是做生意,当然是旺季也要做,淡季也要做。

第二,基金的业绩衡量方式并不是以盈亏论,毕竟是卖商品,看的是营销手法。

股市好的时候,就说绝对收益多高。

股市跌的时候,就说回撤幅度低于大盘回撤,跑赢大盘。

如果实在跑输大盘,可以说自己的组合是被错杀,现在正是价值洼地,买到就是赚到。

当然,一些成名的基金经理,还是比较爱惜羽毛的,比如易方达的张坤,前几天就很鸡贼的,把自己的股票型基金改成了混合型基金。

他也是预料到了流动性的收紧,需要调整更多仓位到债券部分,减少股票持仓。这算是非常负责的了。

另外一个是把认购额降低了,这个也很鸡贼,高位认购的金额小了,管理仓位的压力也小了。既丰满了自己,还恶心了同行。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到第三点。

基金经理会恐惧什么?

当然是怕另外一个基金经理。只有同行才是冤家。

一样是卖产品,看到就是谁的核心价值高,所以每年为了排名,打压对手重仓股,抬高自己重仓股,以及集体买茅台各种手段层出不穷。

股市大跌的时候,拼命卖掉对手的重仓股,救自己重仓股,互相踩踏。熊追来的时候,不需要跑赢熊,只需要跑赢别人。

看明白了吧?为什么我说张坤鸡贼。

在估值高位,降低自己基金的认购额。就是把资金压力转嫁给其他基金。那些基金现在拿了钱,为了仓位要求,就得被迫在高位买入股票。

对于张坤这种基金经理来说,别人被迫在高位建仓,他才能在高位减仓。

那么有人又会问,其他基金经理不知道吗?他们不能也一样降低人够份额吗?

还真不可以,头部机构如果不降低认购份额,资金不会流向他们,只有在这种窗口,他们才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资金。

明知道是有毒的胶囊,还得吞下去。然后求神拜佛,今年流动性够,股票不会大跌。熬过这一年,收益率排名上去了。也就成角了。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好了,说了这么多基金的黑暗。再说说普通人要不要买基金。

建议还是买,为什么会有职业经理人这个群体,就是因为大多数股东自己更不靠谱。

毕竟基金为了自己的排名,还是会以保险为主,尽量买优质资产,长期持有。这可比普通股民每天追涨杀跌,要靠谱很多多。

当然,如果不是股市剁手党,能够真正长期持有的,还是可以买一些好公司长期拿着。或者,听从巴菲特的建议,买ETF基金。

如果觉得回答有用,点赞留意关注收藏,多多益善。

by 本来该学经济,却不小心入了玄学的坑的懒癌患者

其他股民观点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基金经理身在其中,身不由己啊!并不是基金经理不行,也不是他没能力判断熊市,你要想明白基金经理是干嘛的?基金投资是投资的哪些东西?看明白这个你就懂了。

基金经理是拿着基民的钱建仓,但是因为股票基金所以称为股票基金,是要求60%到几乎100%都是股票。所以他们现金很少。还有,基金并不全是封闭型的,是开放型的,今天张三买,李四卖,明天王五卖,李四又买。基金经理迫于资金的流动性,他需要买入仓位,卖出仓位来应对。

因此,这下朋友你能看明白了吧,基金经理知道仓位不应该买了,可是他又不能不买。他知道不能卖了,又不得不卖。并且,因为基金的行业问题,他不能跨行业太远,也就是说不是完全随他的意思建仓。

再有一点,熊市是什么?是因为大家都在卖股票,都卖了,买的少了,价格越来越低,就形成了熊市。熊市是卖出来的,牛市是买出来的。

张三看到这个股见顶了,卖了,这个股还在涨,因为李四觉得还要涨,他的买盘盖过了张三的卖盘。但是总有人觉得自己赚够了,要走,终于这个股跌了。基民看到这个股跌了,恰好这个股是他重仓,他选择卖出,基金经理接到卖出指令,也就卖出自己的仓位。

可见股市的跌,是互相影响互相传导的,基金经理只是各助长助跌的凶手。我前面说到开放式基金经理被迫操作,封闭式基金经理同样也是被迫操作,即便他在择时,但是大环境如此,他也没办法独善其身。

所以不管你是股民还是基民,我们都是大多数,是大多数人决定了熊市还是牛市,而不是基金经理会不会操作。

其他股民观点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熊市的时候所有股票基金都在下跌;第二,基金经理为什么不能判断熊市的到来?

第一个问题:国内的股票基金有最低的仓位要求,就是说任何时候,股票基金持有股票的仓位都不能低于80%,所以熊市的时候,在市场连续下跌时,股票基金极大概率会跟随市场同向下跌,只是跌得多和跌的少的区别。一句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所以这个问题就不展开讨论。

第二个问题:基金经理为什么不能判断熊市的到来?从你的提问来看,应该是希望基金经理能够准确的判断牛市和熊市的转换,在熊市来临之前全身而退,在牛市启动之初满仓进入,从而把握市场的风格转换。

能够准确判断市场牛熊转换的人存在吗?

准确把握市场多空转换的这种牛人存在吗?应该说曾经存在过一个,这个人曾经多次判断出市场的变化,从而成功的获得巨大的收益。那就是美国的杰西·利弗莫尔。

但他也曾因为判断错误而破产,一生中经历了多次爆仓、破产。

1907年,30岁的利弗莫尔在股票奔溃行情中做空,赚到了100万美元。

1908年,31岁的利弗莫尔股市中的交易连续失败,再一次破产。

1929年,52岁的利弗莫尔,在股市大崩盘中获利超过1亿美元。

1934年,57岁的利弗莫尔又破产了。

1940年,60岁的利弗莫尔自杀身亡。

这样的传奇人物,历史上只有一个。利弗莫尔的例子正好说明,择时困难,你根本没办法区分这是能力还是运气,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成功一次也许就会带来巨额财富,但也只是失败一次,就可能一无所有。

如果真的存在能够准确择时的人,那这个人肯定是世界首富了,但是世界最富有的投资人是谁?不是利弗莫尔这样的投机家,而是巴菲特这个投资家。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也就是20%多,肯定比不上择时高手,但投资比得是谁活得久,不是谁冲得高。

国内存在能够择时的投资机构吗?

国内的投资机构我们可以简单分为公募和私募。公募受到的约束较大,投研体系完善,以选股为主,择时为辅。但私募由于其普遍规模较小,制度灵活,往往容易一战成名。

尤其是在A股还不是很规范的阶段,市场上最崇拜的就是各种私募和庄家了,他们能够操纵股价,点石成金,攫取巨额财富犹如囊中取物。但他们的成功往往靠的是内幕信息、资金拉动,而不是择时,但国内真的有这样能够择时的私募和庄家吗?

网上关于庄家和私募的故事很多,但是庄家和私募从来都不是择时的高手,他们往往针对的都是一只或者几只股票,而不是判断整个市场的走势。

利用以前的监管漏洞,通过信息优势、资金优势,利用散户的心理,配合上市公司的动作,操纵几只股票并不是什么难事。反而是要判断整个市场,相当于要判断几千只股票的涨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通过历年私募冠军的变化来看看牛人辈出的私募行业择时的能力如何?如果有能够准备择时的机构,那他们肯定能持续的登顶。

但在私募阳光化的10多年后的今天,私募冠军开始越来越趋于平凡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市场也知道,短期的业绩不代表未来的业绩,过去的私募冠军并没有几个能为投资者带来长期收益。

这些私募冠军曾经成功所处的市场环境已经变了,当没有了其赖以成功的空间和条件以后,他们的成功也就无法复制了。

下表统计了从2008-2016年,9届私募冠军的业绩情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下去详细了解。

比如2009和2010年的私募冠军新价值投资和世通资产就在夺冠次年就迅速跌落神坛,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第二年基金规模快速上升,业绩迅速下滑。

当时市场是很追捧私募冠军的。投资者、各种机构都追着他们发产品,希望他们能延续造富神绩,结果却是大幅亏损。其中世通的业绩在后两年跌幅超过50%。

再比如唯一的两届私募冠军,广州创世翔。

在2013-2014年,创世翔1号连续两年夺得私募基金冠军产品的桂冠,也是唯一一家连续两年拿到私募冠军的机构。2013年收益率为125.55%,2014年收益率更是高达300.08%。

但就在2016年,创势翔“踩雷”欣泰电气,损失近2亿元,随后又因操纵市场,被证监会开出了巨额罚单:没收创势翔违法所得约2073.8万元,并处以约6221.5万元的罚款。自此以后,创世翔开始退出公众的视野。

还有一位代表人物更加不得不说,那就是徐翔。

他的传奇一生应该说包含了中国股民毕生的暴富幻想,从身价几万到身价百亿,其管理的私募产品无论市场好坏,即使是连续的熊市,他管理的产品净值都能实现每年2-3倍的收益。

这样一位资本市场的大鳄,最终在2015年11月,因非法手段获取股市内幕信息,从事内幕交易、操纵股票交易价格等犯罪行为被公安机关拘捕了。

也就说这位大鳄能够取得这样辉煌的业绩,并不是他能择时选股,不是他的市场嗅觉有多敏锐,而是因为他有内幕信息,能操纵股票。

所以,第二个问题,从美国200多年的资本市场历史和中国20多年的发展经验来看,都没有任何一位牛人能够准确的择时。偶尔一两次的,那是运气还是能力,谁都说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能够长期保持准确的择时。如果真有这样的投资人,那他首先自己就会是巨富。但翻看世界富豪榜,我找不到这样的人,只有巴菲特、索罗斯、西蒙斯这些。

因此,作为广大投资者管理资金的投资人,公募基金没这个能力和必要去择时,因为风险实在是太高,难度实在太大了。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