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炒股的机构是属于什么性质

2022-02-23 23:19 作者:新华财经 围观:

作者:银河证券研究院战略研究员 聂无逸

资管是证券公司近年来的热点业务。面对政策环境的大幅调整,券商资管的战略定位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

随着注册制的全面推进,直接融资业务正在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对于中国证券业来说,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与长期以来融资主导型市场格局不同,未来10年投资者的话语权将会大幅提升。这意味着发展直接融资、服务实体经济越来越离不开资管机构的全面支撑。头部券商必须认清未来发展大方向,牢牢把握资管业务的战略主动权。

笔者认为,大券商特别是头部券商必须坚持做大资管。“三分天下”是笔者对未来10年资管业务发展趋势的形象表述。具体来说,首先,资管产品将会覆盖股债总市值的1/3;其次,券商资管将会大幅提升管理规模,并与银行保险资管、基金信托资管形成鼎立之势;第三,头部券商的资管业务将会加速发展,冲在前面的资管收入有望达到公司营收的1/3。

无论是对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核心使命,还是发挥证券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核心作用,抑或是优化头部券商的战略布局,资管的地位和重要性必将从当初的新兴业务单元快速跃升为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头部券商业务方阵中“三分天下,必居其一”的关键力量。

一、“金角银边”:分业突围与回归本源

改革开放以来,资产管理伴随着信托业的恢复而成长。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公募和私募基金陆续在国内萌生和发展。1995年,资管业务开始引入国内证券行业。2003年成立首个保险资管公司。(有一种观点将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均视为保险资管规模。基于资管的定义,文中没有采纳这个口径。)2004年,资管首次以银行理财的形式进入商业银行体系。2012年以后,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基金公司、期货公司均以子公司的形式开展资管业务,形成“八类资管”“五龙治水”的经营-监管新格局。资管新规颁布以来,资管行业加强统一监管和风险治理,全面回归代客理财的信托本源,集中清理通道业务,重点治理以多重嵌套、刚性兑付、非标膨胀、杠杆不清等为特征的监管套利。

资管市场暴露的问题充分揭示现有金融体系的诸多短板,比如产品创新不足、信贷价格僵化、市场功能割裂、融资结构失衡、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能有效满足,资源配置能力不够灵活高效等。笔者将2012年以来的资管发展概括为“金角银边”的分业突围与失序。其中,“金角”指的是采取不同经营模式的各类金融行业;“银边”指的是以巴塞尔协议Ⅲ为核心的银行业审慎监管框架,存贷款业务的特许经营体制,以及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与各类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信用体系。

金融业任何重大改革举措,首先必须直面商业银行体系的巨大存在。“金角银边”的分业突围,指的就是上述各大金融机构依托各自的金融牌照,基于实体经济融资受限于商业银行供给的现状,从不同金融监管体制的缝隙中实现信用的腾挪、转移与扩张的过程。跨市场、跨监管、跨周期的资管运作客观上推动金融市场的整合与利率市场化。但由于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监管,形成大量经济法律关系模糊的灰色地带,留下诸多风险隐患。从业务的规模与比例来看,“八类资管”除去公募基金和私募证券基金以外,其他多数以非标及融资通道为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影子银行业务。新规以来的治理整顿就是要彻底清理逃避监管的影子银行,消除金融风险隐患,让资产管理行业从“金角银边”的政策套利回归主动管理和代客理财的主航道。

笔者认为,资管新规的全面实施是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而不是部分观点所认为的那样,随着非标和通道业务被挤压,资管行业的高峰一去不回。恰恰相反的是,在回归代客理财的信托本源、实现由乱到治的道路上,面对以注册制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加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一个资管发展的新高峰正在积极酝酿之中。

二、资管产品:覆盖股债总市值的1/3

未来10年,笔者提出上述第一个1/3的预测,既是基于国内资管行业的特点和进程,更是立足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战略诉求。从投资与融资的关系来说,未来10年,资管行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二级市场的资金来源和价格稳定,甚至直接构成资本市场的半壁江山。

资管产品具有投资的两重性:一方面与股债等同为市场投资的主要标的;另一方面股债本身就是资管产品最重要的底层资产。长期以来关于资管规模和构成的数据始终存在分歧和讨论。《中国资产管理发展报告2020》披露,截至2019年底,资管产品总规模为95万亿元(重叠部分未删除)。同期股票和债券的存量规模分别为66万亿和94万亿元。资管产品具体投向除去股债,还包括ETF、期权等衍生工具,投资基金、理财计划等资管产品,以及货币市场、商品市场、外汇市场等多市场工具。

清楚了解资管投资股票债券的现状,需从股债最终持有者的全貌入手,但市场上未见完整详细的统计信息。笔者基于2019年末上交所股票持有者数据及3家结算机构披露的债券持有者数据,并结合相关官网信息,推测分析如下:

2019年末中债登和上清所的投资者持债数据显示,两家机构债券托管总数分别为62万亿和19万亿元。按持有人分类合计:政策性银行2.5万亿元;商业银行47万亿元;非法人产品22.25万亿元;非金融机构4万亿元。同期中证登也托管少量债券,披露总规模为12.65万亿元,其中一半是公司债,但无具体持有人比例,经验估算这部分债券中,资管持有量为4万亿元。综上,2019年末资管产品的债券持有总量约为26.25万亿元,占债券总存量94万亿的28%。

图1是上海证交所2019年末投资者持股数据(市值),分类占比如下:自然投资者20.59%;一般法人60.89%;沪股通2.79%;专业机构15.74%,包括投资基金4.10%。其中,专业机构持股总市值4.7万亿元,具体包括券商自营(占比很小)、投资基金(4.10%)、社保基金(委托机构投资)、保险资金(自持占大部分)、资产管理及QFII。从专业机构持股总额加上沪股通的50%(笔者推定境外资管机构持有一半),扣除保险资金持有的约2万亿元股票,以及少量券商自营(千亿级),可推算资管产品持有股票比例在2.9万亿元左右。沪深股市可大致比照推算,由此得出截至2019年底,资管机构持有A股股票约为5.8万亿元。

专家观点:做大资管是头部券商的重要战略

综上,2019年末,资管产品持有的股债市值合计约32万亿元,股债总市值占比约20%。与同期95万亿资管总规模相比,股债占比大致为1/4,非标和通道占绝对优势。

基于上述现状分析与推算,本文开头提出的第一个“1/3”能否成立?假如未来10年,资管产品持有1/3股债总市值规模,那意味着持有规模将沿着股债市值和相对占比两个方向上升。从20%提高到33%,意味着股债总占比10年之内增加13%。笔者认为,未来10年实现上述占比目标有比较充分的依据和把握。理由如下:

首先,中国资本市场正迎来新一轮发展高峰期。2019年以来股债发行规模大幅增长的趋势说明,实体经济对发展直接融资要求极为紧迫。相比过去10年资管行业的无序发展,未来的资管政策供给将会更加系统周密、更加稳健有序。

其次,目前国内资本市场正在从融资主导型市场向资产配置型市场过渡。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是“十四五”和远景规划中明确提出的核心任务。长期以来,一、二级市场资金供给不稳定是牵制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制度短板,政府企业股债融资、居民财富保值增值需要风险配置更为全面、理财产品更为丰富的资金供给体系。资管业务横跨资本、货币、商品和外汇等多个市场,可以提供品种丰富的投资组合,有利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平稳协调发展。

第三,未来10年,注册制必将带来一、二级市场双牛行情和资管产品的结构性优化,两大因素有利于提高资管产品的股票市值持比。以沪市为例,2007-2019年资管产品股票持比稳定在14-16%区间内;在大牛市驱动下,2007、2008年资管产品的股票持比分别达到历史高点33.74%和26.24%;2018年进入熊市,持比掉到低点13.92%,行情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可见一斑。2019年以来A股转牛,以科技创新和内循环大消费为主题的股票板块持续上涨。资管行业正本清源,强调机构的主动管理和服务直接融资的能力,国内散户资金和境外机构纷纷通过资管产品加速入市。

2015-2019年,尽管股市行情与资管行业均波动较大,但是公募基金股比呈缓慢上升趋势,沪市的逐年数据为2.93%、3.01%、3.26%、3.50%、4.10%,特别是2019年注册制试行以后明显上升。2019年市场发行公募基金1048只,规模1.4万亿元;2020年1435只,规模3.16万亿元,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连创新高。2021年1月18日,易方达的一支基金全天募集规模超2370亿元人民币,再度创下国内公募基金首募规模纪录。公募基金的主动管理能力比较强,未来10年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资管产品有望稳步扩大股票持有比重。

专家观点:做大资管是头部券商的重要战略

第四,未来10年债市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商业银行持债比例将会稳定下降,资管持有债券的规模和比例有望以较大幅度上升。我国目前股债市值规模相近,债市则明显偏小。发达经济体债券规模远远大于股票。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发行股票会直接改变内部股权和治理结构,决策程序更为复杂。从融资结构来看,银行贷款转化为企业债券相对容易操作。目前商业银行体系持有至少50%债券(如计入商业银行为避税等目的、借资管通道持有的债券,总比例应接近60%)投资者参与债券承销和交易不够活跃,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体系,债市流动性较弱,对资金价格的引导作用欠缺。未来银行持债比例势必要向其他机构转移和分散,因此资管持有债券的上升空间相当广阔。2019年末资管持债总市值占比约28%,未来10年有望升至40%,与商业银行体系持有比例保持基本均衡。

第五,未来10年,机构投资比例上升是大势所趋,市场新增资金将主要以资管产品的形式出现。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以来,美国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占比稳定在60%以上。对比2019年末上交所,一般法人持股60%,专业机构持股仅为15.74%,结构差异明显。未来资管对股债市值的占比仍有充足的上升空间,资金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散户公募化。大量实践和国外趋势都充分说明,无论是从技术策略还是资金实力来说,散户炒股相比机构明显处于劣势。散户持股市值占比目前是20.59%,10年后有望降到10-15%,更多散户委托公募资管机构完成证券投资。基于此,未来10年有望进一步提高资管股债总市值占比。

2.加速进入国内市场的境外金融机构。2018年以来,境外机构明显加快对国内资本市场的直接投资。2019 年国务院金融委公布的11 条开放措施中,一半以上与资管行业直接相关。截至2020年底,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持有债券3.04万亿元,占比约3%。截至2020年11月底,外资持有A股市值近3万亿元,占A股市值比例约3.5%。随着国内资本项目的放松管制和人民国际化的推进,未来10年,境外资管机构的股债市值占比有望明显提高。

3.新增入市的养老金及委外。我国第二、第三养老金支柱均在搭建中。成熟的发达经济体,比如美加英澳的养老第二、第三支柱总额占GDP比重均超100%,德法意日的比重也在11%左右,中国第二支柱仅占GDP的1.56%,第三支柱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10年随着养老金的发展和入市,有望稳步提高资管股债总市值占比。

4.股东持股分散化,机构资产委外化,市场投资组合化。从股权结构来看,目前一般法人持有股票市值占比超过60%,随着国企混改的深化和资本运营的模式创新,大股东股权适度分散将成新趋势;从专业机构来看,包括银行、保险在内的机构资产自我管理比例将会有所下降;从投资方式来看,随着市场规模发展和层次丰富,实施多样化策略投资、量化投资和资产配置型投资的机构资金比例大幅上升,与此同时大量涌现的创新产品和资产组合也多以股债为基础资产,投资产品结构的深化同步提高资管机构股债持仓比例。未来10年,上述变化有望共同提高资管的股债总市值占比。

据金融稳定理事会的统计,2015年,国际资管业务规模占全球金融体系总资产40%。比照2019年末,央行发布的国内金融体系总资产为318.69万亿元,同比国内资管行业总规模为95万亿元,占比仅为30%,其中还有产品重叠。不考虑未来10年中国经济“坐二望一”的发展态势,即使比照2015年世界平均水平,国内资管规模至少还有30%的同步发展空间。未来资管规模与直接融资的规模息息相关,共同成长。

综上,未来10年,国内资管的股债总市值占比达到1/3,笔者认为有较大把握,稳步增长已是大势所趋。

三、证券资管:将与银行保险资管、信托基金资管呈鼎立之势

未来10年,笔者预测证券业(含占比较小的期货业)与银行保险业的资管规模将会比较接近,而基金与信托资管则将占据另外半壁江山。2019年末资管内部结构见图3。

专家观点:做大资管是头部券商的重要战略

专家观点:做大资管是头部券商的重要战略

通常所谓的“八类资管”,主要包括资金信托、公募和私募基金、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券商资管、期货子公司资管计划、基金子公司资管计划。如将基金、信托的资管业务与跨界的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的资管业务分别统计,占比约为6:4。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银行、证券、保险通过子公司专门从事理财和资管业务,在各家协会统计时,与基金公司泾渭分明。未来随着规则与标准的统一,银行、证券、保险的子公司更多获得公募牌照,基金公司的外延会比按现有分类更宽泛。截至2020年6月,取得证监会发布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的公募基金管理人共有143家。(注:这个名单还在延长。)其中,既包括传统的129家基金管理公司,也包括获取公募资格的14家资产管理机构。这14家新进入者分别是5家证券公司,7家证券系资产管理公司,2家保险系资产管理公司。

资管形式的参差多样,主要源自分业监管背景下的不同发展路径。随着监管具体标准的趋同和业务的竞合,最终会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统一。但是无论从股东背景、业务方向和历史沿革来看,未来10年各类资管机构的分业经营特征也会有所保留。其发展方向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占据绝对优势的专业性公司,比如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证券资管公司、保险资管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私募基金等;另外一类就是少量兼营性质的金融公司,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等。与此同时,各类资管的公募业务将向公募基金公司的标准积极靠拢,私募业务更加聚焦业务本源和重点客户,体现自身能力禀赋与产品优势。

具体来看,银行的资管优势在于规模庞大的客户群体和分布稠密的服务网点,功能丰富、黏性极强的支付结算账户体系,比较丰富的大类资产配置经验,以及面向货币和债券市场的产品供给能力;保险的资管优势在于实力雄厚而且稳定的资金供给体系;证券(期货)的资管优势在于比较突出的证券投资能力特别是权益类资产的主动管理能力,服务资本市场带来的各种投融资业务机会和强大的产品设计实力,以及高净值客户的专业服务能力;信托的长处在于信托制度框架与混业牌照优势。

继续按分业监管的口径对资管主体分类,已经出现诸多模糊地带,但大体上可以透视资管行业的变化趋势。新规以后,主动管理能力和业务协同能力成为各家资管的核心驱动。从这个意义来说,主动管理能力特别是权益投资能力占优的证券资管会异军突起,客户、资金等业务资源丰富的银行保险资管会继续保持相对领先。鉴于资管偏重直接融资,笔者预计未来10年,证券业(含占比较小的期货业)与银行保险业的资管业务在规模上有望相对接近,各占总规模的1/4。基金(公募和私募)和信托资管总体上会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占据另外半壁江山。其中,信托业的定位长期以来不够清晰,各业务分项的核心能力都相对均衡,在资管业务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信托资管的领先占比可能会下降。见图5。

无论从外部形态、业务构成和制度框架来看,基金公司(含公募和私募)均是典型的代客理财机构。基金公司将会继续赢得大力发展的机会,公募与私募业务将会相互渗透,经营形态比较多样。

专家观点:做大资管是头部券商的重要战略

四、头部券商要大力提升资管业务营收占比

资管业务是大型券商、特别是头部券商的发展重点,在公司业务中的占比将会不断提高。未来10年,少数头部券商的资管收入贡献度有望达到公司营收的1/3。

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枢纽机构,尽管不能像商业银行那样实现存贷款的闭环运行,但也应该致力于融资市场的供求平衡,包括运用自身的资管能力,主动申购和交易股债产品,创造更加丰富的组合工具,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质量,维护一二级市场的长期稳定运行,从根本上实现信托资金利益最大化。

延续前面的估算,未来10年,假如资管产品的股债总市值占比达到1/3,而证券资管占资管总规模1/4,各类资管股债配置均等化,则意味着券商资管占股债总市值的8.25%。比照保荐机构持股发行人7%的标准来看,管理资金覆盖股债总市值8.25%应该说比较合适。按照200万亿的当前股债总市值估算,8.25%就是16.5万亿元。这个16.5万亿元属于存量市值,大致相当于138家券商总资产的2倍,同时也相当于2020年券商股债实际新增规模的1.3倍。如资本市场与证券公司保持同步发展,未来10年上述比例应该符合证券公司的定位和能力。

资本市场进入新时代,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竞争加剧。政策套利的通道业务大幅下降,主动管理的能力竞争更加激烈,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体现得更为明显。大券商要做大资管,这是竞争的必然逻辑。目前券商资管正在成为头部券商的天下,绝大部分券商面临事实上的出局。从这个意义来说,资管竞争正在引发新一轮的券业洗牌。对于能力出众的券商资管和公募基金来说,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10年证券业的资管格局,就体现为头部券商之间的竞争格局。大幅压缩“银证信”类通道业务,持续整改“大集合”,近年来券商资管的总体规模和收入明显下降。与此同时,部分头部券商的资管收入逆势提升。按合并报表口径,2020年广发、中信、华泰资管收入分别为104.35、95.61、63.35亿元,同比增长61.68%、29.64%、6.84%,营收占比35.79%、17.58%、20.15%。在头部券商内部,前后落差也相当大,排名第8的占比低于7%,第9、第10则低于3%。图7所示是2019、2020年连续两年资管收入占比排名靠前的券商情况。

2020年已有第一家头部券商的资管收入营收占比超过1/3,笔者相信未来10年还有若干家头部券商加入这一行列。除了这家公司超过1/3,2020年营收占比超过15%的券商总计有5家,因此比例上升趋势并非偶然。未来资管对头部券商的业绩贡献度将会持续提高。

专家观点:做大资管是头部券商的重要战略

专家观点:做大资管是头部券商的重要战略

资管在跨国投行业务中占据重要位置。大危机以后,沃尔克规则限制各大投行的自营业务,资管在买方业务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譬如摩根士丹利,多年来资管的营收占比在30%以上,见图8。从组织结构来看,资产管理占据大摩三大业务板块之一:机构证券、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高盛集团向来以投行和投资业务著称,但是资管业务营收占比也稳定保持在15%以上,见图9。2010年以后高盛的四大板块包括:投资银行、机构客户服务、投资与借贷、投资管理;2019年调整后的四大板块包括:投资银行、全球市场、消费者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资产管理始终占据高盛业务版图的重要位置。

专家观点:做大资管是头部券商的重要战略

专家观点:做大资管是头部券商的重要战略

近年来,券商经营出现两大积极变化,一是买方业务的全面崛起;二是买方业务从方向性交易主导转向佣金手续费主导。出现上述变化的背景是头部券商的经营范围更为广阔,服务功能更为全面,规模效应更为显著,与此同时,跨周期抗波动防风险的诉求更为凸显。发展资管业务,充分体现头部券商的上述战略诉求。

未来10年,头部券商发展资管业务,可以从以下几大方向入手:

1.服务资本市场改革大局,头部券商资管要敢于“跑马圈地”。

资管业务是典型的手续费业务,资产管理规模(AUM)是决定业务发展的第一要素。所谓“跑马圈地”,指的是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寻找外部市场与内部资源的匹配机会,提高对各资管子市场的服务广度和深度。头部券商综合实力比较强,面对市场变化,要主动作为,敢为人先,深刻把握中央有关政策,抓住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潜在商机,创造性地开发市场业务机会。首先,要积极扩大资管业务许可范围。要及时抓住“一参一控”政策优化的窗口期,结合公司自身业务优势,争取证券公司的公募牌照,积极推动各类新产品新业务的设立与开发,开创券商资管新局面。其次,要把握住新规求治、改革求胜的战略性机遇。近年来资管政策的核心是压缩非标和通道,市场资金迫切需要新的投资产品和出口。对头部券商而言,要从维护金融稳定的高度出发,主动争取各监管机构和相关客户的谅解与支持,同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积极协商与合作,抓住资管再配置的重要时机。这就要求头部券商综合运用资产证券化、债转股、PPP等金融创新工具,创造性地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率先迈入资管行业新周期。第三,要加强主动管理业务的全面布局。破除刚兑、正本清源,这是对券商资管的投资研究能力、资产配置能力和策略交易能力的考验。特别是净值化管理对资管机构的投资能力提出严峻挑战,但无形中也成就了“赢家通吃”的洗牌格局。面对资管市场的变化,头部券商应该果断出手,积极作为,充分发挥券商在权益市场的客户、交易、研究、销售能力,大力发展银行、保险、养老金等机构的委外业务。

2.服务公司发展大局,头部券商要打造资管业务大平台。

资管业务的逻辑是能力换取资源,券商的业务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价值发现和创造。建立服务资管的业务大平台,有利于公司内外部资源的充分流动和对接,实现外部资源配置与公司内部收入的双赢。首先,要构建公司研究平台机制。投研能力是券商明显优于其他资管机构的核心能力,特别是在权益投资,头部券商的研究实力比较强,对上市公司的理解比较深入,不仅服务于卖方研究和机构客户,同时深谙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在传统银行业擅长的大类资产配置领域,头部券商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近年来增长较快的机构委外业务,主要是基于头部券商对权益市场的深度理解和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今后要全面统筹买方与卖方研究,加强对资管业务的智力支持。其次,要构建客户服务平台机制。这就需要不断通过金融科技、业务引入、投顾服务等方式为客户平台赋能,实现服务功能的全面升级。头部券商通常都是卖方业务起家,拥有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和管理经验。随着投行、经纪业务竞争的不断加剧,头部券商面临如何实现将更多客户资源转化为公司收入的压力。近年来大力推动的基金投顾业务,本质上说就是向资管业务渗透。对资管部门最大的启发就是,今后也要从产品端去更主动地服务和引导客户需求,实现内外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发展资管业务需要企业客户、机构客户与零售客户的全面参与。构建平台化的客户管理模式,有利于将传统卖方资源向资产管理等业务端输出,并完成资管对经纪、投行等卖方业务的反哺,从而实现规模经济上的高收益。当前特别是要在合规前提下做好不同客户的分层管理、营销和市场开发规划。最后,要构建产品开发平台机制。平台机制可以提高效率,但重点在于创新。产品开发实质就是创新,具体来说,要按照客户的不同偏好完成个性化的资产配置,实现管理资产的保值增值。成功的资产组合,不仅来自对市场形势变化的准确把握,也需要对客户的风险偏好有深刻理解,同时要对公司自身能力禀赋有清晰认识,并对竞争对手和合作对象做出全面及时有效的回应。只有前台、风控、客户、研究等多方面的平台化参与,才能全面掌握投资变化,积极借鉴和创造,拿出务实有效的创新产品,赢得市场的先机。

3.应对环境变化,头部券商要构建强大的集团化资管模式。

资管是典型的买方业务,与券商的卖方业务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尽管券商内部有严格的防火墙,但是通过分设子公司的方法无疑更为直接有效。与国际著名投行类似,国内头部券商的资管业务基本上也是采取控股或参股子公司模式。从组织机构来说,目前头部券商的资管业务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券商资管部门或者资管子公司做的私募资管计划;二是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各项业务;三是私募股权基金的基金管理业务。三者必须统一到公司总部的集团化管理上,实现风控合规的全面把握。

券商的公募业务主要通过参股或者控股公募基金公司的方式来实现。目前大多数头部券商都已经入股一家或者几家基金公司。比如中信旗下的华夏基金(62.2%),海通旗下的海富通(51%)、富国(27.8%),华泰旗下的华泰柏瑞(49%)、南方基金(41.2%),广发旗下的广发基金(54.5%)、易方达(22.7%),东方旗下的汇添富(50%)等。银河证券的传统强项是面向大众的财富管理,银河基金是其同一控制下的关联公司。

从2020年6月证监会公布的143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来估测,其中,66家有证券期货公司股东背景,15家有商业银行股东背景,24家有信托公司股东背景。公募基金作为头部券商布局资管行业的重要方阵,为其提供了可观的收入和利润。2020年,中信证券控股的华夏基金、广发证券控股的广发基金及参股的易方达基金,各自贡献的净利润均超过10亿元。

从私募业务的高净值客户,延伸覆盖到公募业务的普通投资者,公募业务对于完善券商资管的全市场客户布局,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今后资管竞争将会更为激烈。增强在公募业务上的资本话语权,应该是头部券商孜孜以求的战略重点。

私募股权基金业务,是头部券商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阵地。私募股权管理业务,除了赚取管理费收入,还有超额利润分成和直接投资回报,业绩贡献率向来可观。更重要的是券商通过PE布局完善了上市公司全生命周期服务,通过构造强大完整的产业护城河,建立头部券商牢不可摧的核心竞争力。中信的金石投资、中金的中金资本均是行业中的代表。头部券商发展私募股权基金,目标决不止于资产管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协会的分类统计中,参控股的公募和私募基金没有纳入券商资管,否则券商资管的占比优势就会更为明显。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展机构投资者,是“十四五”乃至中长期内党中央交给证券行业的核心任务。大券商要做大资管,既是使命所系,更是众望所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