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给门外汉看的炒股书(给门外汉看的炒股书 pdf)

2022-01-07 20:40 作者:冰川思想库 围观:

1990年,整个国家都彷徨无措。改革开放的前程晦暗不明,谁都不知道未来在什么地方。

2008年,年初的时候全国被大雪覆盖,接着便是5·12汶川大地震。国人都掩埋在心灵的废墟之中,痛楚难当。

2018年,中美两国的争端初期,许多经济领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巨变,骤然之间,头重脚轻,无以复加。

可是2021年很像一场无穷无尽的梦魇一般,“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每每以为梦呓已尽,但突然发现不过是梦中之梦,一场醒不过来的长梦。

在这样的惶惑之中,人便丧失对未来的所有判断,变得轻浮飘渺起来。如若你对未来的一切判断都无法作数,那么弃圣绝智是否反而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往年对照冰川诸友的书单,常常彼此发现差异。有些关心哲学,有些关心历史,有些关心世界,有些关心社会。但浏览今年的书单,却不约而同都是些与当下无关的遥远故事。明扬在读孔子,季冰在看王安石,我在读苏轼,英杰在看魏晋南北朝,大刚在看蒙古灭金,关老爷遥望第三帝国。

2021,冰川思想库私人书单

鲁迅当年说“整理国故”。其实埋头到国故里面没有别的缘故,若是世事尚有可为,除了专家学者,我们这些多数是新闻出身的,哪里耐得住不去看火热的当下,而愿意皓首穷经。倒不是我们不愿意坐冷板凳,而是我们自己的专业惯性会挣开那些绳索。

虽然说是悲观的话,但总归都也在国故中寄托了一些灰烬中的余温。读者诸君若是有心,也冀望我们浅薄的阅读能送出一些火种,温暖片刻冷淡的世情。

国故如冰,而心事如火。火太小,冰太重,只能烧出那么疙瘩大的一片温情。将就着吧,冰川冷冽,思想无边,人活着还能想些心事,已算侥幸了。

新年已至,义重礼轻,少许思维的碎片,请您笑纳。

也祝您在新的一年里,思想不灭,诗酒尚存。

陈季冰书单

1.《异端与教授:休谟、斯密与塑造现代思想的一段友谊》,丹尼斯·C.拉斯穆 著,格致出版社

上世纪90以后,中国知识界兴起了一股“苏格兰启蒙运动”热,许多人言必称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大卫·弗格森……

不过,我注意到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文章里充斥了基本事实的缪误。例如,我竟然看到过一位在80年代曾经非常著名的学者将苏格兰启蒙运动称为“基于基督教的启蒙”,差点惊掉了我的下巴!

所以,丢掉浮夸的大词大话,踏踏实实地了解学习当时的真实历史,可能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无法回到18世纪的爱丁堡和格拉斯哥,但我们可以从书本里了解他们。我们还可以去21世纪的苏格兰当地看看。

为了更多更好地了解休谟和斯密,我就曾亲临爱丁堡。在某个黄昏,我曾独自一人在那个庞大而扎眼(唯一没有十字架)的休谟墓前坐了半个多小时。

2021,冰川思想库私人书单

2.《俄罗斯史》,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俄罗斯这个国家与我们中国的命运可谓息息相关。

以目前的政治形势来看,在可见的未来,我们北方这个庞然大物仍将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光荣与痛苦,就显得意义格外重大。

本书是我所能看到的世面上最权威和高质量的一本俄国史,它基本上没有太强的意识形态立场,文字也很自然流畅。

2021,冰川思想库私人书单

3.《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刘子健 著,北京世纪文景

2021年12月18日是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关于这个人,已经争论了近千年了。

而围绕他的争论迄今仍未稍有平歇,因为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新元素出现:最初是新法的善恶之辩、后来变成儒法之争,最近又被赋予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自由与极权”“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内涵……

归根结底,大多数人关心的并不是真实的王安石与司马光,而是他们认同并希望宣扬的那些理念。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刘子健先生是公认的宋史权威,他在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这本书则被认为是研究王安石变法的最具影响力的一本专著。

可以这么说,大凡你的专业与宋史有关,那么没有读过这本书,或不把这本书当做最重要的参考书,则是不可想象的。

我自己最近写了好几篇关于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纪念文章,也收到了本书的许多启发。另外,这本书非常简洁洗练,一共只有10多万字,认真读,一两天里就能读完。

连清川书单

1.《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套装10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套书在我的书架上躺了数年,愧对当时慷慨赠书的陶舜兄。今年翻出来看的时候,遭到明扬的耻笑,说道积灰已久,现在才看,岂非晚矣?

虽晚不迟,阅读起来,便觉得历史创见的火花,四溅而起。

我是从第二册看起的,每看完一本,就拍案叫绝。日本人研究中国史,因为没有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所以恣肆汪洋,屡屡冲击国人既有的历史成见,对于刷新我们因为教科书所形成的种种偏见,颇见药效。

2021,冰川思想库私人书单

第二册春秋战国史,翻开就谈城邦历史。夏商周在我们这里是言之凿凿的统一国家史,但在平势隆郎那里,哪里有什么统一国家。

夏是传说中的故事,大约也就是部落城邦,文字更是毫无记载。商大约到了一个城邦联盟的阶段,它的首都并无可考,并且不断迁移,大约是联盟的盟主不断变换的原因。

到了周,才有真实文字可考,并且在文字的助力之下,才形成了文书行政的国家管理雏形。秦始皇的统一,所建立的基础,正是变城邦为国家的趋势。

第七册小岛毅谈宋朝,核心是讲唐宋变革。宋朝是一个形成了哲学的国家,与审美的生活。王安石变法所引发的,真正改变了中国的国家气质,成就了士大夫传统,结束了近世以来的南北文化冲突,在此之后,中国就没有了分裂的国土,而形成了内在的大一统。

日本的中国学研究,从维新之后,逐渐走向了西方式的研究,但毕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对于中国历史,更加着重于心灵史,亦即民族文化史,虽然在贸易理论上颇有见地,可是对于中国内在理路的梳理,见得到真功夫。

入手不亏。

2.《苏轼十讲》,朱刚 著,上海三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说来惭愧,我知道朱刚老师,是看了他在一席上所做的演讲。但真正阅读朱老师,却是在悼词事件发作之后。当时对朱老师颇有不敬,读了本书,肃然起敬。

早前就甚爱苏东坡,所以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深为其间所传达的苏东坡精神所震撼,因此奉为神作。

2021,冰川思想库私人书单

《苏轼十讲》是一本学术书,核心是对苏东坡个体生命的学术性研究。可这本书的写作优美至极,文心雕龙,堪为传世之作。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史上对苏东坡的历程与文学研究汗牛充栋的前提下,朱老师对于苏东坡的精解,仍有振聋发聩之效,实在难得。

试举两例。其一是对王安石的态度。林语堂文中,用了许多篇幅,贬斥王安石变法之弊,已成流俗,至今以来,交相沿袭,成为一种恶习。而朱老师对于王安石的人品及处境,有相当客观的描述,颇能还原王安石的真相。

其中提到苏洵写作《辨奸论》,名句写道:“凡事有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而他写作的时机,却是王安石丧母之际。那么竟然苏洵反而是不近人情者。大笑。

其二是苏东坡到庐山,向东林常总禅师求法。道中迎接苏东坡的两个和尚,都说梦见云门宗五祖师戒;苏东坡回应,自己少时曾梦见和尚,便是师戒模样。后来南宋大慧宗杲禅师,也声称自己乃是苏东坡转世。

东林常总与苏轼在庐山上互赠偈语,以此证明苏轼已经顿悟。因此历来禅宗典籍,都把东坡列入禅门。

后来有两个南宋和尚,护国景元与乌巨道行却说苏东坡是门外汉,否定他的偈语。朱刚老师的分析说,苏东坡其实早已知道佛家的悟道要义,但是他执着不肯进入彼岸的原因,在于他要践行文学与审美的生活。

在我看来,苏东坡坚持留在彼岸,恐怕在于执着修齐治平的个体选择。彼岸尽管美好,但是他苏东坡却更有人间责任。抛却肉身的悲欢,换来气质的恒久,才是其中真正的顿悟要义吧。

世人总把苏东坡看成是此岸的英雄。可是从彼岸转身回来的勇气,才是大金刚修为吧。

3.《论三国人物》,方诗铭 著,北京出版社

许久以来,我已经厌倦了三国演义。其中尔虞我诈,浓浓的中国式阴谋论世界,已经多到令人憎恶,而对于真实人物的扭曲,已经形同妖孽。

但即便我读《三国志》许多遍,其中事件人物的许多行为与规则,依然难以圆融合乎逻辑。吕布袁绍孙坚诸多人的行为模式,完全毫无线索可言。

方诗铭是民国训练出来的学者,对于史料的比照印证研究,已臻化境,把其中诸多人物的行为关节,通过史料的编排,找到合乎逻辑的脉络。

曹操与袁绍的关系,早期本来是盟友,更准确地说,曹操原本是袁绍旗下的部属。袁绍是有建国理想的,而曹操不过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因此逐渐变成了政敌。这才是袁曹最后决战的根本,否则难以说清原本同属反董阵营,为何突然便进入官渡。

孙坚原本只是在江淮之间的一个流氓,连吴国太都是强抢民女得来的。在反董期间,他乘机占了长沙四郡。但是袁术来到,地方士族纷纷投靠,孙坚无奈,只好改投袁术门下。孙策后来就是依靠孙坚旧部,与袁术的支持,才做下江东事业。

方老师的分析与史学功底,是这本小书,能够成为廓清三国真实历史的一个指南。可是即便如此,他对于史料的运用,实在是通圣化神,难以企及。后来再去找他写的书,竟然稀少得可怜。

着实令人慨叹民国学人的扎实根基。说今天的诸多历史研究者不过是读死书而已,实在不为过了。

任大刚书单

1.《二战股市风云录》,比格斯 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以往中国人关于战争的描述,要么是冲锋陷阵、英勇牺牲、血流成河、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等等悲壮和惨状。而甚少有人去关心资本市场怎么表现。

仔细想想,资本市场可能才是生活的底色。即便处在战争状态,人也需要过日常生活,需要金钱,需要挣钱。战争并不是所有生活的全部,只有钱和资本才是战争的决定性动员力量,决定着战争的走向。这是一个常识,但我们往往丢掉常识。

战争对普通人日常生活最大的影响是通货膨胀。作者比格斯通过严谨的材料和分析,得出结论:战胜国的资本回报率是这样的,股票优于债券,债券优于票据;令人吃惊的是,在战败国,只有股票才是能对付通货膨胀,债券和票据的收益都是负数。

战争国和战败国遵循同一套资本逻辑。

股市总是随着战争的叫嚣波动着,同样令人吃惊的是,到1939年下半年,德国股市就预见到1940年的一系列胜利;但到1941年晚秋,德国股市已经感知到希特勒在走下坡路,而那时候希特勒还在突飞猛进,苏联人的反攻还远远没有开始。

钱是最诚实的,最值得信任的。

2.《隳三都》,周思成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讲的是是蒙古灭金过程中,金国被迫两次迁都,蒙古三次围攻、攻破其都城的历史。

这首先是个容易被一般汉族历史阅读者忽视的一段历史。

我们通常比较熟悉东京城破、靖康被虏,以及临安城破、崖山覆亡,在被灌输的传统历史观念里,金国的覆亡似乎是个外国事件,并不值得关注。

然而事实上,在中原与蒙古大军展开英勇作战的,不仅有女真族的军官,也有大量汉族军官。江淮以南的南宋人,实际上是没有经历这场生灵涂炭,很大程度上,他们对金国的灭亡,持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一度趁火打劫。

2021,冰川思想库私人书单

这不是“射雕英雄史观”涵盖得了的复杂。民族观念是一种现代建构,现代以前,今天中国大地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夷夏之别,而不是民族之分。

谁人是夷,谁人是夏,是一种文化上的区分,夷人采用以儒家为主的典章制度,那就是夏。这比现在的很多极端民族主义者高明多了。

3.《大汗之怒》,周思成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讲的是蒙古大军进攻日本的历史。这段历史过去也有专门撰述,周书的长处是史料占有极为丰富,既有传统的中国史料,也有日本、日文方面的研究成果,英语世界的研究也在其视野之内,因此可以平息很多讹误。

中日之间历史上发生过五次战争。中国方面三胜两负,但限于地理阻隔,中国在取得胜利的战争中,也没有占领过日本一寸土地。

蒙元对日作战是第一次对日作战失败。

2021,冰川思想库私人书单

蒙元当时可是全球第一大霸主,想灭谁就灭谁,比今天的美国牛逼很多倍的大帝国,但面对日本,却不得不宣告失败。

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的叙述中,一笔带过,但却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骄傲。掂量一下,这对刺激后世日本产生狂妄的想法该有多大的作用。

但中国人恰恰很不愿意提及这场巨大失败。不能正视其恶劣后果,惜哉。

魏英杰书单

1.《活着》,余华 著,版本不限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今年把余华的几本早期作品都读完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很惭愧,余华作品我是先看中后期的《兄弟》《第七天》开始的,这些作品当然也在水准线上,但是读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我才发现自己以往对余华的评价太不客观了。

现在在我心里,余华是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活着》把中国人的心态,人与时代的关系,刻画得入木三分,简直是到了极致。

读《活着》的过程中,几次不忍再看下去,丢书长叹。

2.《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川本芳昭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讲谈社中国史的一本。很惭愧,我应该是边听边读的,真正看得细的可能是细说系列的沈起炜的《细说南北朝史》。

之所以读魏晋南北朝,是因为儿子学到这一段历史,我本来想帮他梳理好知识点,结果发现自己的记忆也很乱,所以就系统读了几本相关的书。

2021,冰川思想库私人书单

结果,估计儿子现在也还记不住,而我读完了也没记住多少。这纯粹是补充自己对历史细节的了解。

为什么一段混乱的历史,却产生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纵情的一个时代?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3.《耶路撒冷三千年》,西蒙·蒙蒂菲奥里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这书我先是在台湾的书店买的,后来大陆出了,我又买了。结果,我还是在微信读书上读的……纸质书看来只能是适合收藏了。

微信读书又可以读又可以听,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只要习惯了,就会觉得比kindle好用。家里几个kindle,有的都不知道被夹在哪堆书里。这本书我是断断续续地听和读的。

耶路撒冷三千年,也可以说是人类宗教活动的三千年,以及东西方文明交织交融的三千年。再也没有一座城,像耶路撒冷那样牵动人心,让人忧伤,让人哭泣。

张明扬书单

1.《北宋三大文人集团》,王水照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7月

这本书读起来很让我唏嘘,脑中闪回的读后感标题似乎是《苏轼:北宋最后的文坛盟主》。

苏轼的文坛盟主传自欧阳修,尽管他对薪火相传念兹在兹,但随着政治宽容时代的结束,文坛盟主的传承还是就此中断。

2021,冰川思想库私人书单

2.《匏瓜:读<史记·孔子世家>》,刘勃 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刘勃近几年来迎来了写作井喷期,但我个人以为还是读库出的四本最好读:《战国歧途》、《失败者的春秋》、《司马迁的记忆之野》和这本《匏瓜:读<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一生似乎就是从中年开始的。读完这本书后,每当想起孔子,我脑子里就浮现出两个意象:来自李零笔下的丧家狗和来自刘勃笔下的匏瓜。

3.《下沉年代》,[美]乔治·帕克 著,新经典·文汇出版社

关于西方和日本社会阶层固化的图书这几年密集出版,多少可以算得上一个出版风口了。

至少就2021年来说,《下沉年代》是这一主题中最好的一本,据说在这本书里可以听见“美国梦的破碎声音”。但还是想强调下,“破碎”只代表了西方的一面,美国是由《光荣与梦想》与《下沉年代》同时构成的。

关不羽书单

1.《美国大萧条》,穆雷·N,罗斯巴德 著,海南出版社

罗斯巴德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和他的学派都可谓魅力非凡、争议巨大。

然而,“争议”很多都是出于误解。痛恨罗氏“放任自由”者,大都出于想当然,连罗氏的问题意识也未能进入。而罗氏的信徒也有不少凭空而来想象的凿空之言。

奥地利学派的“弊病”就是抽象的演绎逻辑,很容易教条化。教条化的反对和教条化的支持,都没有什么意义。

因此,比起他的代表作《人、经济与国家》,《美国大萧条》更适合了解罗氏理论的门径。

2021,冰川思想库私人书单

正所谓“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读罗氏对大萧条的分析,才能理解他对权力干预市场的深刻忧虑从何而来。

即使认为罗斯巴德过于激进,也不能否认他的担忧是有的放矢。

2.《知识分子与社会》,托马斯·索维尔 著,中信出版社

托马斯.索维尔以其鲜明的保守主义立场,在美国知识分子圈中是非常独特的存在,黑人、高龄、荣誉等身,让他比其他保守主义人士更敢言,犀利的风格老而弥笃。

索维尔在社会评论中,贯彻了经济学思维,对好谈“主义”、习惯于宏大叙事的中国知识界也有很好的启发。

2021,冰川思想库私人书单

《知识分子与社会》是一部对知识分子群体的祛魅之作,在中国语境中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中国舆论场上对知识分子,要么极端地捧杀,要么极端地打杀,却很少有中国百年以来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严肃思考。

索维尔对知识分子的祛魅是,不仅对中国人理解美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有很大的帮助,也对我们理解中国现代史很有启发。比如,“知识分子最严重的身份错认,就是常常记不住自己不是上帝”。

3.《第三帝国三部曲》,理查德·J.埃文斯 著,九州出版社

第三帝国是永远的选题热点,相关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是这个人类历史上最邪恶政权之一的帝国是如何降临人间、如何实施统治、如何勃兴暴亡,依然有很多值得探究和咀嚼的地方。

第一部《第三帝国的到来》尤为精彩,作者全景式的观察,揭示了很多被宏大叙事忽视的细节。

俾斯麦帝国的遗产在第三帝国诞生中起到了何种作用,民众为什么会默许甚至欢迎这样一群暴徒走上权力巅峰,兴登堡为首的“旧帝国”精英又是如何不自觉地为第三帝国的崛起扫清障碍的,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2021,冰川思想库私人书单

哪怕到第三帝国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最后一刻,德国的旧精英和民众从没有想过把命运交付给希特勒,但是他们在一片混乱中懵懂地奔向了时代的终点。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悲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