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炒股就这两招(炒股就这两招TXT免费阅读)

2021-12-27 05:56 作者:中国基金报 围观:

2021年通胀成为全球关注焦点,PPI大幅回落,我国货币政策将如何变化?政策调控频出,产业逻辑变化将催生哪些机遇?高速发展的公募基金行业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高度分化下,基金投资的性价比是否依然突出?投资者如何破解选人难题?中国基金报独家打造高端访谈类节目《对话》,本期节目主题:“投资策略抢先知”,行业专家为您把脉资本市场变化趋势。

12月22日19:00,中国基金报精心打造的《对话·投资策略抢先知》第八期上线播出。本期我们邀请到平安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策略分析师魏伟和平安证券总部研究所基金研究团队执行总经理贾志两位业内知名首席分析师,为专业投资人和普通投资者奉上年度研究思考和投资判断。

全文实录来了!手握冠军基,掌握哪些要点才能赢在长期?“做大蛋糕”,投研大咖建议明年关注这些主线…

直播金句

从中长期来看,未来科技创新产业、高端制造、产业消费以及与碳中和相关的这些产业,将会成为下一轮“做大蛋糕”的核心产业,进而这些产业也面临着比较好的政策和产业的发展机遇。(魏伟)

市场持续了三年向上的态势,部分行业的个股都积累了非常大的涨幅,有些行业估值确实非常高,那么分化和波动就在所难免。我们不认为明年一整年的行情就是顺顺当当、平平稳稳地往上走,这种概率较小,波动也会有所加剧。(魏伟)

一家基金公司控股股东过去的投研文化,会深刻影响现有的基金公司,对他现有投研团队的打造也会遍布这些烙印。(贾志)

即便是选择了冠军基,也要树立三五年以上的长期投资周期理念,才能够真正获得基金带来的收益。一旦周期拉长至三到五年,各分类里面每一期都能排在中上游的基金产品,她们的综合表现会更好,年化收益会相对更有优势。(贾志)

文字实录

主持人:对话投资大咖,把握市场脉动。欢迎来到中国基金报独家打造的高端访谈类节目《对话》现场,我是主持人文景。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展望2022年投资市场将如何变化?有哪些投资主线值得大家关注?今年以来各项行业的政策变化对资本市场又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期我们将邀请平安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策略分析师魏伟,他将从策略层面为大家解读产业趋势与资本市场发展变化,讲解明年投资策略。

同时也感谢平安证券对本期《对话》节目的大力支持。平安证券是平安集团旗下重要成员,公司成立于1991年。三十年来,作为平安综合金融服务的“探路者”,平安证券积极利用“科技”和“专业”为客户送去一站式服务体验,护航国民财富保值增值,助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近年来,平安证券坚持“综合金融服务、专业品质、科技赋能”战略,着力打造智能化证券服务平台。

让我们有请平安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策略分析师魏伟。魏总您好,很高兴来到我们节目。

魏伟:各位中国基金报的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魏总,回顾2021年,其实市场的环境和产业逻辑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今年像A股市场其实整体呈现为区间震荡的格局,成长风格明显占据了优势。 那么站在年尾,您如何看待2021年的投资市场?能否给到我们一些关键词?

魏伟:回顾2021年的市场,我觉得第一个关键词还是分化。其实我们能够看到2021年的市场分化是非常明显的。从年初到年尾,表现相对较好的集中于两大板块,一是传统的大宗周期板块,第二个就是我们称之为碳中和的板块。

这两个板块在2021年的优异表现尤为明显,甚至有一些段子叫做“今年要是没有买新能源,那么业绩增值怎么也跑不上去”。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市场在2021年呈现出的分化格局。至于导致分化格局的原因,我们认为,其实可以从政策层面以及宏观经济的变化层面找到相关的脉络。

以碳中和这个大的板块为例,它包含了新能源、新能源车以及其他的一些碳中和相关的行业,今年表现都比较好。主要是随着2020年9月份3060目标的提出,一直到今年实际上都存在着整体政策的支持和推动。另外,相关的一些行业,尤其是新能源和新能源车行业,基本面的表现也尤其抢眼,呈现出了明显的产业趋势向上的态势。

众所周知,今年全球的大宗商品都有显著的价格上涨,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整个大宗商品板块的表现也是不错的,而消费、金融、地产等等这样的一些板块表现则相对较弱一点。这是第一点,我们看到了这个市场的明显分化。

第二,我们认为今年市场中结构性的改革推动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其实2021年的政策改革并不完全出现在金融市场,国家层面的改革也是层出不穷。

比如说今年年初的时候,房地产政策收紧,到今年下半年实际上房地产行业已经发生明显的回落,因此政策带动的整个房地产产业链实际上表现都不是太好。再比如今年在教育、互联网行业都出现了政策收紧的态势,而这样一系列的政策变化也被充分地反映到了市场的定价当中。今年年终,中国又明确地提出了“共同富裕”这样的一个大方向。

在这样的一系列政策布局下,我们确实发现板块与板块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景气度变化。相对来说,更受政策看好、支持的领域,集中在科技创新、碳中和、消费成长的领域。也正如主持人刚才谈到的,评估2021年全年风格来看,成长板块是明显占优的。

主持人:好的,魏总。那我们也看到今年以来其实通胀问题一直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您在报告中也曾预测“通胀的风险有望缓和,整体呈现出PPI大幅回落”的态势。那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在此背景下,您认为各行业又将会如何表现?

魏伟:如果要去预测明年通胀的话,首先我们要看看2021年全球和中国通胀的原因是什么。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不管是PPI高企,还是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显著上涨,这背后固然有需求复苏的原因,但其实更大的原因来自于供给端。

众所周知,当前疫情对于全球经济的约束还没有过去,供给端带来的产业链供给收缩,进而造成的商品价格的上涨压力是比较大的,在中国也是这样的情况。此外,从央行政策来看,今年上半年,全球央行的行长都在强调一个问题: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和大宗周期的强势都是暂时性的。一方面显示出经济复苏在需求端其实还没有完全恢复,因此央行还不太愿意进行收紧货币政策的操作;另一方面可以看到供给端的原因占据了主导。在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依然认为疫情在新的生物医药技术、在新的疫情防控技术等等一系列的变化之下,明年供需两端整体的情况都会有所缓解。

至于需求端,今年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已经有明显向下的态势,其实到下半年全球的增长也趋于逐步走弱的一个过程。供给端有望逐步缓解,加之价格的不断上涨也引来联储的Tapper以及加息预期的增强,货币政策的预期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到明年我们认为,大宗品的价格和商品的价格还是有望实现明显回落的。

主持人:好的,魏总。我们看到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通胀问题是一直存在的。海外各国已经陆续收紧了货币政策,我国央行也发布了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您认为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释放了哪些信号?2022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将会如何变化?资本市场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与变动?

魏伟:其实从2020年疫情以来,中国的经济周期一直是领先于全球的。由于我国疫情管控能力较强,清零政策相对有效,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复苏要领先于全球大概2~4个季度。大概是在去年的七八月份,中国的货币政策从极松转为中性。

那么到今年三季度,实际上中国经济在疫情之后的这一轮复苏高峰已经过去。在今年一季度的时候,中国录得名义GDP最高增速,之后不管是从同比还是环比的角度,都经历了逐步回落的一个过程。因此到三季度,中国国内的货币政策反而是有了一定的宽松的空间。展望货币政策,我们认为,从现在到明年尤其是明年上半年确实会有一个逐步宽松的空间。

但全球其他国家的复苏的节奏相对较慢,所以今年以来,价格上涨导致以美国央行联储为代表的经济都迎来四季度开始的流动性收缩,以及到明年可能会有一些加息动作出现。由于它们的经济复苏比中国要晚几个季度,因此它们的货币政策现在是趋向于收紧。因此国内和海外因为经济周期的差异,在当下出现了货币政策方向上的不一样的趋势。

主持人:可以看到,2021年以来我国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地产金融政策其实是在进一步收紧的,比如像三条红线,房贷集中度等政策,其实都是对房企的现金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认为房地产行业明年是不是还会继续承压?相关的产业链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魏伟:实际上我们回顾一下,包括行业的三条红线、供地两集中等等这一系列的政策都集中的出现在2020年的年底到2021年的上半年这段时间,中国政府的这些政策目标是为了缓解和释放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的风险。

到了今年的下半年,尤其在三季度,我们可以看到有大型的房企和房地产债券市场等等一些违约事件的出现。到四季度我们会发现,房地产政策已经开始逐步企稳,甚至包括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更多地去强调房地产市场也要求稳的这样一种政策态势,似乎有一些边际上逐步放松的这个过程。因此,我们也认为中国房地产政策趋紧的过程已基本告一段落。

今年四季度中国房地产的政策趋势已经出现了,未来的政策有望逐步宽松一些。从政策的方向上来看,它的隐含含义也是类似的,依然还是要防范和化解风险。之前的收紧可能是为了防止杠杆过高的风险。而到年底的松也是为了在一些风险暴露和释放以后,给到市场一个相对更平稳的预期。

尽管政策在今年四季度已经见底,我们在展望明年的时候,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本身还是相对会偏谨慎一点。今年三季度以来中国房地产在销售面积、投资、新开工、新拿地等领域出现显著的下行,因此我们并不认为随着政策四季度的见底,房地产行业在明年就会有迎来快速的反弹。

对比次贷危机以后的2008~2009年,以及 2014年那一轮的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我们认为与当前的地产调控存在两个最大的差异。第一,对于房地产的中长期的预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现在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水平来看,长期来看价格发生显著上涨,“房地产是居民资产配置的核心资产”这一逻辑出现了显著变化,因此我们认为,这一轮的产业调整相对时间需要拉长一点。第二,相关政策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这一轮我们依然维持了房住不炒的政策方向。此外,明年房地产税可能也会在局部城市展开试点。

综合以上差异,我们认为,这一轮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明年我们对产业的判断也会偏谨慎一点,尤其是房地产相关的产业链,包括它的投资产业、房地产的消费产业链、家电家装、建筑建材等等,整体的行业的态势会相对偏冷。

主持人:好的,魏总。11月上旬,十九届六中全会顺利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提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而我们也关注到,您在报告中也提及,共同富裕和碳中和将是未来重塑产业格局的一个长期主线。您是基于怎样的逻辑做出的判断?在产业的逻辑变化下,您觉得想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我们可能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

魏伟: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碳中和这些关键词应该来说都是指向未来中长期的,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关键词汇。

以共同富裕为例,共同富裕包含两个大的模块。第一个我们称之为是“做大蛋糕”,也即要追求共同富裕,首先大家要一起把蛋糕做大,那么蛋糕做大的过程中,我们要追求高质量发展。在这条脉络上我们会发现,从中长期来看,未来科技创新产业、高端制造、产业消费以及与碳中和相关的这些产业,将会成为下一轮“做大蛋糕”的核心产业,进而这些产业也面临着比较好的政策和产业的发展机遇。

其次,所谓的共同富裕,更多地去强调包含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收入分配的调整等等。从这些角度来看,有一些行业也会受到相关的政策影响,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部门。比如说我们比较了解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等这些领域,相关政策也会对行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您刚才谈到的碳中和在3060的目标里已经明确提出,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目标。其实在这一次最新的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谈到了,它是一个长期目标。但无论如何,这涉及到中国未来的方向,首先我们认为这是一次能源的革命,中国需要加大类似光伏和太阳能这样的新能源的在一次能源方面的占比。第二,在包括特高压等储能领域需要有更多的投资投入。第三,在相关的一些消费生产的领域,尤其是市场比较关注的像新能源车、节能环保以及一些传统行业的节能改造等方面,我们相信都会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主持人:好的,魏总,刚刚其实也聊到市场的环境变化,还有产业逻辑的变化,那么接下来再聊一聊具体的投资策略。双碳战略无疑是今年的一个大热词,以碳中和战略为总纲领,催生出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那您认为围绕生态目标,哪些板块具有较高的一个景气度?明年的话大赛道又将如何发展?

魏伟:在双创战略之下,首先在一次能源方面,最受益的毫无疑问就是光伏和风电这样新能源的行业。其次,展望明年,储能这个行业目前无论在一级还是二级市场都是比较受关注的。因为这个行业之前没有大的上市公司,现在一方面会有新的公司出来,另外一方面其他的一些上市公司也在逐渐往这个方向转型。

第三,就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个产业链确实非常大,而且2021年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渗透率从2020年的5.7%大幅提升到2021年接近20%的水平,直接在一年的时间里跨越了我们投资上认为的10%渗透率这样的一个重要拐点,正式地进入了相对成熟的成长行业模式。因此它整个上下游产业链非常之长,从前端的电池材料、金属铝镍钴等等,再到电池的生产,到整车到相关的零部件,整个产业链确实非常长,进而也是非常容易受到行业发展的正面影响。

第四主要是在节能环保领域,包括新的环保材料领域,也会有一些好的投资的机会。

主持人:好的,魏总,那我们看到在双碳之外,其实数字经济也是市场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根据十四五规划,像高端制造业、数字经济产业都是科技创新一些重要的细分领域。那么对于制造业和数字经济而言,您看好哪些细分的发展方向?

魏伟:我们在科技上一般来说会看硬科技和软科技两部分,但实际上这两方面也是在齐头并进的过程当中。

在硬科技领域,比如半导体、高端制造、机器人、航空航天等等这些领域,我们认为相对还是不错的,景气度也比较高。尤其是一些在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交叉的产业,出现了景气度井喷的情况。我举个例子,像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它会明显带动汽车半导体需求的显著提升。所以其实行业与行业之间交叉所带来的科技产业的机会也是非常明显的。

在这个变化过程当中,随着现在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在疫情过程中,也对软科技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过去一年,传统的电子计算机这些行业虽然没有显著表现,但这些行业的发展的情况还是相对不错,因此我们认为在数字经济这方面,明年还是会有一些不错的投资机会。

主持人:2022年即将来临,请魏总最后来做一个梳理总结。您对明年的投资市场怎么看?此外我们也关注到您在报告中其实提到了要把握“创新加绿色加消费“这样三条主线,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此外我们还想了解的是2022年存在哪些风险点需要提前注意?

魏伟:首先展望整体市场,我们对于2022年是一个正面偏乐观的判断。那么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判断?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到2021年底整个宏观政策还是趋于放松的,无论是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等等,都处于趋松的环境下。尽管在产业方面出现了一些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或者说冷暖不匀的现象,宏观和资本市场政策方面其实还是偏暖的。

第二,回顾2021年,我们认为,虽然结构性的行情比较显著,但是整体的涨幅并不大。经过了2021年,诸多行业的估值分位都在下行,也即它们在过去一年里用盈利增长去抵消了原来估值偏高的格局。还有好多行业,比如说消费电子、计算机等行业,现在的估值都没有特别的高。

从居民的大类资产配置方向来看,我个人提出一个观点,未来在中国居民投资的资产配置方向上会出现一个大趋势,我把它称之为“股进房退”。

另外在开放的过程中,我们明显发现,包括今年的四季度,外资流入中国的迹象还是非常的明显的。一边国内降准,一边提高外汇的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操作非常少见,可见外资对于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以及这个中长期的经济趋势相对是比较看好的。因此我们对市场未来的整体判断还是相对偏正面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从2019年、2020年及2021年整体来看,市场持续了三年向上的态势,部分行业的个股都积累了非常大的涨幅,有些行业估值确实非常高,那么分化和波动就在所难免。我们不认为明年一整年的行情就是顺顺当当、平平稳稳地往上走,这种概率较小,波动也会有所加剧。

当下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对于结构的判断。刚才主持人提到,其实我们对于明年的展望提出了三条主线,科技创新,碳中和以及新消费或者说大消费板块。这三块逻辑不太一样,我们觉得科技创新整体的产业和个股的机会是比较多的,在高端制造、半导体、生物医药领域都会涌现出一些表现比较好的上市公司。

而碳中和领域在过去一年多确实积累了比较大的涨幅,明年市场仍然有机会,但是一定会分化,碳中和和绿色领域投资的难度可能会比今年要大很多。

消费今年的表现不佳,我们觉得明年消费的机会比今年要好,整体会有增长。 在盈利的增长方面,基本面会对估值的反弹回升起到支撑作用。

以上就是我们对于三大类行业的一个选择的主要逻辑。

谈及明年的市场风险,我们认为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疫情还是很反复,依然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在奥密克戎这个病毒出来之前,大家可能认为明年全球市场会逐步开始开放。现在来看,这个预期的波动和变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长、产业链、供给等问题,并且它带来的滞胀的压力对于金融市场来说不太有利。所以疫情的反复变化还要继续关注,它依然是一个风险点。

第二,如果疫情消退,那么联储的加息会不会有显著地改变全球资本市场预期和估值的这样一种可能性?我们认为第二点也属于灰犀牛。虽然明年年初美联储要逐步地回归货币政策的正常化,但是它回归的节奏以及对于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还是值得重视的。

第三,国内方面我们要注意,明年经济的下行压力还是值得观察的,尤其是一些下行的行业,也有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以上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些风险点。

主持人:非常感谢魏总的精彩分享,关于明年的投资策略,中国基金报粉丝会的朋友们也有问题想要请教魏总。那么也从中挑选了两个问题来请魏总做一下解答。

第一个问题还是和大消费有关的,问题是这样的:今年的大消费板块的行情有所起伏,备受投资者关注。那么您如何看待明年消费行业的发展和变化?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哪些消费子赛道会值得大家关注?

魏伟:我们从总量上进行预测,觉得明年消费的增长会比今年要好一些,在企业盈利的表现方面其实也会比今年要好一些。

在消费方面我们觉得可以关注,比如说养老消费,因为今年一个叫做银发经济的政策刚刚出台,对应的是中国相对老龄化的背景。随着中国的老人越来越多,那么针对于这个群体的养老方面的消费需求也会有所提升。

另外,资本市场上比较看重的就是传统消费这块,传统消费还是一个价格引领的逻辑。实际上到了今年12月份能够看到 CPI的上涨态势有所抬头,有一些消费品,无论是在食品板块还是在白酒板块,都出现了一定的价格上涨,价格的上涨会带来资本市场对盈利改善的预期。

我们觉得传统消费就跟大宗商品一样,最重要的还是看价格上涨所带来的业绩改善。此外,还有一些新的消费业态和模式,包括餐饮旅游文化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其实是非常旺盛的。确实现在在消费领域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也可能会带动明年相关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

主持人:那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和新能源汽车有关的问题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飞速发展,动力电池发展也是领先全球,投资者比较关心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否仍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行业景气度能否继续维持在高位?您对此怎么看?

魏伟:新能源汽车行业肯定是个大赛道,发展会非常好。今年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长率超过了100%,所以今年行业的景气度是非常高的。到明年我们仍然预估新能源汽车行业会有50%以上,甚至到60%左右的一个增长速度。

随着行业的体量越来越大,理论上增速是会有所下降,但是到2025年,如果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能够达到40%以上,说明这个行业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在这个行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中国企业在这一产业链上布局的能力已经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趋势,而且确实在很多方面做到了全球领先。因此在这样的一个竞争的过程当中,我们认为这个大的产业链赛道是值得投资者长期和持续地关注。

主持人:非常感谢魏总的精彩分享,相信通过魏总的精彩解读和前瞻性观点,我们对当前的市场行情,投资策略和明年的产业发展趋势都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再次感谢魏总的到来。

魏伟:谢谢主持人。

主持人:更多精彩投资策略研判尽在中国基金报《对话》节目,我们也将在中国基金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同步发布对话系列节目的精彩文字回顾。完整节目视频也可以进入中国基金报APP直播频道进行观看。

接下来让我们有请平安证券总部研究所基金研究团队执行总经理贾志,为大家说说,从今年到明年,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投资方法。

贾总您好,很高兴您来到我们节目。

贾志:主持人好,中国基金报的粉丝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贾总是研究基金领域的专家,我们发现,今年是公募行业蓬勃发展的大年,目前我国公募基金的总规模已经高达24万亿,创出了历史新高。那么您认为2021年的公募行业都有哪些变化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比如公募行业的格局或者各类基金产品的发展情况等,能否请贾总为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贾志:2021年公募仍在继续快速发展,延续了2019和2020年的态势。今年最大的特点主要有四个:第一是权益型的基金规模在继续快速增长。在所有的非货产品中,权益型基金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相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0%。第二是指数基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继去年突破万亿以后,今年已经达到了14000亿的规模,并且主题类产品的细分、创新越来越快。第三是REITs产品。这是2021年最大的创新点,也给投资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工具选择。纯债类基金里,定开类的产品会比较受关注。最后一个热点是FOF基金。在发展了4年之后,FOF在今年迎来了一个爆发年,产品的规模已经突破了2000亿,得到了更多投资人的认可。

谈及各个公司的发展,我们发现一个现象,投资人更倾向选择头部公司或者说综合实力更强的公司,整体的规模增长也更多流向于这些综合实力强和规模大的公司。这是2021年的整体情况。

主持人:好的贾总,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的快速扩容,一些明星基金经理脱颖而出。但是基金圈没有永远的冠军,特别是今年,投资风格来回切换,整个市场的波动也比较剧烈,往年的一些明星基金经理在今年的业绩遭遇了大幅回撤,也遭到了一些基民的吐槽。您怎么看待这些明星基金经理的现象?公募行业的造星文化,其背后的一些原因又是什么?

贾志:这是大家特别关注的一个现象,基金持有人也会频繁讨论。个人认为,根本原因是大家对业绩的过度关注。因为代销机构和财经媒体在关注基金产品的时候,第一个关注的重点就是业绩,不同的机构和渠道也会做一些业绩排名。现在,在监管层面和代销渠道都在鼓励中长期的业绩排名,但也很难回避相关的年度排名。

在过去这些年里,公募一哥、一姐也是一个老话题,尤其是2020年,大家对这种资讯的关注度达到了顶峰。出现了一些顶流明星基金经理,甚至也有一点出圈的迹象,核心都是基于其业绩的排名靠前来评判。

个人认为这种做法,对于让公募基金获得更多投资人的关注,确实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基金持有人对这类明星基金经理无须盲目崇拜、跟从、轻信,因为投资存在周期,业绩会有波动,阶段性业绩在投资周期里仍会有一定偏差。我们每次看到基金经理的总结和业绩,其实都是某个静态时点的业绩。从长期来看,他们未必能够长久保持这样的业绩,所以投资人在看待明星基金经理的时候,应保持客观理性。

主持人:我们再聊聊市场比较关注的话题——基金投顾。随着各家机构的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落地,这对公募行业的整体有何影响?我们也关注到,近期有获得基金投顾试点资质的银行按下了暂缓键,您对此怎么看?

贾志:基金投顾业务已经试点了两年,尤其是在今年,监管批复了更多的机构有了展业资格。主持人刚才提到的这个现象,涉及到一个很特殊的群体:银行。自试点推行以来,银行处在观望状态,已经获得试点资格的三家机构,自始至终也没有在基金投顾上去展业、上线。

他们最近暂停的业务,实际上是这几家银行过去长期服务客户的一种卖方投顾的服务,也叫智能投顾,由客户进行一键跟投的服务形式。这种形式在最近监管的指引中,特别提及要进行整改。将来,在基金投顾业务上,监管要求一定要持牌经营,可以合理收费。换句话说,过去完全以代销机构服务的形式都要进行整改和下架,这是基金投顾业务的现状。

基金投顾未来的发展仍具备很强的生命力,因为基金投顾从制度设计角度来看,是让机构站在持有人的角度去考虑所有的问题,它被定义为“买方投顾”,帮助持有人去筛选基金,去做资产配置。它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商业模式——它要为客户创造较好的收益和较好的持有体验,才能够获得客户的认可,并收取合理的基金投顾费。也就是说,机构赚取基金投顾费的最重要的依据是持有人的满意度。这和过去销售单只产品赚取申赎费和管理费的商业模式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会鼓励和支持基金投顾专业机构能够更多地从持有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种服务方式在海外市场已经成熟地运行多年,并且也是普通投资人主要选用的一种对外投资服务方式。我们非常看好基金投顾未来的发展,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构在产品的管理上、优选上、对客户的服务上,能比过去做得更全面、更精准,让持有人能够在资本市场取得收获。

主持人:我们看到,今年是ETF的大年,目前权益类ETF的规模已经突破万亿,能否请贾总为我们科普一下,ETF产品和普通的基金产品的区别是什么?今年ETF产品备受追捧的原因又是什么?

贾志:ETF即指数基金,我们称之为被动产品,相较普通基金的产品,区别在于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我们脑海中常规理解的基金都是专家理财,依靠的是基金经理个人的投资能力和其背后团队的投资能力、投研能力。

指数基金是依据中证和深证发行的指数制作的被动跟踪产品,不会有基金经理主观的调仓和择时,完全按照指数权重,根据指数样本的调整进行被动跟踪。这是一种工具型的投资产品,没有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

众所周知,我国A股现在的数量超过4000只,在这么多个股标的里,对于交易型客户来说,选择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有了指数基金,即场内交易的ETF,包括场外的ETF联接基金,这就给投资人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可以投资一篮子股票,包括但不限于现在的宽基指数,基本上全部覆盖:沪深300、上证180、上证50,包括中证500等宽基指数全部覆盖,并且规模很大,流动性也非常好。

ETF经过这些年的创新和发展,对一些细分的主题和行业也做了更多覆盖。比如今年还有一些创新,如投资民生的A50、科创50,这些产品对于普通持有人来说,是直接投资市场的非常好的工具,尤其今年,北交所的推出,包括科创板也都有一些交易门槛。持有人即便没有达到北交所的投资资格,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指数产品来做资产的配置和投资。

ETF基金的工具化的属性越来越清晰、明显,初期也得到机构投资者的广泛认同。这几年,普通持有人也开始更多关注这类产品,并且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目前规模较大也得益于大众投资者的广泛认同,才发展至今。同样,对标海外的成熟投资市场,指数基金其实已经占据投资产品的主流,并且占比也相对较大。相信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指数基金未来也将会有这样的发展方向。

主持人:好的贾总,今年也是公募基金的产品创新大年,比如像公募REITs、 FOF-LOF 等,能否请您为我们做个简单的梳理?对于投资者而言,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创新产品?

贾志:公募基金目前为止有接近9000只,所有持有人在选择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分类。传统上,公募基金分为固收类和权益类,权益里包含被动指数、主动的偏股混合或者股票型基金,债券型也有相应的分类。在这两个大的分类基础上,公墓基金这些年的创新一直没有止步,今年则格外多。尤其像刚才主持人提及,有一个最大的创新就是REITs,目前已经推出第二批。第一批9只产品就募集了300多亿,这类产品全称为“房地产信托基金”,它会把一些优质的固定资产,包括但不限于独栋的物业、园区、高速公路,即统一会有稳定现金流收入的一些项目进行资本化然后上市,让更多的持有人可以去分享收益。

这类项目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项目质量都很不错,运作的周期都比较长,在未来长时期内都会产生相对稳定的现金流,比较适合进行中长线投资的投资人。在交易制度上,REITs采取场内交易的制度安排。

我们看到,首批的9只产品大部分都有溢价表现,随着周期拉长,将来在场内其折溢价将会是正常的表现,大家可以在折溢价的过程当中做一些套利的安排。这类产品可以在未来给大家提供两种获益方式:既可以中长期长线持有,又可以中短期获取交易性短线收益。因此我们认为,REITs应该是今年的最大的创新。

其他的创新也在进步,今年首批MOM也已推出,虽然募集规模不是很大,但也会有优势和特点,以母子基金的形式来运作。它的交易效率、对子基金管理人的选择可能会比FOF还有优势。后续对创新产品比较关注的持有人可以对这方面的产品给予持续的关注。初期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我相信,它未来的发展和生命力也是很强的。

有关其他小的创新,我们做了很多指数的细分行业的布局,刚才提到像北交所的产品、A50的产品,现在行业已经细分到即便是动漫这个分类主题,目前都有4只ETF在今年发行。将来,我们可能看到,不限于行业、主题、热点,后续的指数基金都会相应地去布局,有相应的产品推出。这对于大家在做行业轮动、做资产的细化配置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公募整体还是非常有活力的,对未来的创新也从未停止。

在今年,还有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点,量化基金得到了更多投资人的认可。在量化的创新上,私募基金会更活跃一些,但公募也没有被落下。公募现在量化基金的规模有2000多亿,并且在多空对冲、主动多头还有指数增强,都有相应的产品布局。尤其中证500指数增强,今年整体的业绩表现非常优异。对于这些量化的创新,大家也可以关注。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技术在不停前进和进步,投资这个领域也没有被排除在外,并且更依赖于人工智能,依赖于科技升级。所以这些创新,我建议投资人可以多多关注,因为适合你的产品会给你带来预期的收益,也可以帮助你资产配置做得更成功。

主持人:好的贾总,许多投资者都和我一样,自己并不具备挑选基金、甄别基金经理的能力,就会去买FOF基金产品。您认为专业的FOF基金,其配置可能会遵循哪些原则?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说有哪些指导意义?

贾志:FOF就是基金中的基金,它是基于资产配置的指导,在投资标的里面做产品的优选,两相结合,可以给持有人获取更加稳定、更加持续的收益和持有体验。

FOF发展已有4年,已经达到2000亿的规模,参与FOF的持有人的持有体验还是非常不错的,原因就是FOF的产品波动比股票、股混的产品相对要低,它的夏普值也会比较高,大家在持有的时候波动没有那么大,所以拿起来会比较踏实。FOF是持有一篮子基金的基金,对于持有人,通俗来说,可以去“抄作业”,可以去观摩他们的季报、年报,了解他们的持仓情况。

但是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不能简单地模仿、复制,我们要看看各家FOF在持有标的的时候,有什么样的特点。我相信,他们持有的产品当中,几乎很少有当年的冠军基,他们会去选择相对均衡、中长期业绩表现更好的产品。这是专业选基的从业人员和大众投资者的差异。

另外,投资人也可以看看其资产配置的思路,有的产品在合同里已经将其股债的配比讲得很清楚。有关产品的预期,比如我们发行了一些养老FOF,到达2045年的目标日期会存在一些目标风险。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这些产品设计的初衷是什么,然后再去看它过往一年或多年业绩的表现如何。对于这样的波动和业绩的表现,是否和你的投资目标相匹配。如果匹配,那你就可以对这只产品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借鉴其资产配置的思路和产品筛选的标准与维度。这些对于投资者将来配置自己的产品、做自己的理财规划时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最后一点,如果持有人对FOF的资产配置策略、产品筛选、以及过往两三年的业绩都比较认同,那也可以简单直接地去投资FOF。你可以把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更擅长、更有兴趣的地方。如果你想提高自己个人的筛选能力和理财能力,FOF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主持人:好的贾总,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都开始在基金上获得可观的收益,“炒股不如买基金”的言论也不断出现。站在当下,您如何看待这句话?相对于股票来说,您觉得基金的投资性价比是不是还依旧凸显?

贾志:这是坊间达成共识的一种说法,因为在过去两三年,市场是一个结构性的行情,而并非是全面牛市,这会造成有的投资人的投资效果并不理想。在这样的结构性市场当中,考验和比拼的就是机构的投研能力和投资能力。基金作为一个团队型产品,它有庞大的研究能力,还有卖方群体为其服务,以及专业出身的整个团队,在投资行业里都做了多年的积累,相比之下,收益情况肯定要优于普通持有人或普通投资者。这两三年也确实出现了这样的结果:果然,我们个人投资者自己去交易股票时,发现收益并没有基金表现得好,这是一个结果性的结论和数据。

站在时下,回顾过去或展望未来,我认为公募基金背靠专业的投资人,它更擅长的是考虑中长期的投资。一般持有人对股市的投资方式,也都通俗地叫做“炒股票”。个人认为,股票和基金都不适合“炒”,都不适合做短线,因为在短期的交易里,第一是交易成本会增加,第二是投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化交易会造成更多失误,每一次失误都将由亏损作为代价。

基金是立足于中长期的,从中长期的角度而言,持有人选择优秀的基金经理、选择优秀的产品,始终都是性价比相对较高的选择。因为从长期来看,有基金经理帮我们做投资标的的深度挖掘、帮我们做情绪的管控,拉长周期后,三五年甚至更长,投资人回头再去看市场上,你的累计收益和年化收益,一定会比自己的投资表现会更优异。我认为,大家在投资这件事情上,是自己亲自下场,还是选择基金作为你的配置工具,要有很认真的思考,尤其是要对自己有客观和充分的了解。相信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这个说法会持续下去。

主持人:好的贾总,现在基民投教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不仅是监管机构、基金公司,甚至一些财经大V也积极参与其中。但是基金投教的质量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您认为基民可能需要在哪些方面做一个重点性的引导?有哪些投教陷阱需要规避?

贾志:对于广大的持有人来说,各家机构,无论是管理人还是代销机构,都有责任和义务给持有人提供更丰富的资讯,帮助持有人去了解投资市场。但现在,我认为最紧要、最关键的是,要让投资人能够接受并树立中长期投资的理念。尤其是基金产品,是绝对不适合做短线投资的,短期的交易一定要避免,我们在制度设计上也做了这些安排,比如基金短期赎回的赎回费用较高,但是现在也有C级份额提供给持有人。

虽然要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但我仍建议各家机构、持有人能够真正地去思考这件事:短期的交易是否真能为你带来更好的收获。通过我们的观察,和我们对各种数据的处理,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结果:热衷于短线交易的基金持有人,实际投资的效果往往都不好,远偏离了自己的预期。

长期来看,各家机构给投资人也要提供一些符合互联网交互习惯的图文,尽量让内容能够通俗、易懂、有趣。包括中国基金报的《对话》节目也是如此,我们要给线上的持有人多提供一些视频化的内容。持有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来获取正确的、能够对自己投资有帮助的资讯。这是全行业需要共同努力做的事情,也希望持有人能够有效地甄别、选择真正对于资产中长期保值增值,为自己投资理财起到真实有效的帮助的资讯。

对于短线交易,一些财经媒体、大V或者其他所谓快速获利的资讯,大家要有一定的警惕性。因为这些资讯看起来感觉挺爽、挺直接,但实际以我们这些年的观察,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主持人:好的贾总,今年公募行业有几个“之最”,比如基金的总规模创出了历史新高,年内的分红也创新高,权益类ETF的成立数量和规模也创出了新高等。站在年尾,贾总对2022年的公募市场是如何展望的?对投资者而言,明年又该怎么买基金?

贾志:2022年,我们仍然比较乐观,随着权益规模的不断的壮大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我们相信,A股市场还是会有超额收益的。对于持有人,此类的产品仍然可以关注,立足中长期更没问题,是配置的重点。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已经结束,在理财市场上要破刚兑、净值化,为了让大家能够获取一定程度的超额收益,权益类的产品是值得重点关注且挖掘的。

基于今年的表现,又临近年尾,我们相信市场结构化的表现大概率要延续,目前来看,军工、TMT、碳中和等在今年表现不错的板块,后续都值得继续关注。如果你已然持有上述板块,仍然可以继续这样的布局。若你的资产配置需要调整,也可以关注这些方面的表现,因为我们无法确定明年是否会有全面牛市的到来。在结构性市场的背景下,刚才提及的这几个行业和板块的表现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大家可以多去关注一些相应资讯,然后评判它适不适合你明年的资产配置。

整体来说,到2022年,我们相对比较乐观。有关债券类产品,个人认为不会有太大的表现,大家对重仓信用债的产品要给予一定程度关注,对其信评团队和信用把控的能力,以及公司股东的背景多进行了解。因为今年出现了一些散点式的爆雷事件,对于信用过度下沉的产品,大家可以予以一定关注。债市整体仍然会相对平稳,也适合做中长期投资,从这两个大方向上给大家一点建议。

主持人:好的贾总,关于怎么挑选基金、怎么买基金,中国基金报粉丝会的朋友们有问题想要请教您,我们从中选取了两个问题来请您做一下解答。

第一个问题:我们都说“挑选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该从哪些维度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经理?请贾总为粉丝朋友们做一下解答。

贾志:在选择基金经理的时候,基民存在一点条件的不足:你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可以和基金经理面对面,在处理数据上也相对没有足够工具可以应用。

从业人员在选择基金经理的时候,通常会对他的业绩做拆解,要看他的业绩来自哪里,是从行业、还是个股、还是通过一定的调仓择时赚来的。我们也会关注其过往的从业经历,做行业研究员的时候研究哪个方向,他现在的能力圈或更擅长的是哪个方向。他所有产品的业绩,我们都要去做跟踪,然后把这形成一个指数,用各种数量化的办法,对夏普、回撤还有波动都要做一些定量化的刻画。

这些内容对于持有人并不是特别友好,大家从时间或使用工具上都会难以驾驭。我面访的基金经理数量较多,给大家提一些建议。基金经理是一个工作压力较大的岗位。基金经理如果想合格上岗,在过去至少都要有10年的时间积累,从卖方研究员开始,持续去做这份工作,任何工作都是如此。在不能免俗的情况下,这是我们谋生,或者说覆盖生活成本的手段。

但实际上,也有很多人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把它做成事业。比如教育、医疗,我们都对他们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医者仁心”,希望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去关爱别人的孩子。

我说的内容相对复杂,建议大家在观察基金经理时,可以看看他的相关视频资料和视频访谈,在他对自我进行刻画和表达时,去捕捉他对行业的热爱和执着,如果你能捕捉到这类信息,这就比较有价值。因为一个基金经理如果不能够对行业有发自内心的热爱,要扛住他所承受的压力可能就不太容易,包括公司各种业绩的考核、来自持有人的褒贬等。明星顶流基金经理在去年都是被大家热捧的,但今年以来,他们也承受了很多持有人的批评,这些东西都是基金经理必须要全盘承受的,他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就是重中之重。

其余,大家也可以再关注一下他的从业背景,尤其关注一下他们公司的投研文化。公募基金里,控股股东是有分类的,比如券商占一大部分,银行占一部分,还有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以及一些有外资背景的,这两年又出现了很多由专业人士控股的基金公司。一家基金公司控股股东过去的投研文化,会深刻影响现有的基金公司,对他现有投研团队的打造也会遍布这些烙印。他是擅长权益,还是擅长固收,或是在两方面都很强,了解一下他的公司背景就会有很多收获。

另外,从基金经理过往的从业经历上来看,现在出现的一些冠军基或者阶段性业绩排名靠前的,你都会发现,他们的赛道选择得比较清晰,持股相对比较集中。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可能是他在做研究员的时候就对这一类的公司非常了解,这可能是他的能力圈,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他也特别有信心在这方面去重配,这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基金经理的管理,影响他的业绩。这些因素,都是值得持有人重点关注的。

尽管持有人无法事无巨细地了解一个基金经理,但是可以“抓大放小”,把几个重点因素把握住,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去给这个基金经理下一个定义或做一个结论。一些持有人喜欢相面,喜欢听听基金经理个人业余时间的安排和个人爱好,这都是可以获取信息的方式。最终,如果持有人能感觉到这个基金经理是让你感到踏实的,是对这个行业很执着的,并且专业足以胜任的,你愿意进行中长期投资,愿意用三五年的时间跟他一起成长,这就是没有问题的。这是我对基金经理筛选的几点心得体会,供持有人们参考。

主持人:好的贾总,第二个问题,刚才贾总已经提及了一些,是和冠军基金有关的问题:不少居民都有购买冠军基金的冲动,但是持有之后往往难逃冠军基的魔咒,对于每年的冠军基来说,基民该怎么买?如果已经持有,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

贾志:这也是一个老话题,说说我的理解。持有人喜欢冠军基是无可厚非的,类似于每年大家对业绩大幅上涨、持续上涨的个股的喜爱,无非是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了业绩本身。但是基金产品有点不同,主动基金更多依赖于基金经理个人的能力和他背后团队的综合实力。

首先,冠军基通常是一个静态的结果,它是对过往半年到一年的总结。整个市场是周期波动的,基金持有的个股也需要做出阶段性调整,基金经理的能力也在螺旋上升,动态式进步,从而会存在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其业绩,我们都可以理解,未来不会永远确保上升。

第二,冠军基做到成为行业第一名,一般来说,很有可能是背后团队在某个行业做了超配,这种超配可能把监管的制度用到了极致。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配置的方向又是当年表现非常好的一个方向,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冠军基的结果。这个结果对于愿意看过往很长时间业绩的中长期投资者来说,也会有一种幸存者偏差的因素存在。

即便是某个基金经理的冠军基在未来三五年仍然有较好表现,它的业绩也有周期波动。投资人如果从这个位置去介入,也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你可能会买在阶段性的高点。尽管如此,你也要坚持中长期的投资理念,而不是说只为冠军基而来,当其有了波动,没有你预期的那么好,或者达不到你的高预期就要赎回,然后去追逐下一个热点,这是非常错误的处理方式。

即便是选择了冠军基,也要树立三五年以上的长期投资周期理念,才能够真正获得基金带来的收益,这是我对冠军基的理解。但是在选择上,我仍然建议大家对冠军基要保持足够的理性,因为只看业绩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纯看业绩,我建议大家每一期都去看这个分类里面能排在中上游的基金产品,这类产品的业绩整体上是达标合格的,但只是没做到那么激进、那么极致。我相信,这样的产品等周期拉长至三到五年,它的综合表现会更好,累积收益或者年化收益都会相对更有优势。我个人建议,这类排名位置的基金产品值得大家去重点去关注,也许能挑出更适合你的产品。

主持人:好的,感谢贾总今天的精彩分享,相信通过贾总的前瞻性观点,我们对当前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基金产品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感谢贾总。

贾志:感谢主持人,感谢中国基金报的粉丝,谢谢大家。

主持人:更多精彩投资策略研判尽在中国基金报《对话》节目,我们也将在中国基金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同步发布《对话》系列节目的精彩文字回顾,完整节目视频也可以进入中国基金报APP直播频道进行观看。感谢您的关注,再见。

版权声明:本次活动内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主办方所有,任何媒体、机构或个人未经主办方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含文字、摘录等)公开发布,中国基金报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免责声明:嘉宾言论系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意见。为保护版权,文章中的嘉宾言论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或引用,也不得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截取、删节或修改。文章所述观点均为当时观点,不代表对未来的预测,如因为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平台及嘉宾所在机构均不承担更新义务。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资料,平台及嘉宾所在机构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投资者应自行承担投资行为的风险与后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