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阿山电影好看吗

2022-03-01 14:00 作者:毒舌电影 围观:

有两则据说很好笑的热搜,Sir实在没笑出来。

#葛优随机问乘客认识他吗#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不认识葛优,不知道他的作品,其实也没啥,毕竟也不能要求人尽皆知。

但这是件很好笑的事吗?

Sir没get到,甚至想起了最近时不时听到的奇谈怪论,什么“(和郭敬明比)陈凯歌以前都拍了啥”“(和现在流量比)周杰伦数据为啥那么差”。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另一个。

#爱情公寓5预告片#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预告片拍的仿佛是参加了一场《吐(洗)槽(白)大会》,很多人看了表示好敢说,好能自黑啊。

连这样的敏感点都敢提——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嗯,该提的都提了,就是只有抄袭不提。

这就是Sir为什么说“不好笑”。

因为当没心没肺的嘻笑日益成为主流,too young的观众已经开始忘记。

有一种笑声,消失了。

而我们,是真切听到过的。

今天Sir必须旧事重提。

说说它“从哪来?”“到哪去?”“然后呢?”——

情景喜剧。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30年前的11月。

北京友谊宾馆,有说有笑、烟雾缭绕的客房中挤着八位壮汉。

郑晓龙牵头,迎来了两位关键角色:王朔&冯小刚。

一件事,攒剧本。

郑晓龙开宗明义:“之前拍的那部剧,是让人哭的,这回咱们这个是让人笑的。”

前者,哭得荡气回肠。

是在不久之后上映,火遍全国万人空巷的《渴望》。

而后者,笑到了今天。

是葛优表情包来源之一的《编辑部的故事》。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当时情景喜剧(sitcom)概念尚未引入中国,《编辑部的故事》有一个近似的定义:室内剧。

在摄影棚里完成80%的拍摄,室外戏仅作过场。

为什么非要在室内?

没啥不好意思说的,就是穷。

室外环境复杂、杂音大,在当时的拍摄环境下同期录音成了最大难题,保持拍摄进度也不容易。

郑晓龙说:“室内剧是个新品种,多机切换,现场录音,成熟了3天就出一集戏,投资小见效快,观众爱看,关键是要有好故事。”

作为室内喜剧,没有宏大背景当噱头,也没有跌宕起伏的角色命运留悬念,看上去的确简单。

而能使出劲的地方,就在那杆笔上——

靠贴近社会的故事拿人。

靠风趣幽默的语言取胜。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 冯小刚

草长莺飞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从晚会相声到电影银幕,所有喜剧类型都背负上了同一个使命:讽刺。

《编辑部的故事》也不含糊。

一本地摊杂志,偏取名《人间指南》。

六位编辑“有意人间指南,无奈人各东西”。

好汉全凭一张嘴,知心大姐李冬宝(葛优 饰);

思想开放有腔调,心高气傲的戈玲(吕丽萍 饰);

窝囊驶得万年船,一丝不苟刘书友(张瞳 饰);

马列思想不滑坡,名誉政委牛大姐(童正维 饰);

有钱能使他推磨,八面玲珑于得利(侯耀华 饰);

还有身居主编,审时度势,给这帮人精兜底的老陈(吕齐 饰)。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或许年轻的观众会想,这情景喜剧的“头啖汤”为何让一帮编辑部耍笔杆的穷酸文人给喝了。

该剧诞生于1991年,恰逢文学最吃香,也最受关注的年头。

诗人海子去世两年,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金庸盗版小说盛行,惹得王朔都要battle。

开个玩笑,当时相个亲都要说自己会写诗,爱读书。

编辑部看似高端精英,其实市井流气。

比嘻哈仔更real,比《奇葩说》更敢说。

以至于在剧集开播前的审片会,直接引起了有关方面的“特别重视”,甚至被判为“精心炮制的一部毒草”。

消息不胫而走,马上引起有关方面的很大不快。有些居然认为这是艺术中心精心炮制的一部毒草。一些人甚至给张永经老局长写信,说他糊涂,不注意晚节;一时间《编辑部的故事》陷入了被封杀禁播,甚至要追查创作动机的险境。

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

第一集。

编辑部人心涣散,主编老陈计上心头,假戏真做来了一场“换届选举”。

“顽固派”捷足先登,围着领导猛拍马屁,左右圣意。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改革派”粮草先行,直接晓以利弊,强壮队伍。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这里面的话,影射了多少事情?

你自己慢慢体会吧。

而今天我们早已习惯了有喜剧,无讽刺的事实。

淡忘了在那鸡毛蒜皮、语境错位的安全空间里,揭不得的丑,较不得的真。

不光大胆,还要前卫。

剧中涉及的版权问题、民间科学家、“假”人工智能......

至今还在现实中上演。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你或许还不知道。

“情景喜剧”,这四个字就是由王朔从Sitcom(Situation Comedy)直译而来。

距离严格意义上的情景喜剧,《编辑部》就差一步。

筹备阶段,王朔与朋友交流了一个想法:

咱也在包袱口上加点笑声?

这位留美归来的朋友好言相劝:“情景喜剧既然是第一次做,就一定要真带观众,不能随便加入罐头笑声。”

因为缺乏现场操作经验,“笑声计划”放弃。

Sir严重怀疑是否是出于私心。

一年后,这位朋友就把这杀手锏用到了自己的剧中,拍出了中国第一部的情景喜剧。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没错。

他就是英达。

第一次把中国的真·观众,第一次请进了电视剧的摄影棚。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同为本剧策划的王朔,在酒桌上起了剧名——

《我爱我家》。

最初英达觉得,这是个病句:“应该是‘我爱我的家’啊。”

没想到,它竟能变成了让中国人念叨了26年的国民Slogan。

最初的想法也只有一个:把美式情景喜剧带到中国。

没想到,开始即是巅峰。

豆瓣评分9.3分,国产家庭类喜剧排名第一,成就了70、80、90后的共同回忆。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一套国产情景喜剧的“制作规范”,被英达立稳了。

可以容纳现场观众的摄影棚置景,现场采集观众笑声;每集结束后的NG、花絮集锦。

还有最重要的——

通过一个小故事,看见社会各个横断面的千姿百态。

英达,携手编剧梁左,用120集的故事包罗社会万千。

一部中国90年代的社会动态图鉴:下海经商、气功迷信、彩票奖券、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 出演气功大师的,正是那位司马南

如果你能猜全下面这些大腕的名字。

......那确实该注意养生了。

圆圆:妈!今天演出都谁去了?全是大腕儿吧?

和平:也没什么,也就是阿敏阿玉阿英,阿东阿欢阿庆,还有说相声的阿昆阿巩阿文,演小品的阿宏阿山阿丹,唱大鼓最大的腕儿就数我啦!

当然,圆圆的偶像就不用猜。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没错,是张国荣。

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

哥哥本尊差一点就作为“飞行嘉宾”出现在剧集里。

导演英达和张国荣出演《霸王别姬》相识,英达存了念想,很早就邀请对方客串。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而且时机也有,张国荣刚好来北京参加某个歌唱比赛的评委。

阴差阳错还是错过了,空余靓照,让人唏嘘。

这个花絮间接证明了该剧网罗最多明星,制造最嗨娱乐效果的“野心”。

摆明了让普通观众乐,还有野心?

注定它的开局,无比艰难

第一次荧幕亮相,是在香港中文卫视(凤凰卫视前身)。

北京卫视没播几集,便收大量观众寄来的举报信,指出:讽刺退休老干部。

于是播了6集,便草草停播:“低俗”“无聊”“不入流”。

在《成都晚报》的一项年终盘点中,《我爱我家》被评为了“年度最差电视剧”。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一方面,新的形式需要时间消化。

另一方面,还是它的“清醒”与“狡猾”。

第九集,Sir至今印象深刻。

老贾一家出了件大事:闹老鼠。

看到家人都治鼠不力,机关干部退休的傅老自己琢磨出了一个以鼠灭鼠法:“不光是打架,还得挑动它们自相残杀......”

具体办法,Sir不打出来。

看完你就明白,原来“笑里藏刀”还有这个意思——

当然,喜剧是让让人笑的艺术。

笑声过后。

值得回味的,终究是苦辣酸甜的人情冷暖:

和平织了一百多集的毛衣;墙上的那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傅老余音绕梁的奇怪笑声......

直到20多年后,躺遍全网的葛优。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时间,像对英达开了一个玩笑。

它不断证明着《我爱我家》高度,也不断令这高度更加难以翻越。

“英氏京腔喜剧”没有停下油门,开始了战略布局。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台都有自己的情景喜剧,让每一个观众在每天的任何时间,打开电视机都能找到一个情景喜剧。

英达成立公司,引进新人。

老人也不消停。

王朔在文中写到:

……正是这种勤奋和努力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愉快,同时也损害了梁左先生的健康。他用透支自己向社会付出,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天他仍在工作。(2001年病故)

总之,市场让情景喜剧进入到可持续生产的创作状态。

结合英达自身留学经验创作的《中国餐馆》。

从干部家庭走向百姓人家的《闲人马大姐》。

还有讲述东北后工业时代的《东北一家人》。

一句对白,一秒对号入座。

“哎呀,小伟,你咋又不冲便所捏?”

2000年后。

CCTV8的情景喜剧,CCTV3的小品集锦几乎分庭抗礼——

争抢着中国人的饭桌。

不见《我爱我家》,但“罐头笑声”遍地开花。

上海的《老娘舅》,广东的《外来媳妇本地郎》,陕西的《西安虎家》,湖南的《一家老小向前冲》......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 《西安虎家》

终于。

中国情景喜剧,快速地在繁荣中走向泡沫。

投资者眼前是一笔明账——

小投资、高回报、生产周期短。

创作者眼前是一条捷径——

模式固定,套路性强,门槛难度低。

然而。

立住的角色,就那么两三个。

重复的套路,却被不断重复着。

第一部就有180集的《马大姐》,也被狗尾续狗尾。

管完了闲事当党员,讲完了新传还当超人?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眼看出现颓势,英达狠了狠心。

又吃了一回螃蟹。

以“抗日神剧+情景喜剧”的诡异组合。

搞出了“中国式虎口脱险”的高级算法——《地下交通站》。

Tui,我啐他一脸狗屎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收视成为一时黑马。

但在今天,这部别出心裁的《地下交通站》早已被同时期的另一部作品掩盖。

也是回荡至今的一声绝响。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没必要卖关子。

《武林外传》。

横空出世,20万人打出9.5分。

再绝尘而去,国产情景喜剧的最后惊喜。

为无数人向往的江湖缥缈,立下了一个脚踏实地的定义——

同福客栈六个人坐在一起。

嗑瓜子,你损我,我损你。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大胆解构经典,讽刺隐喻现实,手有余香的人情味......

该夸的都被夸净了。

Sir就说点现实的——钱。

80集《武林外传》,总投资1000多万元。

穷到什么水平?

全组最高片酬,闫妮、沙溢一集2000块。

被导演尚敬要求声音洪亮,把“排山倒海”喊破嗓子的姚晨,一集只有1000。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片酬如此,剩下的能省则省。

布景、服装、道具......甚至称不上经济适用性。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但省料不省功。

“写剧本还房贷”的笑谈背后,是宁财神殚精竭虑的苦功。

当《武林外传》原定40集的,被延长为80集时,对兑水深恶痛绝的宁财神,狠狠顶了下来。

一个个包袱,玩命磨。

前40集写得特别顺,到60集后,体力开始跟不上,最后20集是咬着牙写出来的。

以至于,宁肯不写,也不忽悠。

最后20集,宁财神一度写不动,剧组只好整整停工一个月。

出于自嘲,第77集里句号扮演的捕头,取名谢步东——“写不动”的谐音。

最终留下一句,“前八十回 完”。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剧中,小郭问秀才:你长这么大,有过绝望吗?

秀才说:那种想哭哭不出来的感觉。

戏外的“秀才”,宁财神对当时的影视剧行业也很“绝望”:

有过那么一会,我答应一个剧组写剧本,几十个人就等着我开工呢!他们催得越急我写得越慢,脑子里跟八宝粥似的,咕咕嘟嘟糊里糊涂的。每写一句话,脑子里就要跳一下,后脑勺也要发蒙,那种想哭又哭不出来的感觉,真的没法说。

《武林外传》的成功是背后创作者受苦捱穷,拼出来的“爆款”。

对比同行,同时期的情景喜剧没有了这才华、心气儿的“兜底”,诸多问题早已暴露得一干二净。

集数动辄上百。

《家有儿女》两年出四部,一共367集。

评分从8.7,硬生生拖到了6.4。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更有甚者,一部搞出了365集的天文数字。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兑水明目张胆。

在Sir的印象中,在CCTV8见识过在十几分钟的正戏过后,补上将近十分钟的幕后花絮凑时长。

雷同题材重复。

固定人设、相似套路,类似的题材扼杀了最后的新鲜感。

光是描写北京胡同生活的,Sir随手一搜——《巴哥正传》《低头不见抬头见》《小房东》《鸡毛蒜皮没小事》......

通通验证失效后,只剩下了垂死挣扎。

以前我们有的是《编辑部的故事》《炊事班的故事》《家有儿女》。

现在我们有的还是《编辑部的故事》《炊事班的故事》《家有儿女》……

下的崽子。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 《家有儿女初长成》《新编辑部的故事》《卫生队的故事》

死灰复燃。

说明是已经真的没有了新柴。

你说它?

踩着美剧肩头,向你迎面抄来的《爱情公寓》。

Sir一次又一次地听到过“模仿论”: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不。

模仿的阶段,国产情景喜剧在《我爱我家》时已经完成了。

然而《我爱我家》又抄过谁呢?

Sir一次又一次地听到过“情怀论”:

“无论如何,谢谢给我带来过的笑声。”

不。

给你青春带来笑声的,是《老友记》《老爸老妈的浪漫史》《IT狂人》《生活大爆炸》……

只不过因为你的青春晚来了一步,所以认错了情怀。

《爱情公寓》真的能称之为“国产”情景喜剧吗?

而哪怕它再火,又真的能续上国产情景喜剧的薪火吗?

又或者说,当我们在网络段子和快手抖音中乐不思蜀的时候,还会有人想要再现国产情景喜剧荣光吗?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曾经,有过。

英达:我第一个尝试了情景喜剧,就好比点了一堆篝火烧得很旺,然后我走了。后来一看要灭,往里面续柴火的人太少了,所以我要自己回来接着再往里续柴火。

逐渐,无望。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而再然后?

在别样喧闹的笑声中,Sir想起了那一句话。

余华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结尾写的:

“这就叫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

国产情境喜剧: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爱情公寓」背叛了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