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看片追剧|漂洋过海,部部精心

2022-02-25 08:00 作者:三联中读 围观:

看片追剧|创作合集

第二期

原文载于中读App

【看片追剧】专题自发起征稿以来得到了广大影迷的响应,汇集了口味各异、角度不同的影评、推荐,本期征文汇集既有对新近热映《看不见的客人》各抒胸意;也有经典老片《入殓师》感动常在;还有热血漫威《蜘蛛侠:英雄归来》;以及独家私藏《不一样的天空》……欢迎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你,来中读和大家一起看电影,写影评!

《看不见的客人》

@北窗种萱

看片追剧|漂洋过海,部部精心

“《看不见的客人》是难得一见的好电影,导演奥利奥尔保罗举重若轻地用不足两小时的视觉文本讲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故事。就像台词“欲要得到救赎,必先承受痛苦”,古德曼律师历经一场与艾德里安艰苦卓绝的心理博弈,还原了事件的“真相”。对于这部电影,我不想剧透半分。可我必需要写下自己观影后的思考。

这个世界上的概念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相反相成,没有“真”就不会有“假”,没有“假”又何来的“真”?而真假都不会是绝对的。假相中必须混杂着事实的元素才能成功骗取信任,以真相的面貌立足。

我从中看到的是这个时代所谓“真相”的生产过程,这让人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当今社会的人真的执著于真相吗?

我们与影片中不曾出场的西班牙普罗大众别无二致,得知的所谓真相无非是通过大众媒体传播出来的。媒体通过种种渠道将所谓的真相单向度传播给大众,其语言自成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仿佛具有不容指摘的权威,它以看似客观冷静的旁观者视角将所谓的“真相”陈述并向大众广而告之,大量陈述句的使用,不给世人辩驳与质疑的机会。在大众媒体的强势覆盖下,弱者的声音被掩盖,像从不存在一样。在大众媒介的话语里,菲利克斯从失踪人口变成卷钱逃逸的卑劣银行职员,从受害者变成了逃逸的罪犯,充足的“证据”让普罗大众无从置喙,接受指令般接受了媒体传播的这一信息,媒介话语取得了真相的地位。换言之,媒介参与制造了这一“真相”。而宣称客观性的媒介竞相蜂拥争夺的信息源,亦即“真相”的制造又是谁主导的呢?掌握大量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艾德里安,只需提出需求,自会有专门人才(其私人律师)替自己应付找上门来的警察,伪造证据、买通目击证人、抹掉卷宗里的嫌疑人身份。而媒体获得的信息不过是早已被加工布置过的,其获知的不过是上层社会耍弄权术制造出来的“真相”。

媒体像一面镜子,映照着这个社会的模样,可谁生产了这面镜子,这面镜子到底是凹面镜、凸面镜、还是哈哈镜,这都不得而知。好像大众媒介讲述的事情先天就具备了客观属性,我们为何理所当然地将其视为公正客观的存在?是谁将这种观念灌输到普通人的观念里?

而人们又真的像自己想象中那样执着真相吗?

我们处身的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泛滥,人们碌碌繁忙地埋头于当下的生活里。关于社会的描述大都得来于大众媒介。人们只在乎知与不知,不假思索地将媒体传播的信息视为真实,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热门层出不穷,新旧更迭,一条条消息像一只只一次性纸杯,用过了也就扔在了不知名的角落里,谁会再翻看究竟。人们被媒体报道的“纸馅包子”事件挑拨着神经,一时间争相热议食品安全问题,而谁又真的在意这条新闻是被一个怎么样的人以何种手段炮制而成的?新闻甚嚣尘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奇怪的是,虽然后来这条新闻的炮制者被公开开庭审理,并被媒体争相报道,可并没有引起同样的关注度。时至今日,仍有人谈起骇人听闻的纸馅包子,却不知这是一条被追名逐利的某新闻从业者制造出来的“真相”。为什么会这样呢?

耸人听闻的事件总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得以快速传播。人们乐于听到惊世骇俗的消息,以调剂忙碌又枯燥的日常生活。“纸馅包子”、人造鸡蛋、人造紫菜.......一时间人人自危,生恐受到这些东西的戕害,可谁又考虑过新闻背后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人们需要的不过是无聊生活的调剂品,夺人眼球的新闻,光怪陆离的八卦,谁出轨了,谁被潜规则了,谁吸毒了.......只管精彩与否,哪论孰真孰假。就像影片里沉寂无声的西班牙民众,谁会在乎菲利克斯到底是被人谋杀、坠落山崖还是鲸吞公款逃逸?真正在乎事实真相的无非是利益相关的少数人。而真相得以成功制造,你我,每一个普通人都被卷入,至少贡献了眼球、耳朵和一副冷漠的“热”心肠。

在宏大的社会叙事里,小人物从来都是喑哑无声的。聊以宽慰的是,影片的最后,他们叩开了冰冷社会沉重的大门。”

《看不见的客人》

@51号JT

看片追剧|漂洋过海,部部精心

“前话:

经历过痛苦,才会被救赎。两面三心,坐拥名利,身陷密室谋杀谜局;连环反转,抽丝剥茧,揭露真相余罪。

漂洋过海,部部精心

一部电影,受到观众褒贬不一的评价已是常态。而今年,一部出自年轻的西班牙导演奥里奥尔•保罗之手的悬疑片却口碑炸裂,一跃成为中国现象级观影代表。在该影片还远在西班牙本土公映时,就有彭于晏、李易峰等公众人物公开安利,并被中国的影迷们叹为“神作”。自9月15日登陆全国以来,《看不见的客人》凭借强劲的口碑实现了票房的逆袭,成为了同档期表现最为亮眼的一部影片。

有着十年编剧经验的奥里奥尔•保罗,真正自编自导的作品仅有2012年的《女尸谜案》和新作《看不见的客人》。不算高产,但却部部精心。他曾凭借个人第一部电影《女尸谜案》入围第27届西班牙戈雅奖-最佳新人导演,今年也成为首位为影片公映而来中国宣传的西班牙导演。

反转,不为反转而反转;形象,为剧情而生。

悬疑剧有两大忌讳;或是线索庞杂却一目了然,或是剧情设置为了反转而反转,忽略价值和逻辑。

本片主线并不复杂,但导演将整个故事的时序打散,用五条逻辑线索穿插,并娴熟运用“横向思维”——这一点也曾在影片中以假扮律师之口道出,提醒读者,激发案情想象。(横向思维正好与逻辑思维对立,逻辑思维发现有不符合逻辑的就停止思考,而横向思维则继续延伸;逻辑思维的特征是分析,横向思维的特征是寻找更多答案。)

在没有证据链条的情况下任何叙述都有可能是真实的,这才真正细思极恐。以密室谋杀谜局为开场,以 “核对证词”以求翻案为主干,牵扯出另一桩年轻人失踪案,在“律师”的“诱导”中,回忆、推测、真相和谎言混杂在一起,反转一次次上演,细节勾连起两个故事。最终谎言被揭穿,真相被罪人亲口道出。

处在事业上升期的高管艾德里安和情人劳拉幽会完驾车回城时分神,在僻静公路上撞伤了一个年轻人。艾德里安担心警察介入后,他的婚外情丑闻曝光,将影响他现有的一切,于是残忍地把原本有希望存活的年轻人沉入湖底。艾德里安希望回到“生活正轨”,并和劳拉约定“永不相见”。然而察觉端倪的老夫妻却步步逼近。艾德里安不顾一切,劳拉却罪责难安,患上焦虑症,最终向年轻人的父母坦白。她希望艾德里安说出真相,并用巨款补偿那对失去独子的老夫妻,却反被灭口。两个绝望的老人绝地求生,设下最后一局。

‘中国的观众太聪明了’ 奥里奥尔•保罗这位初来中国宣传的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感到不可思议。中国影迷就像看哈姆雷特一样解读着影片,更有心者自行抽丝剥茧,找出剧情框架中43处反转点。从片中角色的名字到习惯性动作,甚至连布景都能解读。例如:有人认为男主情人之名劳拉(Laura Vidal),源自Bay Laurel,意指胜利者(Victor),暗示她的道德良知战胜了私利之心,向老夫妇坦白了一切;而在父亲托马斯去找男主的宴会上,两人见面时背景里的雕塑形态则似乎寓意着男主最后的归宿。

其二:道具的设计也成为片中亮点。

一头鹿:本身就具有神秘之感,是车祸中神秘的导火索,也是沉车的黑夜里唯一的上帝视角象征,一定程度上也是男主良心未泯前的象征。当男主做出沉车的残忍决定时,鹿跑走了,意味着人性沉沦的开始。

一个秒表:

假扮女律师在和男主会谈之初就在桌面上放置了一个秒表,明确指出只有180分钟用来翻案,同时也暗示读者:高密度的逻辑思维时间就此开始。它作为画面里一个重要的设置,随着指针的不停行走,博弈的节奏越来越快,观众的精神反应也随之越来越强烈。

一支钢笔:

实为一支装有窃听设备的录音笔,也是正义一方战胜恶势力的武器。影片高潮,男主接过钢笔标出了沉车地点,也就抛出了自己最后的“王牌”和最后的真相证据。得知真假律师套路的前一刻,钢笔漏水,在他的胸前晕开,寓意最后一击的到来。

一个打火机:

男主的私人物品。在受害者父亲初遇男主情人时埋下的伏笔,最终成为重要物证。老父亲在约见男主时认出后便知晓了真相,抛出的打火机落入水中正如同男主投车入水。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加之闪现的处理,使得这一画面的效果不断叠加。”

《入殓师》

@痕远

看片追剧|漂洋过海,部部精心

“由生到死的摆渡人

‘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件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的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入殓师》日本电影总有一种沉静的气质,对于入殓师这个题材,倒也非常搭。电影故事并不复杂,拉大提琴的小林大悟,失业后回老家,在报纸上看见一则招聘启事,工作是“协助旅行”,收入丰厚,要求还不高,他充满期待地去面试,被告知,工作是协助死者去往另外的世界。迫于生计,他还是留了下来。第一次任务就让他尝到了厉害,那是一位独居的老人,死后两周被发现,想必遗体已经开始腐烂,带他的社长在处理遗体时面无异色,他却吐得一塌糊涂,好几天无法恢复正常。不过,也许正是有了第一次的重口味,反而让他在后面的任务中更加淡定,并很快进入角色。在他人从歧视到尊重的态度转变中,他渐渐感觉到了这种职业的伟大之处,也在帮父亲入殓的过程中,渐渐解开了对父亲离家多年的怨恨。坦诚地讲,电影剧情中规中矩,并无特别出彩之处,很快就能猜到故事发展和结尾。不过这类电影也不靠剧情取胜,一是胜在特殊题材,二是胜在入殓仪式的精细展示,以此呈现人们面对死亡的态度,而让观众有所思考。什么东西,一旦靠上生死的主题,便不得不深刻起来。村上春树说过,“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与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一部分核心完全契合。就像电影中负责火化遗体的工人说“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的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这与史铁生悟出的道理同样,生命轮回,生生不息。这亦是佛家思想。这世间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电影中,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是小林大悟在遭遇人们对他职业的歧视后,一个人来到河边,他发现两条鱼在逆流而上,一条死鱼从旁边漂流而过。他看了很久,陷入沉思,为什么明知前方是死亡,鱼儿还这么拼命往上游呢?路过的老人告诉他,因为它们想要回到出生的地方。小时候,当我知道死亡这件事后,也曾迷惑很久,每个人都要死去的,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后来,我渐渐试着安慰自己,总之要死的,那就要认真地活着啊。后来我知道孔子有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那么同样,未知死,焉知生?正是知道了死之无可挽回,才知道生须认真面对。我想,就像电影中的那两条鱼一样,我们在生之前出发的地方,和死之后去往的地方,一定是同一个地方,我们从那里来,又往那里去,途中经过的险滩和逆流,就是生之意义。生死是一场循环,生要绚烂,死要静美。生在此岸,死在彼岸,而电影中入殓师这个职业的伟大之处即在于,他们是我们生和死之间的摆渡人。遗憾的是,他们永远不可能摆渡的,是自己。”

《不一样的天空》

@水果花

看片追剧|漂洋过海,部部精心

“什么是勇敢?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但一听到这个问题,想必大多数人首先都会联想到沙场上的英勇的战士、攀登高峰的勇士、或者不畏险恶的探险者等等……但是,这位呢?且请大家也来看一看。

他,吉伯特,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生活在一个不太正常的家庭里,父亲早逝,母亲因父亲的逝去悲伤不已,患上了暴食症,变成了一个痴肥的妇人,只能穿着睡衣,七年都没有出过家门;家里最年幼的弟弟亚力是一个智障儿童,医生曾预言他活不过10岁,但在全家人的呵护下,他不仅活过了10岁,甚至就快到18岁了,妈妈将他视之为自身黯淡生活的希望,称他为’sunshine’;本来家中还有一个长子,离家读大学后便一去不复返,所以,所有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二儿子——吉伯特的身上,不管妈妈还是弟弟,只要有什么事,第一个都是喊他的名字,好在家中还有两个懂事的姐妹,力所能及的和吉伯特一块支撑着这个家庭,所以,日子虽然过得清贫而艰难,但一家人倒也和睦团结,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

吉伯特在一间小超市做售货员,工作和照顾家庭之外,他几乎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而亚力还总是给他惹麻烦,总是喜欢爬到镇上高高的水塔顶,每当此时,无论他身在何处,都要第一时间赶到水塔,想尽办法把弟弟弄下来,镇上的警察们对此不厌其烦,一再警告如果弟弟再爬到水塔上,下来后一定要关他几天,他只有不停的抱歉,不停的提醒弟弟,但没多久,同样的事又会再次发生……可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抱怨,平和地对待生活,无微不至的照顾弟弟,唯有的一点属于自己的欢愉大概就是偶尔和一个有夫之妇厮混一下了。

生活就这样艰难而又波澜不惊的过下去,但变化又总在暗暗滋生。有一天,小镇上来了两母女,她们本是大篷车队中的一员,因为车坏了不得不暂时逗留在小镇上,女孩认识了吉伯特,两个年轻人互生情愫;亚力一天一天的长大,全家人都在憋足劲,一定要让他拥有一个盛大的18岁生日Party;妈妈仍一如既往的在家里暴饮暴食,但当弟弟因再次爬上水塔被捕后,却鼓起勇气,哪怕被众人嘲笑,也要去警察局救儿子回来,只是儿子是救回来了,妈妈却因这这次外出,身心都受到了伤害;家中的老房子外表如常,里面却已在慢慢腐烂,如不及时修理,一家人眼看住的地方都快没有了……

吉伯特和女孩恋爱让吉伯特的心理有了微妙的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却是不易察觉的。他仍在尽心尽力的照顾家庭和弟弟,但是却出现了一些以前从未有过的意外,比如为了赶去和女孩约会,顾及不周让弟弟在冰冷的浴缸里待了一整夜,虽然他心疼的为弟弟穿上衣服,也充满愧疚的道歉,但就在女孩的车修好后,即将离开这个小镇,恰巧也是在亚力18岁生日的前一天,因为亚力作为一个智障少年的不懂事,以及多年照顾家庭和弟弟的艰辛,吉伯特那微妙的变化一下子就爆发了,他打了弟弟,弟弟哭着离开了家,跟着他自己也摔门而出,开车逃离这整个令他喘不过气来的地方……其实,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对吉伯特充满了同情和理解,他想要的无非是他这个年龄的年轻人应该拥有的生活,可看着心爱的女孩即将离去却无能为力,家庭充斥着绝望的气息,而美好的新生活却可望不可即……换了你我,谁能保证比他做得更好呢?

但他终究没有离去,车子开到小镇边缘他便回头了,即使令人感到绝望的生活仍需要继续,因为他背负着整个家庭。回来后,他惊喜的发现,亚力的生日Party如期进行,而且非常成功,亚力也并没有因为他昨日的打骂而对他记仇,仍像从前一样爱他、依恋他;姐姐、妹妹虽对他有那么一点点抱怨,但更多的也是理解;心爱的女孩在生日会上跟他道别,他也能够平静的接受并且祝福女孩,而妈妈,当她看到她的sunshine拥有了一个阳光沐浴下的18岁Party,自己也如释重负,并在黄昏时坚持自己爬上二楼,然后气喘吁吁疲惫的躺到了床上,并对吉伯特说“谢谢”,还说他是一个“披着铠甲的战士”,吉伯特不明白,问,你是说闪亮吗?妈妈说,不,是勇敢。说完这句话后,妈妈让吉伯特离去,而当Party结束,孩子们发现妈妈已永久的离去。

看似无望的生活就这样发生了转机。为了维护妈妈最后的尊严,孩子们决定让妈妈的尸体和老房子一块在一把火中烧为灰烬,而不是像个什么物件似的还需要动用起重机将她吊出屋外,当火焰熊熊燃烧,尽管心中充满悲伤,但另一种全新的生活也正在为这个家庭冉冉升起。

影片以希望结尾,但主旨仍是勇敢。妈妈评价吉伯特是一个“披着铠甲的战士”,吉伯特尚不能领会她的意思,那么你呢?是否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现了某些这样的人——他们没有身披铠甲,也绝不闪亮,甚至还显得有点灰头灰脑,略带疲惫,但他们却勇于承担生活的责任和重担,不抱怨、不逃避、不退缩,勇往直前。战场上那些披着铠甲的勇士们有时需要的只是一腔热血,而他们,在日复一日、黯淡琐碎、漫长又看不到尽头的责任和负担中也同样需要莫大的勇气,这不是一腔热血可以解决的问题,相反,这种日子磨灭大多数人的正是一腔热血以及对生活的热情,而经历了这一切仍屹立不倒,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另一种“披着铠甲的勇士”。

影片最后,吉伯特领着亚力也登上了女孩的大篷车,两个年轻恋人拥吻,一起走向远方。这大概是最美好的结局吧——远方、恋爱和希望,想想都令人心往神向!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中,重重困局哪能如此轻易解开,并获得如此美好的结局?但是,如果能够坚持,并怀抱希望,我想,生活也总会给予勇敢以嘉奖,即使不那么完美,总不至于更坏。”

《蜘蛛侠:英雄归来》

@一切。空白

看片追剧|漂洋过海,部部精心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到现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我共去影院看了18部电影。在这18次观影经历中,有3次献给了漫威,分别是去年的《美国队长3:内战》,今年的《银河护卫队2》和《蜘蛛侠:英雄归来》。

坦言之,我还是期待并享受每一次漫威电影之旅的。它似乎每次都会给影迷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东西。比如每部电影的开头。我在每次进电影院前都会把预告片看个三四十次,因为漫威的预告片充满着小细节,看着预告片猜情节,再在电影里去印证,着实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但无论哪部片子,哪怕我预料到再多,故事在一开始如何展开,我始终预料不到。

最近几部漫威电影的开头较电影的主体部分总有一种奇怪的疏离感。《美国队长3》放着美队不讲先说冬兵的过去,《银河护卫队2》讲的是一群二货拯救宇宙,故事却从二十年前的地球开始。这部《蜘蛛侠》也是如此,开场不理归来的英雄,先表反派们的事迹。不过我倒是很喜欢这个开头。以往反派总是在影片中后期才展现出狰狞的面目,这个倒好,开场就把牌打到明面,直来直去,节奏明快,作为一个引子着实能引人注目。

事实上,除了这一段,影片中两处让我印象深刻。一处是片头Marvel标志过后帕克的日记电影,这一部分带你从另一种角度看柏林的机场大战,很有意思。另一处是舞会之前,彼得·帕克在女友家见到秃鹰,两人从车上的猜疑到明了,再到摊牌,最后彼得·帕克假意屈服走向学校,这一部分借助音乐中的鼓点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又与舞会本应有的欢乐气氛形成对比,十分精彩。

但是,我要说但是,对我个人而言,除了这两段我几乎就再也找不到其他的亮点。整部电影的最大问题还是剧情,太过套路又略显生硬。影片讲述了一个邻家大男孩的故事,只不过这个男孩是个超级英雄。还是那个老套的成长故事,虽然这是拍蜘蛛侠所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但导演和编剧应试图从新的角度去诠释这个主题,而非仅仅在里面填加一些笑点和嘴炮。而从局部看,考验与被考验这种关系设计又着实令人乏味。丽兹这个角色性格模糊,没有存在感,在我看来还没有高冷的米歇尔吸引人。Happy对帕克的忽视实在显得太刻意,又没有一个充分的理由。至于钢铁侠和小辣椒,他们最后那个毫无征兆的吻几乎是全片最大尴尬,像是为了圆满而圆满。

按理说其实对于这种爆米花大片,我们在剧情上不应期待太多。但这不代表着导演和编剧就可以停止在剧本上的创新。我对这部片子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失望。漫威想要长盛不衰,仅仅四平八稳地投观众所好是不够的,总还是要有些创新。所谓漫威出品,必属精品。我相信漫威有能力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点此→识别图中二维码,下载『中读』APP

看片追剧|漂洋过海,部部精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