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影评丨《责任》:父子之间的那些事

2022-05-14 12:59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围观:

文 / 柳莺

《责任》,这部拍摄于巴勒斯坦,集结了挪威、法国、德国、哥伦比亚等几大团队的精巧电影,将故事集中在沙迪和他临近退休的父亲一整天的生活上。沙迪的妹妹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为了参加婚礼,在意大利当建筑师的他回到家乡拿撒勒,准备和父亲一起按照传统,将三百多份请柬亲自送到宾客手上。老旧的汽车行驶在家乡熟悉而陌生的街道上,沙迪和父亲也在奔波的间隙,在个人生活、国家大事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分歧。

《责任》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算不上特别新颖,以移动的车辆为戏剧空间的尝试,也早已经在阿巴斯、帕纳西等伊朗导演的电影中出现。但影片仍然努力在旧瓶中装上了新酒。汽车挡风玻璃的后方端坐两人,一边是传统保守的父亲,一边是追求自主的儿子。前者以女儿的婚礼为话题,对后者成家立业的打算进行小心翼翼的试探,是典型的家长代表。而早已在异国他乡过惯个人生活的沙迪,则百般抵抗着父亲对他的规训,不想结婚、不愿归乡。谈话间,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不言自明。而在全片中始终没有登场的母亲,则是家族最讳莫如深的芥蒂。父亲口中的她,是一个不懂得感恩,抛家弃子的人,而儿子却更能理解母亲当年追求个人幸福的渴望。家庭内部的观念,在时而争吵,时而平和的对话中抽丝剥茧地展开。

随着送请柬的行程,车厢外部的世界也得以在镜头前一一展开。导演安娜玛丽·雅西尔带着前所未有的耐心,让观众跟随沙迪和父亲借着送请柬的由头,敲开拿撒勒亲朋好友的大门,在小坐片刻的同时,短暂地倾听这些平凡个体对生活的感悟、唠叨,甚至抱怨。每一扇房门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具体而真实的生活——长辈无尽的嘘寒问暖,老友依旧不忘攀比,旧爱回忆从前的动容,也有个别讨人嫌的亲戚,仅用五分钟,就能让你耳朵生茧……家长里短,悲欢离合,生活中最常见不过的片段,被导演编织进《责任》的电影文本中。婚礼,这项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令人劳神的社交活动,成为在庸常中激发意义的最佳手段。

影片在个人和家庭维度上,通过一次次的拜访过程中片段式的对话,对沙迪一家进行了全面的刻画。除此之外,故事的发生地拿撒勒同样是影片的主角,镜头不时扫向车窗外,为观众勾勒这座城市风貌:这里是一个混乱而有序的地方,有着一套自己运行的法则。当然,婚丧也好,嫁娶也罢,柴米油盐之下,拿撒勒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成为影片人物互动和聊天中隐约的大背景。

电影中的人物们,能够让生长在东方文化下的我们感同身受:婚礼要严丝合缝地遵循传统操办,否则免不了周遭的嚼舌。过于稔熟的人情社会,如同车水马龙的街道。紧凑的故事被压缩在一天一夜内,经历了白日奔波和争吵的父子,在逐渐柔和的夜幕下,举起酒瓶达成了短暂的和解。

看完《责任》最大的感触,是“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家庭,都有一对闹矛盾的父子”。人性的共同特征,在这部影片描摹的情景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