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中西方电影剧情的差异「介绍」

2022-03-26 02:46 作者:无极狂人易 围观:

摘要:本文首先以近年来有关亲子关系的国内外电影作品为切入点,就陪伴,教育方式,亲子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中西方在家庭教育和亲子相处模式上的差异,然后分别分析了中式的家庭教育所导致的亲子相处模式和西式的家庭教育所导致的亲子相处模式,之后从思想和价值观层面阐述了差异产生的原因,最后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并提倡融合中西方家庭教育模式,改善亲子关系。

关键词:家庭教育 亲子相处模式 中西方 差异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越来越关注,同时国内外也出现了很多有关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的电影,让人们看到了中西方家庭教育与亲子相处模式存在着较大差异,有些人开始崇洋媚外,否认传统的中式家庭教育,一味地去推崇西方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这种现象,本文从辩证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方家庭教育与亲子相处模式的差异,并阐述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希望人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这种差异,让孩子健康成长。

二、电影作品中反映的中西方家庭教育和亲子相处模式的差异

一提到中西方教育,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西方教育先进,中方教育落后,大多数人都向往着西方的教育。但这是多数人从表面得出的结论,实则中方家庭教育模式也有很多可取之处。由于中西方教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亲子相处模式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具体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2.1 中西方对陪伴的注重程度不同 就陪伴而言,在电影作品《狗十三》中,父亲,爷爷,奶奶没有守护孩子内心纯朴的东西,没有给孩子需要的陪伴,他们注重让孩子自己成长而忽略了某些重要的东西。电影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因为天生奇特,没有得到父母的陪伴,受到了父亲的监禁。其实想想父亲的想法,他是为了不让哪吒出去扰乱了街坊邻居的生活,注重了大家而舍弃了孩子。虽说不能以一概全,但这种现象在中国家庭中很常见,陪伴在中式教育中似乎少了那么一块。而在西方教育中不是这样,从电影作品《奇迹男孩》中可以看出,西方父母注重给孩子陪伴与鼓励,让孩子找回自信。可以得出,空洞而缺乏陪伴的教育会让亲子温度降到冰点,而西方教育的陪伴与鼓励会让亲子温度持续升温。中西方对陪伴的注重程度不同,这是许多人倾向西方教育的原因。

2.2言传身教与鼓励探索 就教育方式而言,中式教育习惯于手把手教会孩子,这会让孩子遇到父母没教过的事情后有种不知所措的状态,但是在遇到父母教会的地方他们大多是不会出错,而且更加从容。正如《包宝宝》所展现的一样,婆婆在包宝宝小的时候对它宠爱有加,宠爱让包宝宝发生了改变,是困难让他变得叛逆。从此可看出中方更注重传送经验,以过来人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而西方教育如《怦然心动》中女主角父亲的教育方式十分民主,他对女儿的教育始终是一种非常开放的状态,从来没有逼迫让女儿接受什么。当女儿因为对男孩的爱恋而感到迷茫时,他引导女主自己思考,审视自己的情感和选择,女主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也在不断成长。相比中方,西方家庭更习惯对孩子适当引导,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成长。

2.3顺从父母与亲子平等

就亲子关系而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从古至今都未改变“父母责,须顺承。”“父命不可违。”的思想。在国产作品《阿郎的故事》中,父亲阿郎浪子回头找回了自己的孩子波仔,为了让波仔可以生活得更好,他硬要赶儿子跟***妈回美国,对孩子一顿毒打,懂事的孩子边抽噎着边收拾东西走人,他并没有去逆反生气的父亲。但在西方,亲子更像朋友,在电影作品《放牛班的春天》中,虽说马修老师不是孩子们的父母,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西方亲子关系是几近于平等的,马修老师蹲在课桌旁讲课,用艺术,用尊重,用深情感染孩子们,挽回一个个迷失的羔羊。平等的关系才更能让孩子觉得舒服,更好的建立亲子感情。

三、中西方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的亲子相处模式

3.1中方的家庭教育方式所导致的亲子相处模式

邓小平曾说:“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教育的国家,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朱子家训》中的“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的“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傅雷对儿子的家书中对儿子从事艺术行业和做人的谆谆教导……这些无不体现着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很重视家庭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形成了特定的亲子相处模式。

《三字经》中有云:“子不教,父之过。”在中国从古代开始就极其重视言传身教。[]中国父母大多比较含蓄内敛,在教育过程中的表达会相对少一些,他们往往以身作则来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比如春秋时期的曾子虽然家庭贫苦,但因为要履行对儿子的承诺,就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儿子要言而有信,诚信待人。再比如晋代的顾恺之,焚烧债券来阻止儿子的放贷行为,这场生动的教育让他的儿子顾绰明白要了解百姓疾苦、体恤百姓。像这样的故事在中国还有很多,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让孩子觉着家长是一位老师、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在心里对父母产生了一种敬意。

中国的家长会给孩子一定的家庭教育规则,通过家规的要求,让孩子养成更多的习惯,形成更好的行为。[2]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也有弊端,如果要求过于严苛会让孩子感到在被管理、被控制,从而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包宝宝》是一部反映中国式亲子关系的影片,它以隐喻的手法将华人社会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具象了出来。在华人的传统习惯中,孩子是父母的“宝”——幼年时悉心照顾;青春期越界关爱;长大后更可能强势干涉,这一现象在《包宝宝》母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3]这种过度关爱的家庭教育模式可能会导致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度依赖父母,甚至变成“巨婴”;一种是像《包宝宝》中的儿子那样想要快速脱离父母的管束。

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教育观念的变化,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和亲子相处模式正在逐步退场,新的模式即将替代。根据成倩的研究,家庭形态逐渐从固定场景被虚拟场景取代,家庭及社会关系模式不断被重构,亲子沟通的体验和行为选择被重新结构化,亲子两代人表达自我、沟通情感的新生活空间相伴产生。一些网络即时聊天工具构成了“通感式”的情感工具,形成了无形的情感连接,增进了亲子之间的亲密感和程度。[4]

3.2西方的家庭教育方式所导致的亲子相处模式

众所周知,西方盛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发迹于文艺复兴时期。因此,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就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正如《奇迹男孩》中天生脸部畸形的奥吉,在父母的鼓励和姐姐的帮助之下,从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凭借自己的勇气、善良、聪明影响了无数人,并收获了友谊、尊重与爱,成为他人眼中的奇迹男孩。这得益于父母从小便培育奥吉的适应能力,教会他如何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怎样独立生存。因此奥吉没有被外貌所打败。最终成为他人眼中的奇迹男孩。

正因为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西方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做错事有惩罚,做好事有奖励。会通过做家务来挣零花钱。往往过早地获得市场经济头脑。然而,在获得这些能力的同时,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往往变得模糊。或许在孩子们看来,父母不再是那么必不可少,因为用市场经济头脑来看,自己通过打工赚钱,关系类似于雇主与雇员。基于此,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往往是平等的。在对于孩子的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往往是以引导为主,而非教条式的机械灌输。正如阿米尔·汗所主演的《摔跤吧爸爸》中的父亲一角色,引导孩子们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人生,来完成自己的愿望。剧中的父亲并没有像其他父亲一样,期望女儿洗衣做饭过一生,而是用她们当时所不理解的方式,让她们得以改变自己的一生。最终成为榜样激励千千万万女性。正因为这种平等观念,电影中最后是女儿们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主动去锻炼。而不是因为父亲为了理想而不顾女儿想法。因此,西方的家庭教育方式所导致的亲子关系更多的类似于朋友关系。父母履行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责任,父母品行和行为值得子女尊重,这就会引发子女对父母的尊重与爱戴。这种感情有清还债务、报恩与友爱的成分。

四、产生差异的原因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种种差异,而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同样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1思想传统上存在较大差异

在中国古代的人文著作中,记载了许多关于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事迹与思想,如家喻户晓的典故《孟母三迁》、《曾子杀猪》等,其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形成的一些重要家庭教育思想。中国家庭教育历来注重家国情怀的传承、崇知重德观念的循守和文化习俗的沿袭,家长(主要是父母)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5] 反观西方文化发展史,一次次文化分流、演变、改革涌现在历史长河中,所以不难明白为什么西方人思想更为开放,在家庭教育上他们亦是如此,因此我们才会看到《洋妞到我家》里中国父母带着孩子学习而外国互惠生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体验的差异。

4.2双方价值观上各有侧重

除了思想传统不同之外,价值观的不同也是造成中西方家庭教育方式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 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6] 在价值观层面来讲,中国人十分注重集体利益,而西方人更看重“个人”,他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在教育孩子时,中国父母通常会选择让孩子成为一个有集体意识的人,会教孩子做事情先考虑别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先人后己”,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而西方则是截然不同的观念。西方父母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更倾向于让孩子“自然发展”。因而“求变”,“有所成就”和“个人至上”就成了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7]价值观念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中西方父母的对于孩子的期待,自然也就造成他们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也还有其他因素使得中西方家庭教育形成了诸多不同之处,我们可以通过这两点去更好地理解认知这些差异。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基于产生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去学习西方家庭教育的长处来解决我们在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当中遇到的问题。

五、结语

本文首先以电影作品为载体,就陪伴,教育方式,亲子关系方面简要分析了中西方家庭教育与亲子相处模式的差异,然后分别深入分析了中方和西方的家庭教育模式所导致的亲子相处模式,最后从思想和价值观层面角度阐述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希望人们可以以辩证的态度对待这种差异,不能崇洋媚外,同时思想也不能太封建闭锁,要合理地融合双方的可取之处,为孩子营造更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改善亲子关系,让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丁娜多尼.《中西方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大众文艺,2020(14).211-212

[2]丁娜多尼.《中西方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大众文艺,2020(14).211-212

[3]宋自荣 王昌杰.《二度编解码视角下的<包宝宝>》.电影文学,2019(15).136-138

[4]成倩.《可协调互动场与亲密感知:成人初显期子女与父母的微信互动研究》.东南传播,2020(09).98-103

[5]贾萌萌 任艺 沈可心 王广洲 王东 康丽颖.《父母责任的代际传承:家庭教育百年回眸——50个中国家庭的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18(07).46-54

[6]高涵.《基于<洋妞到我家>剖析中西文化家庭教育观》.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250-252

[7]王敏琦.《浅析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原因》.绥化学院学报,2014(11).126-12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