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周星驰降龙伏虎罗汉电影剧情「解析」

2022-03-20 09:39 作者:六朝如梦 围观:

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意译上有三层解释:一说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烦恼;二说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说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即杀贼、应供、无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

罗汉本为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在佛主的规劝和鼓励下,罗汉们纷纷回小向大,“往世不涅”,帮助维护大乘佛教。

佛经记载,起初只有四罗汉,指的是大迦叶比丘、君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后释迦牟尼增加到十六罗汉。

这十六位罗汉,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均是历史人物,公元2世纪时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中,更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由玄奘法师译出之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敬。

十六罗汉分别是托塔罗汉,笑狮罗汉,芭蕉罗汉,欢喜罗汉,静坐罗汉,过江罗汉,坐鹿罗汉,布袋罗汉,开心罗汉,探手罗汉,双耳罗汉,骑象罗汉,长眉罗汉,看门罗汉,沉思罗汉和举锅罗汉。

到五代时,画家们就把十六罗汉画成了十八罗汉,有专家推测画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而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可问题也就来了,多的两个罗汉是谁?有人说这个不简单,降龙、伏虎啊!确实中国人所知的十八罗汉中,名气最大的就是降龙伏虎罗汉,但实际上,降龙伏虎是清朝才有的。

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十八罗汉像是前蜀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阿罗汉,宋朝苏轼得之于儋耳,题了十八首赞,但没标出罗汉名称。

其次是贯休画的十八阿罗汉,苏轼自海南归,过清远峡宝林寺,作赞十八首,这次则每首标出罗汉名称,于第十七为庆友尊者,第十八为宾头卢尊者,这里却出现了一个大乌龙,因为宾头户尊者就是十六罗汉中宾度罗跋罗堕阇,重复了!!!学富五车的苏学士也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而东坡居士一标注,马上就有人指出了错误,我认为东坡居士是故意而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说说十七罗汉,庆友尊者,依《佛祖统纪》卷三十三所述,就是大迦叶尊者,清朝乾隆皇帝钦定为降龙罗汉。

传说古代有龙王用洪水淹那竭国,将佛经藏于龙宫,他降服了龙王取回佛经,立了大功,故称他为“降龙尊者”。在《济公外传》中,济公就是降龙罗汉转世。

那降龙罗汉的师弟十八罗汉伏虎罗汉,到底是谁呢?传说伏虎尊者住在寺庙里,而寺外,有一猛虎,常因饥饿而咆哮,伏虎尊者见此状,便将自己的饭食分与此虎,一同食用,时间长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故被尊为伏虎罗汉。乾隆皇帝钦定的十八罗汉中的第十八位弥勒尊者。

我认为这里有疑问,弥勒佛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来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而《弥勒下生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佛弟子,先佛入灭,住于兜率天中,以菩萨身相为天人说法。而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不入涅槃。可见弥勒佛不可能是伏虎罗汉。

南宋僧人志磐撰《佛祖统纪》主张,十八罗汉的最后两位,应是迦叶尊者和君屠钵叹尊者,也就是前述《弥勒下生经》所说“四大罗汉”中,不在十六罗汉之内的二尊者。唐代妙乐(湛然)首创此说,宋代净觉(仁岳)亦采此种说法。

君屠钵叹尊者乃释迦文佛“四大声闻”之一。《舍利弗问经》记载:末法时代,佛寺遭毁,五百罗汉避世不出,唯君屠钵叹尊者现身护持经律,使得经律传扬后世,不为魔弟子所坏。

也有说第十八罗汉是玄裝法师。

那么谁是伏虎罗汉呢?我认为还有一种可能,他就是释迦牟尼本身。《贤愚经》中有"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的故事,说:

印度宝典国国王大车的三个太子,一日到山中打猎,见一只母虎带着数只小虎饥饿难忍,三太子萨埵见状,遂生大悲心,将二位兄长支走,来到山间,卧在母虎前,饿虎已无力啖食。萨埵又爬上山岗,用利木刺伤身体,让母虎啖血。母虎啖血后与小虎们一起食尽萨埵身上的肉。

二位哥哥不见弟弟,沿路寻找,终于找见萨埵尸骨,赶紧回宫禀告父王。国王和夫人赶到山中,抱着萨埵尸骨痛哭,正当他们为小王子悲伤时,天空突然闪耀,一个天神降临,跪在父母和哥哥面前说道:别为我伤心,我今天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拯救这只濒死的老虎,用这样的果报让我转世为天神,你们应当为我开心才对,我所做的全部都是为了早日成佛,为了帮助众生。

萨埵太子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前世。

而我们从经典中可知: 阿难尊者因为大地震动问佛因缘后三次跪请佛住世,却很是可惜,因为天魔已经优先请法“请佛灭度”,佛也答应了。为了利及众生,佛优先暗示阿难请法三次,但阿难无法领悟佛陀意有所指,始终未能把握因缘请佛住世,佛去世后化身伏虎罗汉,永住世间护持正法。

东坡居士看破,却不说破,故意重复宾度罗跋罗堕阇之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