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寄居者电影剧情详细「详细介绍」

2022-03-18 14:21 作者:李凤阳工作室 围观:
《寄居者》:爱是多么奢侈的事

文/寻寻蝶蝶

早就发现自己对乱世有种向往。比如读小说《飘》,我最喜欢的章节是战争爆发时期,在社会的混乱无序中,小人物挣扎求生存的情节。看到严歌苓的小说《寄居者》,我心里对于乱世的奇怪热忱再次被点燃。

《寄居者》是第一人称小说,故事放在了大时代背景下的几个人种之间的故事,主要说得是犹太人。其中又穿插着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在二战期间的上海,包括中国人自己,都有种内心苍茫无依,没有根没有归属没有尊严的感觉。这种寄居者的身份,是战争造成的,然而不同国家的人对待流离他乡,却有着不同的态度。

作者居于美国多年,对于寄居者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这些在她的小说里多有反映。小说《洞房,少女小渔》的后记里,作者写道:到了一块新国土,每天接触的东西都是新鲜的,都是刺激的。即使遥想当年,因为有了地理、时间,以及文化语言的距离,许多往事也显得新鲜奇异,有了一种发人深省的意义......伤痛也好,慰藉也好,都在这种敏感中夸张了,都在夸张中形成强烈的形象和故事......人在寄人篱下时是最富感知的。寄居别国,对一个生来就敏感的人,是“痛”多余“快”的......可见,作者是在用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在创作,她的小说是对寄居生活点点滴滴的感悟,同时一直都传达着必然会好起来的信念。尽管小说里描写的是个满目疮痍的社会,可是作者的幽默却贯穿始终。这种幽默,我想是为了表达这样一种态度:对侵略者的不屑和鄙视,对自身处境保持着乐观与积极。就像作者描写的犹太难民一样,再艰难的生活,再险恶的环境,都会顽强的活下去,不管以前有着多么优越的条件,落难时为了生存,全家人都行动起来,做各种能挣钱的事情,不言放弃。

作家以敏感的心灵,细腻的情感,情理交融的思维关注着寄居他国的人们的命运。文中的女主人公,对一名落难上海的犹太青年彼得产生了爱情,当时约瑟夫.梅辛格(此人臭名昭著)的“终极解决方案”出台在即,赶在大屠杀来临前,让彼得偷渡到美国。为此,女主角不惜算计了一个在美国认识,爱上了她的青年杰克布。这两个人长得很像,所以,女主角想的办法是偷到杰克布的护照给彼得。

可是,在实施这一计划的时候,女主角内心不停的发生着忏悔。值得我关注的是,即使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乱世里,爱情这个东西,都美好不到哪里去。彼得在残酷生存条件的压力下,已经失去了纯真和浪漫,他的内心,关于爱这个东西,永远是要让位于现实的。而女主角,仿佛是为了完成对初恋的理想化,而一定要达成她的计划,却没有多想和彼得之间,有着种种的不合谐。

倒是那个一直被女主角算计和利用的杰克布,来到上海后,完成了心灵的转变。他最后用生命在冒险,在帮助犹太人。所以彼得在最后为了生存所干的营生,让女主角心情默然。最后,计划的完成,已经和最初的爱情无关了,只是为了计划本身,一定要给个圆满的结果。

小说里有很多细节的描写很有意思,对于女主角初遇爱情的心理也描述得幽默而准确。只是看了这部小说,我再次想到,人说乱世情更真,其实,爱情,永远只是心灵华丽的自慰,在现实面前,爱情永远是弱者。

小说的最后,彼得和女主角成功的登上偷渡的船,可是在最后时刻,在轮船马上要开动时,女主角头也不回的跑到岸与水相接的桥上。“重要的是,我向着岸跑去。把真实的我留在岸上,那可不行,尽管那个我经常遭到自我厌恶,厌恶得简直想扼杀她。岸上有我爱吃的小馆子,我爱闲逛的寄卖店和小铺,有爱说我闲话的邻居,还有我的真诚、热情、恶习和坏名声。最重要的是,岸上有一个灰暗地带,那儿藏着杰克布.艾得勒。”

这样的结尾,似乎是完成了女主角心灵的回归。作者还似乎多余的说到,“我和杰克布.艾得勒最终没有流俗地做幸福夫妇,他很遗憾这一点。其实他该庆幸,我是个没长性的人,正像我父母说的,干什么都凭兴趣。”

这结尾多余吗。让人对爱情再次感到无奈,却也有着深刻的谅解。生活不是童话,哪怕是在乱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