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女猫电影剧情「解析」

2022-03-15 14:57 作者:豆猫小娱 围观:
解读《在车上》的剧情和细节,体会导演想表达的主题

滨口竜介导演、共同编剧的《在车上》,改编自村上春树《没有女人的男人们》的三则短篇小说,并大量演绎契诃夫《凡尼亚舅舅》的剧作台词。精心雕琢的剧本、优秀的演员和镜头语言,让本片在国际影奖大放异彩,也成为首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日本电影。

解读《在车上》的剧情和细节,体会导演想表达的主题。

解读《在车上》的剧情和细节,体会导演想表达的主题

电影以妻子的剪影揭开序幕。高楼住家的大片玻璃窗外,分不清向晚或晨曦的灰蓝天光,连同远山朦胧失焦的棱线,映衬出此刻房内的静谧。妻子一下子立起身来,一边幽幽说着少女如何潜进暗恋的男同学家,偷走沾染他气息的小物件、留下自己来过的暗示;她背光而只剩轮廓的躯体,与窗框方正的切线共同阻断了向外眺望的视线。昏暗中,故事的奇异氛围悄然曼延,妻子仿佛整个人没入了那恍惚间带有几许温柔笃定的声音里,化为一则如梦的寓言与预言。

女性丰沛的对爱情的欲望、倾诉的欲望、创造与生产的欲望,以及压抑这些欲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交织在家福之妻,音,爱情与说故事的合一里。在这样的时刻,她和家福似乎进行着对话,却更像独白;独白,又并非喃喃自语时不成型的语言,而依循着隐约藏于脑海、或此刻天时人和落成的文本;文本,但尚未固体定格为文字符号,而液态流动于她的心灵、言说意图、和故事主角半自主的动向。既是言说,亦是演戏,戏由爱情状态中的身体和声音生长成表演,又同时与她的内在真诚浑然一体,虚实难辨。

解读《在车上》的剧情和细节,体会导演想表达的主题

这美丽而充满象征的开场,潜伏贯穿成为整部电影最核心的费解之谜。

爱情与说故事交缠的特殊设定,来自村上的〈雪哈拉莎德〉。无论是片中的女主角联络员,还是其代称由来、《一千零一夜》的雪哈拉莎德王妃,都以不可思议的故事紧紧绑住了男人的心绪;她们说故事的魅惑力甚至超越了爱情。「一边组合在现实里,一边又让现实化为无效的特殊时间」小说里如此形容。

解读《在车上》的剧情和细节,体会导演想表达的主题

可是电影里的家福,虽然也借此与音连接,却似乎难以真正共鸣,进入音的语言体系。于是爱情、故事、和隔日的重述,到了家福身上都更像仪式大于实质的例行公事;夫妻俩即使笑着相敬如宾,透明的疏离感仍挥之不去。

语言是什么?滨口竜介导演历来的作品,因其大量对白,或擅长捕捉人与人沟通互动时细微的心神──欲言又止、或滔滔不绝地掩饰,小心翼翼的弦外之音、或口无遮拦地跨越分寸──几乎全都触及了对言语的关注。不过,当导演在专访中被问及此事时,他只简单地说:

「语言是一种道具;语言组合起来,可以达成目的。」

解读《在车上》的剧情和细节,体会导演想表达的主题

这样的想法,颇有语言哲学家约翰.奥斯汀「言说作为一种行动」的概念:语言不单是陈述,也是一种带有力量的行动;沟通不只是将自己所知的内容传达给他人,更具有改变事态的能力。

如此看来,家福和音很少有过沟通。没有即时相互理解的双向交流,言语和意念之间不完全吻合,言说也跟着失去造成改变的能力,两人的对话,宛如家福在车上独自与录音带里念出《凡尼亚舅舅》台词的妻来回接话。她说着直白或意在言外的语句,他听见了、但或许没有真正听懂或听进去,而只是因为足够熟悉,所以反射性地知道在那些为他停顿的留白时刻,应该填进什么台词,好让言说不停歇地继续。

解读《在车上》的剧情和细节,体会导演想表达的主题

然而自从家福目睹妻子的外遇,开始感到凡尼亚对虚度人生的感叹与他不谋而合;当文本和他的心思重合,演出台词仿佛揭露了他个人内心,家福便没办法再以演员身份诠释角色了。尽管,直到音逝世两年后,他还开着同一辆红色绅宝,听着同一卷录音带,以平板的音调反复念诵,想要自我麻痹与之抗衡,或就这样把自己深深活成名符其实的凡尼亚──但也可能因此才遇见了他人生中的索尼亚,在广岛戏剧节负责替他开车的美沙纪。

解读《在车上》的剧情和细节,体会导演想表达的主题

《凡尼亚舅舅》原作讲述凡尼亚二十多年来崇拜景仰亡姊的教授丈夫,为他辛勤工作,照顾他女儿(亦是凡尼亚的侄女)索尼亚。如今,人生过了大半,凡尼亚忽然看透教授的虚有其名,他变得绝望而愤世嫉俗,尖锐嘲讽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无意义。教授的第二任妻子叶莲娜也令凡尼亚动心,但叶莲娜和索尼亚都爱上了医生;而教授最后毫无感激和同情地想卖掉大家共同生活的庄园,让凡尼亚忍无可忍朝他开枪,只有向来一起勤奋工作、同时也跟他一样失恋的索尼亚,能安抚凡尼亚舅舅。

十九世纪末的俄国剧作家契诃夫,以小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让人们嘲笑并反思「活着也如死去」的庸俗生命型态。到了《在车上》,文本被拆解、碎片化、重组来对应电影中的人物心情,并以日式疗愈重新诠释结局,这对我而言五味杂陈。

解读《在车上》的剧情和细节,体会导演想表达的主题

一方面,旧文本以新时代的角度切入、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意涵,本就是经典不断流传再生的方式。后现代哲学家德里达,也强调文本背后并未有单一所指的真实意义,即使是作者的意图和其所身处的语境,也无法垄断其内涵。一旦言说和文字落成,它便能指向无穷衍生的意义,延伸在各种语境中成立。

但另一方面,当《凡尼亚舅舅》末尾只能抱持微弱渺茫的希望、无可奈何勉力活下去,转化为电影最后轻盈抚慰的鼓舞──尽管我也因那仿佛超越言语的手语表达而感动──可是,一旦失去深沉的冲击力度,便难以唤醒观者「不得不」直视自己的内在与身处的现实,而那本是契诃夫原作的精髓所在。

解读《在车上》的剧情和细节,体会导演想表达的主题

毕竟,直视太艰难,如果可以继续逃避和自欺欺人,多数人不会主动迎向。亦如同村上的〈木野〉中,木野虽在撞见妻子外遇后立刻辞职、搬家,沉浸于新的工作和生活,却要等到他在妻子面前轻言带过伤痛,屋外的蛇莫名涌现,逼得他不得不踏上东躲西藏的旅程,才终于能承认:

「我在该受伤的时候没有充分受伤。应该感觉到真正的痛的时候,我把最重要的感觉压制抹杀了。因为不想接受深切的东西,回避正面面对真实,结果变成这样一个没有内容继续抱着空虚的心的人。」

解读《在车上》的剧情和细节,体会导演想表达的主题

不过,滨口竜介的《在车上》毕竟是自成一格的文本,只是借用、而非为了演绎《凡尼亚舅舅》而存在。电影里,家福的心境也确实有类似的转折点,那是当高槻在车上诚挚地即席演出,显示了「高槻才是真正能共鸣进入音的语言世界里的人」这个事实;音在事后说的故事、她死前遗言般的后续竟然寄托在高槻而非自己身上,这为家福带来难以承受的打击与内心混乱,迫使他正面凝视这段伤痛,不得不转向诚实探问自我,才可能解脱。

有趣的是,高槻在现实中的行动,与他述说的音的故事──那一次次对侵犯者的出手伤害,那直面摄像头呼喊「是我杀的」以撼动冷漠的世界的企图──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一致性。究竟是音的故事已经嵌入高槻的身体与心理,推动触发了他的过失杀人?或者他对家福说的故事,其实是刚伤人致死的他假借音之名义编造而成?谎言与真心、虚构与自白在这里模糊了边界,能确定的,唯有这场「言说作为行动」真切地改变了许多事态。

解读《在车上》的剧情和细节,体会导演想表达的主题

我们终究必须透过语言的滤镜来认知世界和他者,而滨口竜介导演在这样的前提下,仍然捕捉到了某些超越言语的,看似最魔幻、但其实也最符合原始本能的真诚瞬间,这是他电影独特的魅力。电影散场后,我想着村上的短片里,雪哈拉莎德其实觉得当八目鳗是非常美好的时光:在水底摇摇摆摆,想着八目鳗式的主题、以八目鳗式的文脉,晴朗的日子里,还能看着笔直的光线穿透水面、像被三棱镜分割般闪闪发光。

解读《在车上》的剧情和细节,体会导演想表达的主题

总之,所谓「八目鳗」这名称指涉的,那种嘴像圆形吸盘的古老鱼类,它究竟是什么?即使再怎么努力描述,也只能稍微有个概念;更重要的是音或雪哈拉莎德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和声调、如何叙说活在水底的感受。语言、和超越言语的那些,大概是这么一回事吧。如果听见的你也在那瞬间沉进了深深的水底,我们或许就能逃离前世的命运──与爱未必相关,那不过是心意连通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