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燕子符电影剧情「简介」

2022-03-14 20:17 作者:齐鲁壹点 围观:
青未了|吕永清专栏:龙抬头 剃龙头

文|吕永清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句民谚说了多少年了?谁也不知道。

龙抬头这天,人们要把疯长了一个正月的头发剃掉,民间叫“剃龙头”。这习俗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又会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谚语流传后世呢?估计很少有人能说清。

在我小时候,人们在正月里是不会剃头的。听大人们说,年前要剃头,一是要从头开始,轻松过年,二是整个正月里不能剃头,因为剃头会死舅。所以,到了二月二那天,大人们带着我们去剃头,哪怕再不愿意剃,也会被劝着、逼着去剃头,甚至还会被拧着耳朵去,根本不管你情不情愿哭不哭。记得当时,有个小伙伴听到大人说的理由,张口就问了句为什么?结果就是被他爹尅了一顿,从此再也不敢问了。

不问了,不代表我们的小脑袋瓜不想。那时候,几个人就会嘀嘀咕咕的,就想看看正月里有没有剃头匠开张,有没有人去剃头。在那个年代,理发的还都叫剃头的、剃头匠,理发店都还叫剃头摊,甚至还有挑着挑子走村串户剃头的剃头匠,经常都能见到,特别是到大集上,剃头摊更是到处都是。说实话,我们当时还是很自信的,都认为一定能找到剃头的。

说来也奇怪,跑遍整个正月,哪怕是正月十五那么热闹的集市,也没见到一个剃头摊,更没见一个剃头的,于是,我们就泄气了,也就乖乖地相信了大人的话,乖乖地在二月二那天主动去剃头。为什么会主动呢?因为大人们也会去剃头。非但去剃,还给我们留下一句话,大意是孩子在二月二剃头,剃的是“喜头”,剃的是吉祥,剃的是如意和平安。

这些话,着实灌输到了我们的心中。什么是口口相传?大人们用言传身教这四个字丰富了民俗的魅力,促进了民谚的流传,也让这民间谚语有了越来越强盛的生命力,根扎在人们的心底。

随着我们的长大以及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我对“二月二、龙抬头”以及“二月二、剃龙头”越来越关注,越来越想理清这里面蕴含的民俗之理。通过翻看各种资料,我才明白,二月二是传统的“春龙节”,再加上它在雨水前后,大气回暖,大地复苏,春意拂面,迎春花含苞待放,在渊的潜龙也即将腾空,好日子马上来临,所以,人们将“见龙在田”的二月二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寓意一种美好,盼望着告别冬日,在“九九加一九”的节气中拥抱春天。

悟透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民俗,“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也能解释的通了。既然二月二是“春龙节”,既然这一天的龙也要抬头,那人们也就自然而然地要讨个“彩头”了。你想啊,龙都抬头了,人不需要抬头吗?人不需要将积蓄了一个正月多的头发剃掉吗?要知道,民间一直都是有“理发去旧”之风俗的。而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剃头,同样会给人带来好运的,因为我们这一天剃的是“龙头”。当然了,人们选择这一天剃头,一是二月二是过年的最后一个节日,过了二月二,年就过完了,农活也就出来了,闲了两三个月的“冬闲时节”即将结束,春播春种马上开始,到了那时,人人忙得脚不沾地,谁还有空剃头啊?再说了,从腊月剃头到正月,头发也太长了,不剃不行了,聪明的先辈们也就借二月二这个吉庆的日子,给自己冠上了“剃龙头”的雅称。以至于到了二月二,尽管剃头摊到处都是,前来剃头的人依旧是人满为患。这一天的剃头匠,都成了人们眼中的香饽饽,真的是福气临门,财气暴涨。

我对二月二剃头也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父亲姊妹们多,再加上我们兄妹四个,家里一直很穷。别看剃头钱不多,剃的人多了,钱就是钱了。为了节省,父亲就买了一个推子,自己动手为家人“推头”(即剃头,民间的另一种口头语),他自己则是让母亲或者叔叔给他推。记得推子用多了,就开始夹头发了。有一次,等到给我推头时,推子夹头发夹得厉害,疼得我呲牙咧嘴、鬼哭狼嚎的。纵是父亲停下来,清理了下推子,还加了点油润滑,依然是夹头发。但推头推了一半了,总不能不推,留个阴阳头吧?于是,只好硬着头皮推下去。等头发剃光了,我也哭成了泪人。从那以后,我看见旧推子就害怕,为了省个把剃头钱,几乎都留下心理阴影了……

再后来,我翻阅到一种资料,说是二月二剃头是从清朝开始的。为什么呢?因为汉人十八岁以下可以剃头,特别是小孩子,大多剃光头,但从十八岁弱冠那天开始就可以戴帽子了,头发就也不能再剃了,一直到死蓄长发,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蓄发盘发是一种自发的感恩,是一种由衷的孝顺,是一种长长久久的美德传承。

想到此,我想到了三国时的曹操。在一次率军过麦田时,曹操发布命令,大小将校过麦田,凡有践踏者,尽皆斩首。此令一出,士卒们全部下马,扶麦而过,无一践踏者。而曹操的战马呢?却因为意外受惊践踏了麦田。于是,曹操要对自己行刑。将领和谋士们纷纷相劝,就连执行官也搬出了《春秋》,认为不能处罚他这样的高贵之人,何况还在征伐之中,三军不可一日无帅。对此,曹操认为:自己制定了法令,却带头违反,若不惩治,怎么取信于人?怎么号令三军?哪怕自己是丞相,是制定法令之人,也应该受到惩罚。可不斩首示众,又怎能做到令出于行、带头遵令呢?于是乎,曹孟德灵机一动,遂拔出佩剑,割掉发须,并传令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但征伐事重,今割发以代。丞相都割发代首了,将士们闻知此讯,士气便更加高涨了,军纪也更加严明了。

古时候的人都知道,“人之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弃。一句话,头发与头颅是同等重要的,守发如命。从曹操当时的“割发代首”,就能明白清朝以前,人们对头发的格外珍视,究竟到了何种程度。也可能是明白汉人的守发情结吧,到了清朝统治中国后,清廷就强迫汉人全部剃头,不剃者死,甚至会灭门。面对生死威吓,人们不得不屈从,不得不剃头。但在剃头的同时,他们也有了这样的一个约定,不能在正月里剃头,就想以此来思旧,怀念过去的蓄发之情。但时间长了,再加上谐音的问题,人们在传来传去间,就把“思旧”传成了“死舅”,并一代代传承下来,恰如“无度不丈夫”被谣传成“无毒不丈夫”一样,成为了妇孺皆知的民谚,并以此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家里有舅的人,更不敢僭越半分。

品味着这样的民谚,时光已流转至二十一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知是谁带头试吃了螃蟹,竟然摒弃了正月里不剃头的陈规。有带头的,就有随从的,一时间,改革了,开放了,春风普度了,正月里不剃头的规矩被打破了,赶潮流的人们也把剃头的、剃头匠的称呼扔进了爪哇国,尊称他们为理发师。新桃换旧符了,民间的剃头摊也基本上绝迹了,被遍布大街小巷的各种理发店、美发店所替代,它们不但在正月初六就开始营业,而且一开门,竟然还是顾客盈门,买卖兴隆。而更让人惊奇的是,女理发师独树一帜,站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女性护发后来居上,秀发秀出了时尚,彩发美丽了世界,真的是跌落了老辈人的眼珠子。

现如今,人们对正月里剃头早已习以为常了,也没有人再拿“正月里不剃头”说事了,但很多人还是记住了二月二、剃龙头的习俗,专门选择在二月二理发。不为别的,只为传承那一份美好的寓意,在鸿运当头、福星高照的畅想中,让自己在新的一年一顺百顺万事顺,迎来一个好兆头。能用这么一个好兆头,换来一份好心情,何乐而不为呢?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今天,又是二月二了,你剃你的“龙头”了吗?

2022年3月4日零时12分匆就

青未了|吕永清专栏:龙抬头 剃龙头青未了|吕永清专栏:龙抬头 剃龙头

作者:吕永清,词作家、诗人、散文作家、编剧、文化活动策划、撰稿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郓城作协、音协副主席、郓城志愿者协会名誉主席,现工作于郓城县文化馆。先后在百余家国家、省市级报刊、电台、电视台、舞台上发表作品两千余首(篇),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政府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奖金奖、铜奖、中国曲艺“牡丹奖”“奋发文明进步奖激励奖”等二百余项奖励。

壹点号心梦文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