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好看吗

2022-03-10 18:35 作者:邑人电影院 围观:

本文作者:树上的女爵

伊朗佳作《一次离别》,胜过《寄生虫》更胜《万箭穿心》

在老家时,重温了伊朗影片《一次别离》,时隔几年,还是很喜欢。

神秘宗教色彩下的异域,原来上演着跟我们差不多的生活,也有中年困顿、分居风暴,也面临出国的抉择,也会在雇女佣时产生纠纷,也有各种生活的闷痛。

故事是好看的,剧本完整,剪辑凌厉,格局很大。矛盾重重,可以叠加延伸的主题,淡淡有痕的时代感,是好看的现实片。跟《万箭穿心》那种类型比,高级不止一个等次。跟《寄生虫》相比,我也觉得更胜一筹。

30万美元的小成本,手持摄影,打造出一部金熊奖影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难能可贵。上亿投资的大制作有大制作的套路,而小成本有小成本的灵活。所以影片的场景比较节省,主要集中在纳德家、西敏家、学校、法庭、马路、瑞茨家这几个地方,空间有限,矛盾冲突更容易发挥。主演之一,纳德和西敏的女儿特梅,还是导演的女儿,连演员费都能省则省。

伊朗佳作《一次离别》,胜过《寄生虫》更胜《万箭穿心》

剧情是这样的:纳德和西敏要离婚,因为他们好不容易办下来去美国的签证,还有40天就过期了,纳德却不走,他无法抛下自己患有痴呆症的老父亲。而西敏觉得女儿的前途大过一切,她不想让女儿在这样的国家生活。

西敏一气之下收拾东西回娘家,11岁的女儿特梅留下来,她的心思,是为了让妈妈有牵绊,还能回来。西敏本也是这么打算的。老人家握着他的手腕不放,喊着她的名字,她答应会回来。纳德被拘留,她把公公接回自己家,一边开车一边默默流泪。她走,纳德一句挽留的话都没说,比如:你别这样,不要走,不要离婚吧……给她的感觉就好像14年的感情什么都不算似的。

这时,下一个矛盾随之在酝酿。熟人给西敏家介绍了一个女钟点工,她每天来做家务、照顾纳德的父亲。当老人家出现小便失禁时,信教的瑞茨犹豫了,不想继续做下去。她跟纳德推荐自己的丈夫可以来,但是丈夫被债主抓起来了,所以还得是她大着肚子每天坐俩小时的公车来……

几天后,纳德与瑞茨产生冲突,纳德把她推搡出门,瑞茨在楼梯上跌倒,流产了。纳德和西敏去医院看望瑞茨。矛盾大爆发,瑞茨的丈夫指责纳德是凶手,西敏暗示丈夫早已知晓女佣怀孕却说谎。瑞茨没有说出真正流产的原因,是追纳德父亲时被车撞了。法官面前,特梅的家庭教师被牵扯进来作证,特梅也被迫在法官面前说了谎……

伊朗佳作《一次离别》,胜过《寄生虫》更胜《万箭穿心》

夫妻之间的矛盾,两个家庭之间的冲突,宗教信仰和道德现实之间的矛盾,真实和谎言的矛盾,两个阶级之间的差异,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

一次别离,别离的不仅是婚姻,还有国家、历史、宗教、童年……别离是关系失衡后的必然结果,而分崩离析的关系最耐咀嚼。

在我们的概念里,中东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政教、文明、国际关系冲突不断。有时会想象,那里的人是如何生活的?在他们的文化里,什么更贫瘠,什么更富有?中东人的黑色眼眸,看一眼总觉得惊艳。

电影中,他们周围有高楼大厦,街道上有车水马龙,有钱的人为女儿请家庭教师,失业的人被债主追得喘不过气来。不同阶层的人之间,也横亘着一条丑陋残酷的鸿沟。

伊朗佳作《一次离别》,胜过《寄生虫》更胜《万箭穿心》

人间的生活其实并无二致,都是情与事,两难全,时间久了,龃龉就多了,谁又甘心一辈子为了一个人千千万万遍?

演员的演技也是真的好。大人的狼狈失守,孩子的可爱无辜,都恰到好处。很多自然的细节,不动声色地在推动情节、勾勒内心、传递婚姻话题之外的更多信息。你一定会捕捉到它们,留意到它们的温情,一如水岸边翻飞的蜻蜓。

再回到婚姻的话题,电影最后,纳德和西敏办理离婚手续。终究还是走到了这一步。办事人员问特梅,父母尊重你的选择,你想跟哪一方?终归是要做出选择的,只是不知不觉间,大人把这个棘手的锤子丢到了孩子手中。电影最终并没有呈现特梅的答案。答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成功地进入又一轮矛盾和选择。

虽然落脚是别离,但影片的基调是温情的,尤其是老一代和小一代,他们越是温情,越能将中年人的处境烘托得艰难。中年人口头上一个为了老父亲,一个为了女儿,其实,他们都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做出选择的有力支撑。

伊朗佳作《一次离别》,胜过《寄生虫》更胜《万箭穿心》

成年人往往都是很固执的。纳德固执地守着父亲,哪怕父亲已不认识自己。他是爱妻子的,但是他固执地没有挽留,也许这是一个中年男人仅有的意气了。西敏固执地想出国,不惜离婚,她都没问一下女儿的意见,就固执地认为对女儿来说这是最好的选择。妈妈们往往把孩子当成婚姻拉锯的筹码,孰不知,是她们自己首先丢失了对感情的信任。婚姻不是战场,一旦相互拉锯,终会两败俱伤。

电影就像是一双上帝的眼睛,注视着生活里每天都在发生的习以为常的一切。这注视本身,就是一种温柔的关怀。

伊朗佳作《一次离别》,胜过《寄生虫》更胜《万箭穿心》

前几天看一篇文章,是界面文化采访戴锦华,让其讲述喜欢电影和编《给孩子的电影》一书的缘起。戴说,电影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这种爱不是今天快餐文化所说的“甜甜的、有奶油花的、洒满了糖霜的爱”,而是情爱、是亲人之间的爱、是对生命和世界的爱,也是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是由自身到达别人、从此处到达彼处的钥匙。

她举了《远山的呼唤》为例,这部片子恰巧是我极爱的一部。我说的在《一次别离》中感受到的温暖大概也是她说的这种:“这种温暖不是可以生产出来的、虚假的温暖,而是带着痛和沉重、带有社会黑暗和个人创伤,最后我们执手相看泪眼,走下去和活下去。”

伊朗佳作《一次离别》,胜过《寄生虫》更胜《万箭穿心》

伊朗佳作《一次离别》,胜过《寄生虫》更胜《万箭穿心》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