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白夜追凶什么意思没看懂,白夜追凶最全解析

2023-12-13 01:10 作者:岑岑 围观:

好莱坞有两大神人,他们的作品都极具个性特色。如果只听名字你肯定会混乱,但提到作品你一定能准确区分。

大卫·林奇——传说中最烧脑的电影《穆赫兰道》就是他的大作。

他的作品总是让人像磕了迷幻药一样着迷,类似的有《双峰》、《蓝丝绒》、《象人》、《祖母》、《我心狂野》等等…

而另一位则是大卫·芬奇,很多作品都排在IMDb前100,豆瓣Top250。

两人名字只差一个字,是不是有点懵逼的。

芬奇的作品不算多,但是风格独数一帜,质量很高,他的电影从来不会让观众在看完后轻松愉快地离开座位,最具代表的有:《七宗罪》、《搏击俱乐部》、《消失的爱人》等等……

喜欢芬奇的影迷都知道距离上一部作品《消失的爱人》,他已经阔别荧幕整整三个年头了......

而这次刚刚重出江湖的他就给我们带来一部重量级的美剧,就是与Netflix合作的——《心灵猎人》。

13号开播以来,这部剧在各大评分网站无一例外获得一致好评。IMDb开局9.0,烂番茄新鲜度96%,豆瓣8.9……

秋季档一众新美剧中,该剧口碑毫无疑问位列第一。

“如果我们不了解疯子是怎么想的,那怎么才能抓住他们?”《心灵猎人》预告片中的这句台词概括了整部剧的情节:探寻犯罪者内心以获取真相。

上世纪 70 年代,FBI 成立了行为科学部门(BSU),一个提供训练和咨询的内部机构,通过从行为学和社会学角度分析案情以辅助犯罪调查。就是在这里,“连环杀手”、“测写”等流传至今的术语被发明。

尽管部门内的很多项目后期都发展成了独立的部门和中心,比如暴力犯罪分析中心、卧底安全部、危机谈判部等,但其中最有话题度的、也是最为影视剧所津津乐道的,还是它对连环杀手、心理变态罪犯的追捕。

大卫·芬奇的《心灵猎人》就聚焦了这个部门处理的诸多案件。如果你曾看过《汉尼拔》、《犯罪心理》等剧,对此应该不会感到陌生。

剧中,霍顿是FBI的人质谈判专家,主要工作是谈判和教学。不过越是深入研究,越是对当今的犯罪模式感到困惑。

比如说,之前可以轻易的判定是情杀还是仇杀,现在却很难判断凶手的动机。

现在的犯罪毫无道理可言,更可怕的是大家连问都不问,犯罪、抓人、定罪···

如果,能看透这些罪犯的模式,是不是就可以提前预防,甚至可以找到凶手呢?抱着这个想法, 霍顿向上级请示,想要深入研究。

得到的答复很肯定,这不是我们FBI该做的事。

随后,霍顿迎来了一个机遇,行为科学部的比尔。比尔现在的任务是全国各地跑,把FBI破案这一套教给地方警局。

两人一拍即合,比尔拉霍顿加入了教学日常,辗转各地。这个过程还算比较享受,仿佛像度假一样。不过,霍顿还是放不下心里想的那一套犯罪模式。

借着各地教学的便利,他开始去监狱拜访那些“久负盛名”的连环杀人案凶手,试图通过与他们对话来找出作案的规律。可是没过多久,上司就发现了霍顿的这些额外工作,认为他这是越权,要处分他。

在比尔的请求下,上司决定给他们一个机会,每周只能拿出一小部分时间来做这个,并且有任何进展都要直接跟他回报。

就这样,随着两人的“地下工作”,故事开始了。

无任何经验,无任何资料,无任何协助,霍顿和比尔开始到处拜访“知名”罪犯,试图深入罪犯心理。

等待他们的是未知。

《心灵猎人》依旧延续了大卫芬奇的风格,从他执导的《纸牌屋》开启的电视剧电影化开始,这部剧应该又是一个新的高峰。

场景的时代感和镜头切换的美感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当年人格分裂不断切换场景、画面毫无违和感的《搏击俱乐部》。

深灰色的马克杯、Groff和女友关于女士连体裤和男士西装的对话,都显示了大卫芬奇对于画面极简、“极美”的追求。

黑白灰的色调,完美切割的镜头安排,简直是“治好强迫症”!

另外,《心灵猎人》还加入了文学性的探讨,使整部剧的逼格突突突的上升: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灵冲突、复调式小说的写作手法,分析罪犯在犯罪情况下的心理。

用弗洛伊德理解“连环杀手”、自己以及任何人,甚至赞成“所有人都有毁灭一切的欲望”这样波德莱尔《恶之花》式的向往恶与丑的象征意识。

《心灵猎人》是谈话为主但凶手找得快的《十二宫》(2007年,芬奇执导的一部没那么出名的悬疑片,围绕 70 年代旧金山臭名昭著的十二宫杀手展开。这部电影尽管有杰克·吉伦哈尔、小罗伯特·唐尼加盟,但因为对话太多、时间太长,被普遍认为沉闷、平淡,而那个模棱两可的结局也让不少观众感到失望)。

大卫·芬奇花了整个职业生涯去剖析变态们的世界,仅此一点就值得给一些认可。善恶之间的灰色区域,缺少的动机与凶手的原生家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这部剧更多是探心而非探案。

如果你曾抱怨《十二宫》节奏太慢,两个半小时找不到一个凶手,那大卫芬奇这部10集的新剧在找凶手的速度上不会再让你失望——有一半的凶手两句话就招了,另一半已经在监狱里了。

《心灵猎人》在结构明显的剧情构造里,单独花了一些篇幅来塑造角色,警匪双方的剧本刻画和演员表演都非常出色。各集导演选的很好,风格上与芬奇保持了一致(芬奇执导最前和最后两集,其余的会由丹麦导演托比亚斯·林道赫姆(代表作《怒海劫运》)、两位英国导演安德鲁·道格拉斯(代表作《你想我杀了他吗?》)以及阿斯弗·卡帕迪尔(代表作《永远的车神》)几人掌镜。),专注于内容核心的镜头语言,连那些简单到只有淡出淡入的蒙太奇都继承了下来。

如果有人不喜欢这剧,可能是因为:

一是对人的性格分析和人格表演,以及一些女权的观点演变的讨论,有的人会觉得冗长无趣;二是对白太多,关键剧情较少。

但是,这毕竟是发生在70年代的故事,那时各种理论的形成和演变还非常重要,这也是该剧讨论什么是变态这个核心不可缺少的一些组成部分。

另外,虽然大卫·芬奇从《十二宫》里学习到了:你可以要求观众很多事,但是不包括一部没有结局的 2 小时 45 分钟电影……这可能太多了。

但是他仍然相信对白的特殊力量。“即便是在人们重新安排日程表、试着理解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动作,这些东西可以和秀着警徽狂奔几条街一样有趣。”

55岁,一面学会向市场妥协,服务观众;一面依然坚持自我的创作理念的大卫·芬奇,期待他能再造一部犯罪“神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