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膝击教学,格斗膝击的动作

2023-12-09 00:06 作者:岑岑 围观:

用膝盖顶人是非常残暴的事情,它可以顶折对手的肋骨、重击他的胃和肝脏,或者撞断鼻子和门齿,顺便再奉送对手一个美妙的脑震荡。

当然,做到这些的前提,是你要掌握正确的动作。

膝击从打击距离上划分,共三类:

1 Flying Knee(飞膝)

2 Half - Control(半控制)

3 Whole - Control(全控制)

先讲第一个,

飞 膝

在腾空类动作中,飞膝是目前唯一被认可的技术。像飞腿啥的,只能卖帅骗人,实战价值微乎其微。(详见:当我腾空的时候,就是你的死期!)

飞膝,很好理解,跳起来用膝盖顶!遗憾的是不能重复使用,一次力求成功。

通常来说,你的对手不可能站在原地,让你用这种夸张的动作去终结他,所以我们在使用飞膝之前,要为其打造一个通道。

比如在某一次对攻中,你的有效打击数多于对手,那么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对手吃到重击后,速度会变慢,之后会采用相对消极的方式迎接新一轮的对攻。此时,可以突然改用飞膝,打他个出其不意。

换句话讲,飞膝只能打击静态目标,对手要处于静止、或慢速移动的状态。如果你之前的表现成功压制住了对手,那么就会出现大把的飞膝机会。

飞膝的位移距离较长,最终的落点是覆盖半径的外延,如果目标正处于这个位置就会比较危险。此时只有快速移动可以规避打击,上身做任何动作基本都是无效的,因为人的肘关节和小臂,吃不住挂着体重的膝盖,翻译成人话:飞膝可以破防。

当然,把飞膝用作终极一击去解决虚弱的敌人,是明显的顺风思路。更多的时候,飞膝是作为一种战术博弈的方式出现在实战中的。

比如在开放规则下,飞膝技术会给缠斗型对手造成压力。

有些实战经验的朋友都很清楚,如果你试图打击一个摔跤手或巴柔者,他会在你逼近的同时下潜擒抱你的双腿或单腿,介时你的拳脚不但会落空,还会被他按在地上蹂躏。

这很正常,因为擅长缠斗的人会通过经验对逼近的敌人进行判断,评估他的打击方式和拳脚到达的时间,当然这些工作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如果对手采用非常规的攻击手段,那么评估就会出现偏差,等发现问题再作调整已然不及。

有些票友认为,那些被飞膝KO的,一定都是很垃圾的货色。

其实不然,格斗是复杂的双向行为,就算你是顶尖的高手也很难保证每次都猜中对手的动作,况且你在猜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猜你,实力较弱的未必输,但猜错的一方绝对仆街。

飞膝也可以用作迎击,你不需要飞的老远去撞别人,只要做一个短程的纵跳,对手便会主动冲上来亲吻你的膝盖。

对于摔跤而言,擒抱的启动距离有远有近,离的太远,扑击时头盖骨会被飞膝命中,离的太近,脸会直接撞到人家膝盖上。当然,前提是对手已经猜到了你的意图。

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可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即使通过后天训练累积了一些经验,临敌时的状态和对手当日的表现也都存在着较大变数。

所以实际上,飞膝的KO率远没有视频集锦里那么高。那种信手拈来的飞膝爆头十分难得,每出现一次都会被奉为经典。

入手飞膝并不复杂,常规的阻力训练收效就很好,力量、平衡、联动同步提高。

因为最终总要回归实战,所以后期还需要大量的空击训练来建筑肌肉记忆,其中垫腿飞膝的动作最为常见。(重复50次,看看是个什么感觉 ~ )

确切地讲,把飞膝运用到实战中多少要有点天赋,我们练习基本功的时间大约要占到99%,而精准的判断、时机的把控却是那决胜的1%。

半 控 制

通过控制对手的某一处器官,为后续的打击创造机会。所谓半控制,意思就是控制力度较轻、维持时间较短,无论成功与否,控制都会在一击之后解除。

就拿前文讲的飞膝来说,动作固然潇洒飘逸,伤害也很可观,但是实战起点太高,稳定性也不怎么敢恭维。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妨试试半控制膝击,毕竟脚踏实地的解决对手会靠谱很多。

首先,我们要规范膝击的动作。

虽然实战时膝击的落点存在变化,但是训练时,起膝的高度不要低于肚脐。

起膝的同侧手向下后方摆荡,以保持平衡。

膝击和肘击有相似之处,都没有佯攻一说,出手就是杀招。肘击凶狠凌厉、角度多变,膝击沉稳浑厚、一法破万法。如果说肘击是刀、是斧、是铁棒,那膝击又是什么呢?嗯......大概就是下面这个玩意儿 ~

破门锤。永远一个动作,永远一种结果。

膝击时尽量送胯,并踮起支撑脚,可以把你的破门锤推送的更远,同时增加动能。

可以通过定格时的画面了解膝击的工作原理,命中目标时,会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支撑性状。

虽然实战中膝击的轨迹不止一种,但是互相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而且所有的变化也都是由这个最简单的动作衍生出来。

无论泰拳还是踢拳,大家遵从的都是同一种技法,这也是目前已知的、可以最快达到目的的膝击动作。

接下来我们探讨关于控制的问题。

当掌握了要领之后,仅仅依靠击打沙袋是不足以继续提高的。

因为膝击的打击距离有限,实战时,对手根本不可能给你合适的距离,走近起膝想都不要想。

(这还仅仅是推开,如果换成一个直拳,天早就黑了 ~ )

所以我们要想个办法,让对手老实一点。

最常用的,就是探手膝击。动作很简单,我上步的同时,伸出同侧手臂或双臂,随后再起膝。说白了,就是先用上身动作误导对手,骗出对手的迎击拳,故意慢半拍起膝。

人只有在打出重击的时候,才会丧失移动,制造一个我们要“对攻拼拳”的假象吸引住对手,就是最好的控制。

具体的方法有很多,你也可以用异侧手臂按压对手的头,在意图暴露之前,这个动作伪装的就像一个摆拳。

这里需要注意,因为迎击拳非常危险,所以我们的关注点要集中在对手的上身。起膝前的0.5秒,可以通过踮脚、送跨、转跨、后仰等动作,改变我们头部的原始位置,躲过重击。

手靶训练可以模拟这种对抗,任何人都对会对逼近的敌人做出反应,除非他保持移动。

不用太考虑膝盖的落点位置,被破门锤击中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只要在出击前大概设定一个范围即可。别搞错了,专心处理对手的攻击才是大事。

如果对手主动逼近,我们也可以尝试用探手膝击的方法制裁他。不过时间仓促,此时的后腿未必能够得到合适的角度和距离,那么可能就需要变腿完成膝击。

简单地讲,就是双脚快速交换一下位置,随后起膝。

理论上,膝击时位移的轨迹越长,威力就越大,所以后腿膝击才是主要杀器,变腿膝击也是由此而来。

探手膝击是较高水平的竞技产物,生活中的打斗可没有这么复杂,尤其当对手身高明显矮于我们的时候,可能都不用考虑什么迎击拳,直接探双手膝击,成功率就很高。

无论是诱骗、干扰、还是防守反击,目的都是为了让对手在这1秒钟的时间里保持静止,吃下我们的膝击。当然,如果对手被我们严重压制,那么以上的内容都可以省掉,你随时可以打出重击。

膝击的动作幅度较大,从启动到命中目标,耗时远远超过拳击。通常处于下风的一方,会遵照速度最快的、直拳的落点时间部署防守,这就很容易出现偏差,高举双臂什么也没有等来,刚放下,膝盖怼脸。

半控制并不是指某一个孤立的技术,确切地讲,它只是一种战术概念。因为谁也不可能像沙包一样让我们用膝盖随便顶,所以只要能让敌人能老实1秒钟,任何方法都是可行的。

最后再强调一下,基本功和对练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在速度、力道和精准的保证下,才有资格去探讨如何捕捉时机的问题。

全 控 制

通过长时间控制对手的肩膀或头部,实现单次、或多次的膝击打击。

把对手牢牢掌控在攻击范围下,狂轰滥炸直至毁灭,只是想想就很开心 ~ 这也是本文到目前为止,最为稳妥、最接地气的膝击方案。

先普及一个基本动作:固颈。

收肘,双掌盖住对手后脖颈/后脑,注意双手手指不要交叉,双掌叠在一起即可。随后,收紧双肘,做下压。

起膝时双臂外推,留出打击空间,一击之后,迅速复位。

这套动作称为:固颈膝击,属于泰式膝击的一种。完成固颈后,可以在多个打击位置之间做出选择,如果是街头防卫的话还可以加上裆部。(这个我后面会讲 ~ )

头部一旦被控制,躯干受到的阻力就会增加,被控一方难以做出高质量的还击。

固颈膝击,是全控制类膝击技术中的基础。对于大多数普通人和票友,实战中抢到后颈把位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你比对手高大的时候),但是在专业竞技领域,完美的固颈膝击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可以施展。

1. 打击压制

2. 体力流失

抢到双手把位的膝击力道非常迅猛,第一时间必须采取沉肘防御的方式针对,不要刚一被控制就想着取巧化解。

在立技比赛中,大盎司拳击手套限制了选手们的控制能力,双方缠抱在一起时,中路的起膝空间就会非常有限,如果凭感觉硬来的话很可能击中裆部被判负,所以这样就导致了很多拳手们去选择弧线膝击的方法,去重击对手的胃和肝脏。

弧线膝击,是全控制类膝击中最隐蔽的一种。将一条腿平移至对手中线,随后使用让出的外侧腿膝击对手的侧腰。

比赛时,这个动作的实战价值很高。可以想象一下,两个拥抱在一起的人是无暇顾及到自己的腰部的,就算你发觉了对手正在部署膝击,也只能凭经验去防守。弧线膝击的速度不快,但是轨迹十分刁钻,可以通过分解动作观察其特点。

贴脸距离下,双方只能得到对手上半身的视野,不让顶裆,那就撞你的两腰,防不胜防。

当然,如果能够得到完整的距离,那全控制膝击的好处就会全面展示出来,你可以从容地选择每次打击的位置,直至终结。

全控制类膝击中,除了固颈控制,还有肩部控制。

肩部控制,一只手控制住对手一侧的肩膀或大臂,另一手臂推其脖颈,完成膝击。

在一招制敌视频泛滥的今天,你一定看到过下面的镜头:

是的,这就是典型的肩部控制膝击。唯一不同的是,很多爱好者照猫画虎的习练,最后却发现实战中一点都不好用,因为敌人根本不像视频里那么好控制。

原因归结于一个微小动作的变化,视频里展示的是“向下压”对手的脖颈,其实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往外推”。

这么讲可能不好懂,那我们不妨换个思路理解:比如你想膝击对手,太远了够不着,就得拉近距离。太近了,没有起膝空间,就得释放一部分距离。肩部控制膝击,就属于后者。

实战中,被对手紧贴着,我们的膝盖是很难派上用场的,用小臂挤开对手可以得到空间,同时另一只手保持控制,避免对手脱缰。

擅长摔跤和缠斗的大有人在,TDD(防摔)成功后,至少会出现一次反击机会,适时送上一个膝击说不定就可以结束战斗。

从这一点上看,肩部控制膝击其实更适合防守反击。因为总会有敌人试图把体重加到我们身上,消耗我们的体力,封锁我们的打击空间,我们当然不能让他得逞。(详见:公交、地铁打架单挑,用这招包你赢!)

即使占到上风,也不要忘了保持距离,推什么部位并不重要,目的是给膝击留出路径。

我们再说回视频里的动作,“单手压头”本身就是一个明显的费力杠杆,可以做个实验,你用伸长的一只手臂去压你朋友的头,假如他不配合的话,你会感受到巨大的阻力,什么计划也实现不了。

而且在实战中,如果对手感觉到你给他的压力很小,他就会像疯狗一样扑过来,到时候你还是要将他推挤开,否则就会被扑压在地。

拍视频的人实战经验往往有限,他自会把最理想的东西呈现出来,这可以理解。但是任何技术都要结合实战才有探讨的价值,所以奉劝自学党们,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要冷静地看待。

接下来,我们讲解一下关于“膝击裆部”的问题。

全控制膝击,是所有男性的噩梦。因为在静止状态下,原地起膝就可以爆掉对手的卵蛋,几乎都不需要瞄准。

膝击裆部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内容,但是在体型和力量方面,却隐藏着我们注意不到的玄机。

全世界的“女子防身术”中,都有教你膝击男人的裆部的技术。(详见:【精华】“女子防身术”到底是个什么鬼?(不看后悔哦))

但是这些镜头在现实生活中的出现率并不是很高,因为膝击裆部有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攻击方的身体重心不能向后偏移。

打个比方:近距离下,两个人同时向前推挤对方,输的人重心会后移,他就无法膝击对手的裆部,而且,他还可能是被爆的一方。

尤其是背部出现阻隔物的时候,弱势的一方上身会被迫后仰,胯骨就会前移,十分危险。

可以设想一下,在面对强壮的男性时,他向前扑压,即使我们在这一刻抢到了合适的把位,也只能后退,做不出任何动作。(像那种把男人推挤在墙边,一击爆蛋的悍妇,只有在视频里出现的最多。)

所以,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你的体格远远小于对手,那么像膝击裆部这种杀招,你最好用作偷袭/突袭。如果想用在正面交战上,你还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首先,要规范动作。动作越标准,启动速度就越快,对控制的要求就会降低。

其次,适当加强上身力量,让更多的肌群参与工作,我们不可能长时间控制大块头,只要够打出一次膝击的时间就ok。

只要适合自己,我们可以采用任何控制方式。训练时频率不用很快,只追求单次动作的标准性,大量重复,你会越来越有威胁。

最后就是全接触训练,你可以出全力攻击你的对手。他向前挤压的时候,你要将他推开,他试图逃离的时候,你要将他拉近,他会不断地制造麻烦,而你要不停地打出重击。

膝击裆部看上去没什么技术含量,感觉就是闭眼一抬腿,对手就玩完了。其实我告诉你,对手也是这么想的,脑子里有一千种杀死对手的方法,等真干起来,还是一番菜鸡互啄。

就像某些神奇流派中的科目,笔直的胳膊搂着脖子,原地高抬腿的活塞运动,与实战永远无法接轨。

全控制膝击除了上述内容外,还有一个地面膝击,一般是全面碾压对手之后才会出现的终极杀伤技术,毁伤力巨大,在现代MMA体系中已经被禁止。

总的来说,全控制膝击是非常实用的膝击方案。不过需要注意,它的核心,是通过控制提高打击效率,而不是打击次数。

此外,通过控制不断改变打击位置,可以让对手首尾难顾。

总之,全控制膝击的好处可以讲出很多。最后,我们还要解决一下关于膝击的防守问题。

膝击的防守不难,沉肘格挡是最常见的,如果你很忌惮膝击,不妨从这个动作入手练上一练。

就像前文讲到的,如果对手抢到了完整把位,那么就等于抢到了发球权,我们必须沉肘格挡去接他的球,也就是说,你至少要先化解他的首次攻击。

之后,我们再尝试解控,努力拉开距离。

当然,实战中是要靠反应的,想接人家的球反应就得跟上,你回球的时候也会考验对方的反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