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徐志胜cp,徐志胜是新人吗

2023-12-08 16:40 作者:岑岑 围观:

文 | 伊姐(周桂伊) 叶子姚

《脱口秀大赛》第5季已经开始了,这一季的阵容明显更加华丽,领笑员变成了周迅和那英这样的咖,而且,为了博取流量,李诞暗戳戳在节目上,直接公布了周迅的恋情。

我还停留在《怎么办!脱口秀专场》的状态,因为有一个影视行业专场,很打动我。

《怎么办!脱口秀专场》是一个偏行业的脱口秀专场,会邀请行业内的人来参与,把行业问题或者现象融合在脱口秀里,比如,警察那一场邀请了成龙,也邀请了上海分局的警察,分享了现在新型的诈骗方式,和民生结合挺紧的。

影视行业专场,出于行业寒冬,而诞生。

整个笑果文化的脱口秀演员,0经验的,从编剧到表演到首映礼,还原一部电影的拍摄过程。

(多没经验呢,这么重要的摄像都是现学现上岗)

要开拍了,还不确定是不是要开始收音。行业经验确实为零。

但在这样的生涩里,却诞生了两个我觉得挺棒的处女作,我今天主要来推荐这两部非常短的作品。

杨蒙恩编导的片子《5分钟看完5分钟的电影》,用第三人称解说形式,也就是短视频最喜欢用的方式,用5分钟讲完一个青年的“逆袭”。

名叫大壮的男主角(豆豆 饰),原本是一个“一事无成”但风趣幽默乐观搞笑的年轻人,生活的艰难从没磨灭他内心的阳光。

连被公司辞退都会和HR打趣:“那我是不是就可以开始追你了?”

他又穷又开心,在女朋友生日当天想要给对方一个惊喜,可得知他又被辞退的女友(杨笠 饰),在简陋的出租房里,根本无心快乐,只有失望至极。

大壮失去了事业也丢失了爱情,开始反思自己失败的人生。

一位“天神”降临,告诉他这世上所有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只要拿出自己身上某种品质作为交换,就可以拥有成功之路。

有人置换出善良,有人置换了忠诚,大壮则置换了自己的幽默感。

奇遇之后,他茫然地走在人群中,去看了一个脱口秀,是全场唯一笑不出来的观众,但因此,被李诞(李诞本色出演)注意到。

李诞邀请他来做评测员,因为可以把大壮逗笑,就没有逗不笑的人,再后来,李诞发现大壮很有商业天赋,两个人合办了“乐果文化”。

“乐果文化”推出很多喜剧,炮制诸多笑果,创造喜剧帝国,大壮赚了很多钱,成为从此体会不到快乐的“人生赢家”。

他愤怒地质问“天神”玩弄了自己的人生,却被反问:“那你后悔了吗?”

大壮沉默了。

良久,他开口:“我不后悔。”

电影完。

另一部短片,来自王建国自编自导的《小程故事》,是一个集合了惊悚枪战元素的悬疑喜剧。

一开场,一位红衣女子在象征第五维度的空间,诡异审视观众,揪住人心,站稳悬疑调性。

下一个镜头,程璐绑架了徐志胜,拿枪指着他问昨天干嘛了,前天干嘛了。为什么要在25岁的大好年华,每天躺平而不去努力?!

被“绑匪”逼迫要努力奋斗的青年,怀疑绑匪是自己父母花钱雇来的,因为他突然想起在自己5岁和15岁的时候,也有大概这样一个人,操着一样的口音,逼自己奋发图强,不要蹉跎时光。

绑匪急得不得了,直接给自己来了一枪,证明与徐志胜父母无关。

徐志胜大喊,这去哪雇的演员,那么敬业,我家也没多少钱啊!

下一个镜头,绑匪站在写着35的门口,遇到红衣女子,摘下面具,原来他竟是老年的徐志胜自己。

他一直深陷,后悔过去的自己不努力的懊恼,于是一次次重启穿越时光之门,去劝5岁、15岁、25岁、35岁的自己换一个活法。

红衣女子说,人对自己失望透了,就想“杀”掉过去的自己。

50岁的徐志胜笑了,那你想多了,我不会杀掉自己。

红衣少女说:“不是对你说的。”

下一秒,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一枪毙了50岁的徐志胜,那是65岁的徐志胜。

两部片子时间不长,制作也真的很粗糙,但后劲挺大的。

《5分钟看完5分钟的电影》,整个形式就指向短视频盛行的当下,“解说电影”让人几分钟就能了解一部电影,甚至9分钟就能看完教父123,但大家多久没静下心来看完一部完整的电影了?

从剧本筹备到呈现,真实影射一些行业现象。

一边骂“投资人”把行业搞得乌烟瘴气,创作者还要自嘲“真当自己是搞艺术的了,资本面前艺术是什么!”

同期节目里,还穿插着李诞的戏谑:“文艺到最后呢,就是综艺。”

《5分钟看完5分钟的电影》,现场上演什么叫念数字表演。

俩人面对面,李诞和豆豆在镜头前脸不红心不跳地“JQKA”,“三个红桃尖等于两个二”地瞎侃,反正后期配音就好。

《5分钟看完5分钟的电影》拍摄过程和成片一样充满了黑色幽默。但最幽默的,其实是剧本的由来。

剧本本来叫《青年老叶》,赤裸裸折射这就是笑果文化创始人叶烽。

导演杨蒙恩后来想了想,要改名,说别太出脸了(没事我们都懂,很出脸了)。

这就是脱口秀演员对自己老板的理解,或者说,真正一线文化工作者,对代表资本的人生的理解,那句“我不后悔”,发人深思。

所有成功皆有代价,但付出万般代价,也要成功,这是整个时代的命和病,5分钟的电影,印证了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小程故事》让大家看到王建国的创作功底。

全程方言,黑白滤镜,加上环中环的反转,充满荒诞现实主义。

它像极了我们熟悉的人生,一个人对自己不满意,心怀懊悔,想改变过去,却从不能过好现在。

片子里,人在绑架过去的自己;现实是,多少人的生活是在被过去绑架?

那些口号、鸡血、朋友圈转发的认知文章,都不能拯救我们,因为付出实际努力、一点一点忍耐,从小事去做起,才是真章。

“你为什么从来不肯真的努力?”

“这事最不好办。”

这可能是对于躺平时代最好的解释了。

喜欢这两部短片,同时也被这帮脱口秀演员的创作过程打动。

他们都是第一次接触电影,除了每个团队配一位摄影指导,基本上一人分担多个职务。

呼兰负责场记道具,何广智负责拍摄,作为导演的王建国还要做好助理工作,另一边对片场蒙圈的杨蒙恩后期自己配音。

拍电影,他们不专业,甚至很“笨拙”。

连收音这件事,都要么差点忘了;要么怕收不好,直接收了一整个下午。

他们可能不懂电影,但不耽误完成让大家觉得很不错的作品,才华与真诚才是珍贵的,是被每个人看得见的。

这种内容创作的能力,与大众精准的深度的共情,很大程度来自脱口秀演员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创作的“即兴”来自积累。

大家觉得王建国能短时间内完成自编自导《小程故事》很牛,他3年前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就说自己光段子就写了二十多万字。

这次短片的主线,和他2020年发过的一条视频“和十年前的自己对话”如出一辙。

他对着十年前的自己指着鼻子骂:“我现在混成这样,你得负绝大部分责任。你不能天天老想着玩啊,你得社交应酬啊,你得跟大老板套套近乎,你宅有什么用?”

这些年脱口秀很火,但想想那些打动过我们的脱口秀,其实也都来自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呼兰讲“内卷”,家楼下俩阿姨遛狗,一个喊“坐”,一个喊“sit ”。大家都是狗,这是干啥呢?

聊如何做“生活的甲方”,观察地铁早晚高峰人的不同状态。早上雄心壮志,我要去干翻这个世界;晚上往那一靠,被这世界干得服服帖帖。

徐志胜也曾说过,自己有段时间坐车不看外边,对外面的东西没有感情,他意识到这样很不好。人一直往前走,会忘记路边的风景。

一句短短的话,都是经历过的煎熬,而煎熬,变成了创作的养分。

这些年影视行业是很艰难,连金字塔顶端演话剧的演员,也要走下来参加综艺赚钱。

但是好的内容,永远永远不会没落。

现在的电影市场对大明星大投资大布景也就那么回事了,呼唤的只有真诚和积累,用一整个人生经历去表达的炙热。

能生产出好内容的人,一定保持着对生活的观察,不断训练自己观察和拆解生活的能力,时刻保持敏锐。

熬着,是创作者的宿命。

与所有电影人共勉吧,熬着的人,熬过冬天的人,会有一个新的春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