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鲁迅死后,二房停了朱安的生活费,朱安守寡半生终于说出心里话

2023-12-01 20:19 作者:岑岑 围观:

1878年,绍兴市一户姓朱的人家添了一个女儿,取名“安”。像许多在旧社会长大的妇女一样,朱安被严格地按照三从四德来教导。她具备了旧社会一个好家庭所需要的一切品质:性情圆滑,会缝纫做饭,识字不多,三寸金莲。

这样的女人就像生活在历史中的千千的成千上万个影子。他们听天由命,不懂得反抗,也不会为自己说话。久而久之,他们也被人们遗忘了。但朱安之所以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都是因为她嫁的那个人,她名义上的丈夫——鲁迅。

这是我妈妈给我的礼物。提起鲁迅,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以笔为刀”、“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以血荐轩辕”。要么,就是他和许广平之间那段被人传颂的爱情,那是《两地一书》里的“说起来容易,但我只想和你在一个慢的世界里说说话”。

可以说,在鲁迅的文章里,细读就能找到他生活的全部痕迹。但只有一件事,还是一个人,他想尽力抹去,那就是他的妻子朱安。

1899年,通过亲戚的“斡旋”,朱安和鲁迅提议结婚。绍兴传统是妻子比丈夫大两三岁为宜,而鲁迅除了家道中落,各方面都是朱安的“良伴”。

而鲁迅本人,一个剪辫子、穿洋装、学外语的“新派”青年,自然是极其反对这种包办婚姻的。

自古有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的观念毕竟植根于这种封建环境,这样的东西很难拒绝。更何况,母亲也是为了他的终身大事,为了他好。

留学日本的鲁迅写信回家,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要求:第一,让朱安上学;第二,放开你的脚。朱安也婉言拒绝了。她家的三寸金莲从小就缠着,缠着缠着就变形了。怎么才能释放出来?至于让一个20岁的女孩去学校和孩子一起学习,性情圆滑的朱安肯定更难接受。此事无果而终。

1906年,鲁迅接到家里的电报,说母亲病危。渴望母亲的鲁迅匆匆赶到绍兴老家,却发现母亲还健在,新房子什么的都准备好了。这只是骗他回来娶朱安的借口。在这一点上,鲁迅不得不接受。

这一年,27岁的胡安和25岁的鲁迅结婚了。从小受到三从四德教育的朱安,知道老公不喜欢她的小脚,特意用棉花把脚垫做大一点,这是她讨好老公的方式。然而,他们的婚姻注定是一场悲剧。

各有各的方式,不像婚后第四天就回日本的夫妻“大先生”。朱安也开始了漫长的单身生活,在绍兴的老房子里做针线活,给婆婆做饭,各方面都是一个合格的妻子,就像她所听到的那样。面对鲁迅的冷漠和拒绝,她选择了等待。这种等待将会是许多年。

在朱安的心里,可能一直有一个希望,希望有一天丈夫会对她好。可是,一直“往上走”的鲁迅,怎么会喜欢这样一个封建糟粕的产物呢?

订婚后,鲁迅几次写信,试图解放她的思想,把她从封建社会的窠臼中解放出来,但朱安依然如故。这大概也是鲁迅对她恶感越来越深的原因之一吧。但是,封建家庭的女性可能没有改变自己的欲望。她从小就被教育要尊敬婆婆,服侍丈夫。她有过自我意识吗?不管大先生说什么,胡安总是同意。

有一次鲁迅给她讲了一个日本料理,朱安之说吃过,很好吃。可是全中国都找不到的东西,她一个深宅后院的女人,怎么吃?在朱安看来,这是和谐,但在鲁迅看来,这是她“自以为是”的表现。

1919年,鲁迅移居北京。作为妻子,朱安自然会跟他走。这可能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几年,有老公在身边。虽然她总是不喜欢和她说话,但她总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让他软化一点。

但这些只是朱安的一厢情愿。她不是没有抱怨。在一次家宴上,她公开说:“我生为周家,死为周家鬼。我一辈子都是我婆婆。”这是辞职中的一点阻力。我们不知道,更不用说猜测,鲁迅对她的言论是什么感受,但我们确实知道的是,1925年,鲁迅和许广平离开了北京。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从此,朱安迎来了她真正的悲剧,那是她最后一次见到鲁迅。他们在北京的邻居郁芳问朱安她未来的计划。朱安回答说:“我就像一只蜗牛,从墙根爬上来,慢慢地,但总有一天会爬到墙头。但是现在没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对他再好也没用。”

好在大先生还是每个月给他们寄生活费。虽然生活艰辛,但朱安仍在尽妻子的“应尽职责”,为鲁迅的母亲服务。1936年,鲁迅逝世。朱安没有去参加葬礼,因为婆婆年纪大了,很伤心。

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朱安视许广平为家人,曾邀请她和迎海回京生活。许广平自然不愿意,但给他们送钱的担子也落在了她头上。鲁迅去世后,许广平决心编辑出版《鲁迅全集》,而他又是孤儿寡母,在社会动荡时期绝非易事。

沟通越来越难,寄钱也是。通常情况下,当米缸到达底部时,没有钱的迹象。迎海健康状况不佳。医生建议去更暖和的地方治疗,但她也苦于没钱。物价上涨,时局动荡,鲁迅的母亲经常向许广平诉苦。

1941年9月30日,他们最后一次通信,从此失去联系。1943年,鲁迅母亲去世,遗愿是把生活费(由周作人负担)留给朱安。

即便如此,朱安的生活依然尴尬。没办法的朱安只好出报纸说要卖鲁迅的书。现在看来也有朱安耐怒的成分。

此言一出,不仅许广平的回信来了,鲁迅生前的朋友也来了,都是为了阻止她卖鲁迅的书。毕竟这些都是王先生的遗物,应该好好保存。朱安生气地说:“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要保存我!”

这种说法一出,我一开始觉得好笑,后来觉得很无奈,很痛苦。在穷尽一生之后,朱安终于意识到,她不是鲁迅的妻子,而只是他的遗产。对鲁迅的评价也是客观的:“他对我不坏,他们之间没有争吵,各有各的生活,我应该原谅他。”

1947年,朱安去世。鲁迅夫人这个身份带来的一切烦恼也烟消云散了。谁该为她的命运负责?朱安没有错,鲁迅也没有错。错的是她恰好生在这个时代,错的是她不得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