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印度《摩诃婆罗多》讲了啥?群婚、借种、多妻,上古中国也一样

2023-11-26 10:01 作者:岑岑 围观: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种神话传说、英雄故事,带给华夏儿女丰富的精神享受。

不过,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稍微留有一点遗憾:我们缺少一部史诗巨著,取而代之的是严肃详实的文字记载的历史。

而我们的邻国印度则恰好相反:他们缺少文字记载的明确历史,却拥有两部世界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我们今天要聊的,正是《摩诃婆罗多》。

01 印度版“封神”

既然是世界级的史诗,《摩诃婆罗多》讲了些什么呢?简单说来,这是一部关于婆罗多族两个分支——俱卢族与般度族,因为争夺王位而引发的“世界”大战。

说是“世界”大战并不过分,这场战争牵涉了天、地、人三界,按古印度的说法,则是天神、阿修罗和人都被卷入混战。俱卢族以难敌为首的百位王子全部死绝,赢得惨胜的般度族,也在大战后的庆祝之夜,被俱卢族幸存者偷袭,庇护般度族的天神黑天(主神毗混奴化身)也因此而身亡,般度五子升入天国后,得到封赏,并与俱卢族握手言和。

这种生前为正义而战、死后封神入天堂的模式,大家是否觉得非常眼熟?

没错,这不就是印度版《封神演义》吗?

事实上,《摩诃婆罗多》所记载的俱卢大战时间,可能正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略晚于我国殷商时期,与武王伐纣的时间大致相当。

当然,我们之所以提“武王伐纣”,而非《封神演义》,是因为武王伐纣的故事散见于先秦典籍之中,比如《逸周书》等,而《封神演义》成书年代接近晚明,里面的许多情节都经过后世改编,基本已经脱离上古范畴,只残留些许影子。

《摩诃婆罗多》却不一样,根据现代考证,它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四世纪之间,虽然有长达800年的跨度,但其中的故事情节、制度设计无疑更接近古印度实际情况。

古印度被喻为是一个没有历史、只有神话的国度,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值得商榷,但我们却不能否认,《摩诃婆罗多》的确是管窥古印度的重要资料,读懂了这些史诗,才能大致了解印度人的思想和传统。

02 继承权引发的“世界”大战

摩诃婆罗多的意思,是指“伟大的婆罗多族”,即是说,这部史诗是写给胜利者的赞歌,因此在许多场合也被称为《胜利之歌》。

为什么要歌颂婆罗多族呢?原因就在于,史诗所描写的这场大战,参战的双方俱卢族、般度族其实都是一家人,没出五服那种亲戚,之所以敌对,完全是因为继承权引发的一场血案。

俱卢百子的大家长持国,眼瞎但能生,年轻时没能继承王位,却有一百个儿子撑腰。

般度族的大家长般度,本来是弟弟,按照制度不应由他继承王位,不过持国眼瞎,自然由健康的般度顶上,成为国王,并迎娶了外国公主贡蒂、玛德利。

然而,婚后贡蒂发现,丈夫般度曾被仙人诅咒,不能生育(同房则猝死),如此一来,般度面临无后的危机,王位继承权再次受到挑战。

在得到般度准许后,贡蒂召唤正法神阎摩、风神怖军、天帝因陀罗,分别生下坚战、怖军、阿周那三子;又为玛德利召来医药神双马童,生下无种、偕天二子。

般度死后,玛德利殉葬,贡蒂则抚养五子长大。

在王子位长大之前,持国成为代理国王,执掌政务。

至此,大战的诱因逐渐浮出水面:王位到底由谁继承?

般度五子是前任国王般度的继承者,但他们并非亲生,而是王后贡蒂借种所生,血脉上存在天然的劣势。

俱卢百子则是现任国王持国的继承者,不过持国并非正牌国王,而是般度死后无奈的选择,他身体残疾,容易被人蒙蔽。

般度长子坚战长大后,向持国提出王位请求,持国表面同意,暗地里却与长子难敌设计,暗杀排挤般度五子,五子偕同母亲贡蒂逃离。

从这段围绕着继承权而展开的情节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印度与古中国类似,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都曾相继出现过,是人们能够接受的常态。

而且,父死子继逐渐取代兄弟之间的继承权,尤其是长子继承为主流。

故事中的坚战、难敌,分别是般度、持国的长子,也代表着各自的兄弟,在这场大战中担任着领袖角色。

而相近时代的古中国,殷商时间也正是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并行的年代,在商代前中期,兄终弟及为主,比如成汤死后,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只当了三年王便崩了,接着继位的是外丙之弟中壬;四年后中壬又崩了,继位的则换成太丁的儿子太甲。

根据统计,商代共有31位王,其中兄终弟及的有14人,兄弟继承比率高达45.16%,远高于已知的其他任何朝代,因此而爆发的内敌也非常频繁,任何一位王子都有权发起王位挑战赛,内耗严重。

因此,到商代晚期,嫡子继承开始成为主流,纣王尚有兄长微子启、仲衍,自己却能继承王位,原因就在于他是嫡子。

《史记•殷本纪》记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显而易见,商代的嫡子继承制度,与西周时的嫡长子继承并不相同,原因可能与商代妻妾界限尚不明确有关,实行的并非一夫一妻制度,而是多妻媵嫁制度。

在这种婚姻制度下,嫡子可能有很多个,并且分属不同阵营,可能产生的矛盾纠纷仍旧不少。

另外,古印度虽然没有嫡子继承的概念,却有种姓制度,等级森严,甚至影响到子女。

前面我们提到,持国、般度是亲兄弟,都拥有王位继承权,但事实上,他们还有第三位兄弟维杜罗,在持国眼瞎、般度亡故后,为何不让维杜罗当国王?

在古代中国,这个要求绝对合理合法,但在古印度,则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原因就在于,持国、般度各自的母亲都是外国公主,因此他们出身高贵,是天然的刹帝利;而维杜罗的母亲却是一位首陀罗侍女,属于四种姓中的最低级,自然不能染指王位。

不过,维杜罗一直作为王室顾问,辅佐国王,也深受侄子们敬重。

从维杜罗不能继承王位的情况来看,古印度同样讲究生母身份地位,子以母贵,这一点与我国古代有些接近,不过古代中国地位阶层尚有晋升空间,但古印度则基本堵死了这种余地,对种姓制度的执行有越来越严格的趋势。

03 借种也有合法非法,不能一概而论

前面我们提到,般度没有生育能力,但又需要继承人。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别急,智慧的印度人民想到了一个绝妙主意:借种!

在般度允许下,其妻贡蒂召来天神(也许是天神,也许是其他部落的强壮男人)赐种,成功生下五个孩子(贡蒂生3,另一妻玛德利生2),从而延续了般度族的“血脉”。

是不是仍然觉得很熟悉呢?

这种操作,在我国上古神话中,简直比比皆是,只是说得比较隐讳,后人给盖上一层遮羞布而已。

殷商始祖契,其母简狄是帝喾的次妃,一次野外天体浴过程中,见玄鸟堕卵,便取而吞之,结果怀孕生契。

周的始祖弃,其母姜原同样是帝喾妃子,而且还是元妃,即所谓的原配正室(上古时代有无无元妃说法存疑,《史记》中如此记载)。一次郊游,姜原看见巨人足迹,觉得很好玩,心动进而身动,就去踩了踩足迹,结果就此怀孕。

同样是莫名其妙怀孕,两位女性还都是帝喾的妻子(不排除帝喾指代部族,也有可能是指同一人),简狄选择留下孩子,姜原却狠心将孩子丢弃在隘巷,因此这种被丢掉的周始终得到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名字:弃!

由此看来,帝喾时期,上古中国虽仍有群婚制度残余,但固定婚制度已经逐渐成形,并逐步向对偶婚(即一夫一妻制)发展,至少,对于孩子而言,可以做到知其母、更知其父。

对于契、弃这样生父不明的孩子,基于其母亲的身份地位,他们仍然能够受到部落善待,被抚养成人,并担当重要职位,不过,继承王位则不可能。

根据《帝王纪》记载,帝喾共有四位妃子,元妃姜原,生弃;次妃简狄,生契;次妃庆都,生放勋(尧);次妃常仪,生帝挚。

即是说,帝喾的另外两位次妃,所生的儿子都当了王(帝),而元妃姜原、次妃简狄所生来历不明的儿子,虽然仍旧记在帝喾名下,却没能继承王位。

如此看来,上古中国更加看重自然血脉,而非基于母亲身份传承的“法定血脉”,简单说,正妻经过丈夫同意借种生下的孩子,仍然不具备当然的继承权。

而《摩诃婆罗多》中的情况,则与我国不尽相同,般度五子都与般度没有自然血脉关系,但他们是般度的妻子贡蒂王后经般度同意后生育,具备法定血脉,是法律上的般度的儿子,因此此备王位继承权,是符合正法的一方,甚至受到天神力挺,与持国百子争夺王权。

那么,如果贡蒂没有经过丈夫同意,私自借种生子呢?比如就像简狄、姜原一般,去趟野外就怀上了,那怎么办?这样生下的孩子能继承王位吗?

在古代中国,已经被证实了不能,甚至孩子险些被丢弃。

那在古印度呢?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摩诃婆罗多》中还记载了贡蒂的另一个儿子,也是史诗中英武的太阳神之子迦尔纳。

迦尔纳是贡蒂婚前所生,大概经过类似我国神话,贡蒂遇上太阳神,有感而孕,生下这个注定为大战降世的孩子,可当时贡蒂还未婚,带着小拖油瓶怎么出嫁呢?

贡蒂便将孩子遗弃到河中,既然是神子,肯定是死不了,小婴儿迦尔纳被一车夫收养,他的身份地位就不再是高贵的王子,而是车夫之子,即种姓制度中的第三等级吠舍,仅比奴隶好一点。

这直接影响到迦尔纳一生,因为出身问题,他被般度五子看不起,即使战功卓著、被破格封王,仍然是贵族中的异类,无法抬头。

这种借种制度,不仅上古时代盛行,即使到今天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电线杆上、阴暗角落里,不常贴着“千金求子”的小广告?骚扰电话更是层出不穷。

连诺贝尔奖得主莫言的大作《丰乳肥臀》中,同样塑造了一位借种生子的母亲上官鲁氏。

看来,这项可追溯数千年的传统,仍在释放其影响力。

04 知母不知父的群婚制度

我们经常嘲笑今天的印度落后,比如在印度还广泛存在几个兄弟合娶一个妻子的情况,这在中国人看来,是违背人伦、不可思议的事情。

然而,往前推上几千年,这种群婚制度同样在华夏大地上演。

《吕氏春秋》中便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娶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知母不知父,正是因为这种群婚制度下,往往是由一个部族的姐妹共同嫁给另一个部族的兄弟,互为配偶。

这种婚姻状态之下,直接表现就是母亲怀孕了,辛苦养育孩子,孩子最清楚的是母亲,至于父亲是谁?不知道,反正是那个部落里的人,有那个部落的血脉就够了。

群婚制度在上古中国存在的时间不短,但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就逐渐过渡到对偶婚制,也就是一夫一妻制度的雏形,许多出土文物中都体现出这种小家族式的结构。

不过,在古印度群婚持续的时间显然更长,《摩诃婆罗多》时代仍然是这种婚姻习俗大行其道之时。

史诗中,作为正法一方的般度五子,即坚战、怖军、阿周那、无种、偕天五人,流亡期间,共同娶了木柱王之女黑公主,黑公主还为五人各自生育一子,成为大战当中般度族非常重要的战斗力。

既然是群婚,黑公主就真的分得清哪个儿子对应着哪个父亲吗?恐怕更大的可能性,不过是将五个儿子均分给五兄弟而已。

这种兄弟合娶一个妻子的情况,直到今天还存在于印度,我国某些偏远山区也曾有过,但这绝对不符合我国婚姻法,只能是作为个别少数民族习俗,予以尊重。

比较奇妙的是,般度五子虽然合娶了黑公主,但黑公主并非他们唯一的妻子,比如阿周那还另有两位妻子,一位是黑天的妹妹妙贤公主,而其他几子也各有单独属于自己的妻子,各位妻子们的家族最终成为般度族友好盟军,在大战中纷纷出力。

小结:

从《摩诃婆罗多》中描写的古印度婚姻继承等制度来看,与我国上古时期,尤其是殷商时期的许多制度,均有相似性,比如都由兄弟继承向嫡(贵)长子继承过渡,比如“知其母不知其父”、从母亲身份确定孩子血脉,比如两个部落间的群婚、兄弟合娶等。

但在细节上,中、印对相应问题的处理,又各有不同,古中国更看重父系血脉的纯正性,而古印度则强调父母双方身份的合法性,自然血脉可以让位于法定血脉。

了解这种思维和习俗的异同之处,才能理解为何古印度的许多文化,比如佛教文化能够植根于中国,并在千余年发展中不断融合,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我们的文明不同源,但千年共处中,总有些东西分不清彼此,成为新的文明渊源。

多了解一点自己的邻居,总好过因为不了解而隔阂敌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