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坚持到底、负隅顽抗,不要放弃、不要投降

2023-11-06 05:18 作者:岑岑 围观:

人类是社会的基因,也是彼此的环境,除了先天的影响,后天抚育同样决定着人的差异——编者注。

一部《大赢家》演绎了认真严谨与形式主义斗智斗勇的名场面,荒诞的剧情下闪光的人性让人忍不住叫好,剧中严父严母的表现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18世纪法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卢梭曾说过:“教育伴随着生命的开始而开始,孩子生下来已经是一个学生,他是大自然的学生……人与生俱来就具有学习能力,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并且多次强调:

“婴儿的教育从出生时就开始了,即使他听不懂语言,也无法用语言表达。”

卢梭

0-3岁是人类智力开发的黄金阶段,第一年尤为关键,它甚至预示着个体分化的方向。在这期间父母的抚育方式不仅会影响孩子大脑的(电-化)学模式,甚至会影响大脑不同部位的尺寸和孩子成年后的人格。

即使这样,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依然奉行“孩子小、有人看就行,等大一大再好好教育…”的思想观念,正如人说:“幸福的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01 先天生的好,不如后天养的好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作者“Oliver James”医生在多年研究之后发现:“人之间的差异只在少数情况下是完全或主要由基因决定的,通常情况下是由环境决定的。”

这并非危言耸听,研究人类基因计划的领军人物、英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指出:基因在确定个体差异方面只能起很小的作用,这证明了人类奇妙的多样性并非被固定在遗传密码中,是所处的环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调查中发现:加勒比黑人和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和白人和富人家的孩子相比,在智力测试上的得分平均低10分,而被中产家庭领养的贫困儿童中发现,这些孩子的智力测试得分比其亲生父母的得分平均高12分。

这说明成长环境影响了孩子的心理与行为,也改变了其智商水平,而非遗传。

《大赢家》中“严谨”父母的性格外放,严氏兄妹理应遗传父母神经质的潜质,可兄妹二人老实木讷,完全不见父母插科打诨的性格,妹妹甚至有些自闭不愿与人交流。

现实生活中子女与父母性格偏差的例子同样不在少数,被认为存在心灵感应的双胞胎也会因为父母的抚慰出现明显差异。

图文无关

双胞胎领域的研究专家罗伯特.普罗明认为:

大多数的双胞胎个体行为差异是环境造成的。他们即使有着相同的父母,并且总是成对出现,但他们在童年时受到的抚育仍然是不同的。

虽然父母们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对孩子存在差异对待的心理和行为,但有大量证据表明,即使是相同的父母,双胞胎之间差异的主要成因是在幼年时期受到不同的抚育。

图文无关

同卵双胞胎“盖尔”和“吉莉安”有着惊人相似的外表,27岁时,研究人员发现她们的视力下降程度和屈光类型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让人非常惊讶。

因为视力的屈光度本就因人而异,尤其是成年之后,视力有所差异就显得再正常不过,但姐妹二人的数据近乎一致,这表明两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几乎没有区别。

即便在如此相近的生活环境中,二人的心理特征却有着巨大差异,妹妹吉莉安从小就显得争强好胜,喜欢和男孩子玩,经常顶撞父母,童年还有两次离家出走产的经历,比姐姐更多疑且善于隐藏自己。

和姐姐在一起时她承担的多是“男人的活计”,同男人在一起时则显得比姐姐更性感和妩媚,更善于和男人打交道。

姐姐盖尔的性格则显得安静、克制、顺从的多,从小就愿意帮助父母、照顾妹妹,即使她们在年龄上只相差9分钟。

父母对她的要求也明显区别于妹妹,姐妹二人发生冲突时无论她表现的有多好,父母会不约而同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母亲往往默许妹妹的攻击行为,父亲则尤其宠爱妹妹,享有坐在父亲大腿上的特权,被称为:“父亲的宝贝…”,享受绝对的家庭地位。

图文无关

这或许能说明姐姐盖尔身上呈现出的克制情绪,因为她感觉自己是属于被压制的那一方,她必须帮父母分担压力、迁就妹妹来赢得父母的关注和奖励。

除了高度相似的同卵双胞胎,被世人认为来自基因遗传的“精神病”,也并非基因之过。

科研人员还发现,普通人有1%的可能会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患上精神分裂症,而同卵双胞胎两人都中患病的机率只有50%,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子女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约17%,如果父母均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患病的概率为46%。

在研究中,有20%的精神症患者最终会完全康复,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可以完全正常生活,不需要服用任何药物。这意味着,如果基因决定精神分裂,那就不可能出现完全被治愈的情况,这是任何科学家都难以解释的既定事实。

或许人们忽略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父母构成的家庭环境,可能直接导致了子女患病概率增加的事实。

面对后天环境的抚育,先天基因也不再强大、不可扭转。

图文无关

02 演的好不好导演说的算

20世纪下半叶战后诗坛主宰的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写过这样一首诗,表达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他们毁了你,你的妈妈和爸爸。

他们可能不是有意的,但他们做了…。

他们用自己的毛病塞满你,

再加点儿别的,特意为你。

但是,他们自己也被毁了,

被他们的父母,戴老式帖子穿老式衣服的傻瓜。

那些傻瓜一半时间多情或难对付,

另一半时间吵个你死我活。

痛苦代代传递,像海滨沙洲越陷越深。

趁早跳出去,可别再养什么孩子。

教育学家形容家庭就是一部舞台剧,每位成员都被分配了一个角色,严格限定了表演内容和特定的心理特征,被要求随着家庭剧的曲调唱歌和跳舞,虽然大家从来没人见过或读过剧本,也不知道剧情,但它的开始和结束超出了我们现在的想象和理解。

这部特定的家庭剧本对你的姐妹兄弟影响很大,足以解释为什么你们由相同的父母抚养成人,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图文无关

父母会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认知水平教育他们的下一代,他们是这出家庭剧本的联合导演、抱歉的是人生舞台没有彩排。

比如父亲可能会因为儿时缺乏父亲的陪伴而加强自己对子女的管教,母亲则可能因为缺乏家长的陪伴而额外紧张自己的子女。

他们可能会因为子女性别不同而产生心理差异,比如想生一个男孩却意外拥有了一个女孩,想拥有一个女孩却怀了一个男孩,希望第一个孩子就是男孩的心理活动与第N个孩子是男孩的心理活动又有所不同,这种心理期待又会随着第二个、第三个男孩的到来发生变化、等等…。

图文无关

除了性别与出生顺序,影响家庭剧本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家庭的最终规模。

一般来说,子女数量与父母资源成反比,一个家庭的子女越多,这个家庭的子女能享受到父母的情感或物质方面的关注就越少。

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个家庭的孩子就更容易出现问题,他们必须更努力才能找到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生态位。

已故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兄妹9人,他是第7个孩子,很早就显露出在歌唱舞蹈方面的才华,遗憾的是迈考不但未能赢得父亲的疼爱,反而经常受到父亲的羞辱和虐待。

他急切的想要通过打造孩子们的音乐才华,使他们闻名于世,为这个家庭带来财富。

迈考一家

父亲会经常咒骂杰克逊“大鼻头”、“什么都不是…”,会在夜里带着恐怖面具突然闯入房间,只为让他记住关窗睡觉,并胁迫他每天花费大量时间练习舞蹈。

其传记作者透露,成名后的迈考之所以会频繁整容、改变肤色,也是为了和父亲划清干系,他不愿意自己有和父亲有任何相似的地方。

如果人生有阶段,你前10年的人生父母作主。

03 过去的经历影响着当下的你

每个人都想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父母也不例外,悲惨的是大多数人活着活着就长成了别人的样子。人生是否精彩,原生家庭可不背锅,但我们确实会把很多童年经验带入成年后的生活。

在一项研究中,受试者被要求描述他们的父母,一段时间后,在不同的情境下,研究人员会向受试者描述一个人的特征,这个人的特征大致与受试者所描述的父母的特征大致相同。

例如:一位女性受试者把父亲描述为对政治、体育感兴趣且不太快乐的人,然后研究人员向这位受试者描述另外一个男人,说他对政治体育感兴趣,但是没有提到不快乐这个特征,过了一会研究人员让受试者回忆这个男人的特征,这位受试者会下意识地认为他对政治体育感兴趣且不太快乐。

过往对当下的影响,让我们很容易把熟人的一些特征转移给陌生人,虽然可能仅仅是因为一个人的长相或者是名字。

更夸张的是,我们可能会操纵别人的行为方式,在新的关系中重复旧的互动方式。虽然有的时候,我们把它归结为一种倾向。但我们确实会操纵新认识的人,使之以我们小时候习惯的方式行事。

图文无关

04 成为自己的人生主宰

英国著名电视主持人“安妮.罗宾逊”说到:“一个母亲很少能做到足够好”,“虽然她想好好对待我,但她总是不经意地虐待我,她讨厌欺凌者,但她自己就是个可耻的欺凌者…”。

如果原生家庭无可避免的成为每个人的甜蜜与负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所遭受的影响要由父母为我们买单。

图文无关

责怪父母只会让你感到愤怒、并不会驱除愤怒,另一方面责怪父母就意味着诋毁自己,因为你身上的某一部分就来源于他们,与其责怪父母,不如自我洞察、内省自己受到的影响,这可能会让我们拥有一个全新的人生和家庭。

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创作实现内省,任何人都能在自我追求中得到疗愈,无论是小说、诗歌或是歌剧与流行音乐,欣赏艺术创作总能让我们感到享受之余激发内在的内省力。

几乎所有人都可以通过某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获得安慰和更大的觉知。

内省的方法有很多,但自我表达是贯穿所有方法的主线,找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是一个值得依赖的朋友,聊一聊最让你恐惧和焦虑的话题都会增加你对它的免疫力。

图文无关

当然,倾诉的本身并不会带来自省,人们也可能会把自我暴露和照本宣科混为一谈,把过度的自我关注误认为是内省。

就像是家暴发生之后,那些痛哭流涕的施暴者向你哭诉自己是有多爱你才一时失手,他们每一句的承诺与保证都是在曲意逢迎,确保得到你的信任,方便下一次的暴发,而非要真的追溯童年遭受的伤害在向你求助与内省疗愈。

图文无关

认识到我们是有选择摆脱原生家庭的困扰,是内省的基本条件,压抑现实与无视过去并不能帮助我们改变未来,战胜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勇敢的面对。

认真地审视自己,弄清楚过去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通过这种方式,避免把问题传给我们的下一代,因为家庭同样需要一个严谨地存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