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克里斯蒂《无人生还》最出奇处是死人也会杀人,成探案小说套路

2023-11-05 20:17 作者:岑岑 围观:

这部小说被评为克里斯蒂最好的小说。从网上下载的是俄罗斯1987年版,刚开了一个头,经不住剧情的诱惑,一口气读完了小说。

这个小说对金庸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金庸的小说结构,不少都可以看出,受到此小说的影响。

像《雪山飞狐》里,一帮各怀鬼胎的武林人等,收到一封邀请函,来到了那个高耸入云的一座山顶庄园,基本与《无人生还》的故事很相似。

《侠客行》里,也是表现了武林的各帮帮主,收到一封不知来历的信函,约他们到一个岛上去,结构上与《无人生还》的故事也是非常近似。

像《射雕英雄传》中,发生的桃花岛命案,究竟谁是真凶的嫌疑,也与克里斯蒂所习惯采用的悬疑非常相近。

所以,金庸在多种场合下都声明,他受影响最大的作家是克里斯蒂。实际上,如果没有克里斯蒂,就没有金庸,就没有金庸那种叹为观止的悬念的设置。

《无人生还》我下载的是俄罗斯版,据说很忠实于原著。但也稍有不同。小说原著的结尾,是通过真正的策划者、法官沃格雷夫放在飘流瓶里的一份说明,而解开所有的真相的。电影里则是采用了女教师自杀后,沃格雷夫突然从假死中醒来,叙述他策划的过程,最后,他饮弹自杀。而小说中交待,他并不是直接拿着枪自杀的,而是躺在床上,运用机关,启动了枪机,把自己打死,然后,用橡皮筋把手枪弹出窗外,给后来警察留下的现场,就是不存在他曾经复活的一样。

还有将军之死,电影里很平白地交待出来了,是那一帮人在屋顶上都共同地看见了,而小说是写仆人罗杰斯在大家吃饭的时候,上楼顶去叫将军时,才发现将军死去的。按小说里的写法,罗杰斯去叫将军,他就可能有杀人的嫌疑,电影这样一改,便显得失去了许多悬疑的复杂与韵味。

本部电影非常忠实于小说,台词直接取自于小说。但俄罗斯电影继承了前苏联电影的毛病,喜欢用摇移镜头,不喜欢用直切的镜头组接,因此节奏有一些松松垮垮,缺乏一种力度,不强悍地进行镜头的组接,有一种拖泥带水。相比之下,欧美电影,都比较讲究镜头的切来切去,容易直接面对人物本身,而俄罗斯的这部影片却把人物融入到松散的环境中,形不成一种节奏感。很多人物在镜头里,都显得有一点茫然若失,找不到悬疑中他们身处的各自位置。

本小说影响深远,它本质上的吸引人的秘密,就是一个真正的凶手,就在这一群突然上岛的客人中。总共有十个人,但是凶手是谁?却把观众引向了误区。

小说比电影更多的优势是,它描写了十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好像读者可以接触到人物的内心,但是,作者用了迷障法。这一点是作者的巧妙之处,小说里真正的策划者是法官,但小说也写到了法官的心理,其他的九个人的心理活动,都写得了灵魂的暗影,而对法官的心理,也写到了他所涉及到把一个罪犯判处死刑的事,其他的人在为自己辩护,小说表现法官的心态的时候,也写到了他在这起事件的暧昧性,所以,作者这样的描写,把这个法官也混同进其他几个人了,真作假来假亦真,难以搞清楚这里边究竟谁是真正的策划者。

精选人物的内心活动,看似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敞开着,但是,作者却在这里暗埋了机关,遮住了一点什么,读者根本分不清这里面的细微的差别,只有回过头来,才意识到作者作了充分的铺垫,只是这种人物心理的描写,策划者与真罪犯都采取了一种为自己辩护的心态,所以就难以分清之间的差别了。

小说中的十个人物的历史,就是一部巨大的社会投影,每一个人都是一部罪恶史,除了法官本人以外。

高密度的社会与人性,投射到一个小岛上,得到了一次背后秘密情境与心理的总爆发,这是侦探小说对社会层面触及所达到的非常可观的容量。

按死亡顺序,看看十个人的经历,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的缩影。

一是安东尼·马斯顿,一个花花公子,开车轧死了两个孩子,但是他却不知忏悔,若无其事,所以第一个被毒死。毕竟他是一次意外而导致了别人的伤害,而不是出于主观意愿。但他丧失人性,对自己的过失不以为然,罪有应得。

二是罗杰斯夫人,这是岛上聘用的一对夫妇中的妻子。夫妻俩过去曾经照料一对老妇人,毒死了老妇人,顺理成章地继承了老人的遗产。她被毒死,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受恐吓而死。

三是麦克·阿瑟,一个将军,参加过一战,妻子与一个士兵偷情,他把士兵派往前线,借刀杀人,而妻子在明白后,也郁郁寡欢而死。将军此举,还算文明,还没有像吾国军阀拔枪干掉红杏出墙的老婆。他对自己的罪过有忏悔之意,并且泰然地等待自己的死亡。

四是罗杰斯先生,他协同他的妻子杀死了老夫人。在一个早晨,他被斧头砍死。

五是埃米莉·布伦特,一个六十五岁的老女人,曾经雇佣过一个十六岁的女佣,意外怀孕,被其辞退,蒙羞自杀。此举颇有《红楼梦》中王夫人那般卫道士的面孔,至死也不承认她的过失,冷酷无情,失却人性,属于贾宝玉所说的像泥的老女人之属。

六是沃格雷夫:法官,他是策划者,唯有他是清白的,他身患绝症,设计了这一个棋局,进行了一次道德审判。巧妙的是,他把自己安排在第六个死去,这样,他可以以幽灵的形式操纵整个流程。他在女教师的屋子里放上水草,女教师大声尖叫,吸引了其余的人,等众人回来时,法官被枪打死在餐厅里,但众人却没有听到子弹的声音,实际上,他只是化妆着死去。在这一过程中,他取得了医生的配合,也是最为关键的,他的理由也很充分,只有他佯作死去,才能发现谁是真凶。医生信任了他,帮助制作了假象,证明他已经死了,而别的人,是不会去考证死亡真假的。死人是很安全的。医生的身份很重要,他在这个骗局中,起到的是证明作用。这不由想到美国电影《野东西》系列,共计三集的内容里,都有一个医生的存在,医生证明着死者与活人的身份,所以,那个医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阴谋。由此可见,这种医生的设置,是很重要的。同样在古龙的《楚留香》系列里,有一集的内容,就是小姐复活的那个故事,也需要有医生的配合。

法官死去后,他获得了行动的自由,因为没有人去关注一个死人的行动的。死人是最安全的。这是古龙的经典论调。但是他的安全,必须除掉唯一个证明他是死者的人。这个人就是医生,于是医生必须是下一个死者了。

七是医生阿姆斯特朗。他曾经在醉酒时做手术,弄死了一个病人。这是医生的拿手好戏。小编曾经碰到一个医生,他说他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医生都有一些变态,似乎是一些冷血动物。我亲眼看见一个医生,收下了一个垂危的贫困病人的八千元的红包。如果有一点人性的人,是不可能收下这钱的。

医生在这些谋杀系列中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他要验证前面的死者,他还要证明法官已经死了。法官把医生带到海边去,说发现了那个凶手,趁机把医生推下海去。

从法官死去段落之后,小说变得扑朔迷离,疑云横生,阴风惨惨,令人惊魂。从这时候起,幸存者开始相互猜疑,而没有人去怀疑死者的。

八是布洛尔:此时还有三个人。这是一个退休警察,在任的时候,少不了草菅人命,只要给钱,就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置人于死地,他也是罪有应得。在法官死去的那一天晚上,走廊上有人走过,布洛尔作为警界中人,格外敏感,追踪而出,并且信誓旦旦地认为他可以抓住凶手,但他不是波洛。在回屋的时候,被楼上窗户里滚下来的石头轧死。剩余的两个人,认为是医生所为,而没有人认为是法官干的。

九是菲利普·隆巴德。他在非洲服役的时候,遇到危险,扔下了二十个黑人,自己逃命,并且一直不以为然,有一套生命不同值的理论。

他与女教师是最后两个幸存者,他自然不会怀疑女教师是凶手,但女教师会认定他是真正的凶手。两个人在海边发现了医生的尸体,女教师拔走了他的枪,把他干掉了。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杀人动机,就是排他法证明他是唯一的凶手,很自然地杀了他。杀人计划一旦自己启动的时候,便会产生自己的逻辑推理,从而像永动机一样,自己去进行杀人计划。这是非常巧妙的利用人心而产生的一种内耗式的杀人冲动。

十是维拉·克莱索恩:这个女人看上去年轻漂亮,但却有着一副蛇蝎心肠,这也是克里斯蒂小说中很容易混人的一种常见的设置,那些温柔淑女、那些看上去楚楚可怜的年轻女性,往往就是最后的大凶手。在《第三把匕首》中,也是如此设置的。“水一样的女人”看上去很悦目,但她们很容易欺骗人,贾宝玉被欺骗了一次,但克里斯蒂是女人,女人看女人要比男人看女人更明了、透彻得多。

她是一个教师,曾经谈过一个男朋友雨果,但男朋友很穷,家里的财产,应该由哥哥继承,哥哥有一个遗腹子,如果这个孩子死了,那么遗产就归男朋友了。女教师自行开始了这个阴谋,那个小男孩想出海游泳,女教师出于自己的阴暗心理,暗中鼓励年幼的孩子出海,在海上遇险后,又假装入海救之,造成一个假象,孩子如愿死了,但是男朋友也发觉了她的阴谋,一去不复返。

她看似是一个胜利者,但回到自己的房间,发现有一个圈套悬挂在梁上,在一种强烈的暗示下,她上吊自杀了。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自法官死后,小说进入到一种扑朔迷离的精彩部分,小说的叙述部分,几乎是无懈可击的,真佩服作者是如此想出来的,难怪作者也最欣赏这部小说。这个经典的小说,只能发生一次,而不可复制。但其中的一些构思,却足以启发人们,成为悬念作品最典范的样本。

这样,这部小说便成为探案小说里的一个经典性的套路,也促成了探案小说的万能公式得以成立的一个重要分支支撑。

探案小说的万能公式如下:

一是找祸型(无人策划)。它是指一个无关的小小的因素,与主体案件没有关系,只是在偶然的时间里,出于偶然的原因,恰好撞到主体案件的范围内,从而被当成了主案件的前因,诱导误会。比如在福尔摩斯探案的第一篇小说《血字的研究》中,房东女主人因为痛恨死者的无耻行径,曾经唆使自己的儿子殴打过死者,被警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凶手。

二是嫁祸型(有人策划)。这里分两种。第一,推卸型。其机制如下:1、证明自己不在现场,没有作案时间。波洛探案中的《阳光下的罪恶》、《尼罗河上的惨案》,肇事者都在努力制造自己不在现场的虚假表象。2、移动作案时间。比如波洛探案中的《滴血的钻石》,凶手早已害死了老者,但通过手动绳子,操控了屋内的物品,并用玩具发生尖叫的声音,以达到死者才死的假象。作案时间的推移,可以有效地逃避嫌疑。3、装作受害者,其目的也是改变作案时间,造成作案时间的变化。这是最高深的一种障眼法。如扮作死人,其实人并未死。克里斯蒂小说中公认最好的一部作品《无人生还》就写了一个被害死的人,其实就是真正的作案人。

第二,转嫁型。这一种类型比较简单,也就是凶手找一个替死鬼,引导注意力。这里我们再分成两个模板:1、被动地成为替死鬼。在《血字的研究》中,作案人是在墙上故意留下了一个神秘组织的“血字”符号,以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2、主动地成为替死鬼。东野圭吾如《嫌疑人X的献身》。人是自私的,为什么有人要主动成为替死鬼?东野圭吾作品里将其归结为“爱”,爱的力量,使人愿意献身,承担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