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霸王别姬结局程蝶衣怎么样了,《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

2023-11-02 12:50 作者:岑岑 围观:

文/宣宣

来源/怀左同学

影史第二,豆瓣9.6分的《霸王别姬》,改编自李碧华经典同名小说《霸王别姬》,由张国荣领衔主演,该影片获得了包括金棕榈奖和金球奖在内的13项国际大奖 ,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这部电影讲述了程蝶衣,段小楼,菊仙三个角色之间的爱恨纠葛,而影片着重刻画的是程蝶衣这一悲剧人物形象。

在程蝶衣身上,既有艺术的追求,也有爱情的祈愿,既有梦的破碎,更有心的绝望,在遭遇了亲情的抛弃,爱情的幻灭,梦想的失落以后,他选择用自杀的方式成全了自己如梦如幻,璀璨绮丽的一生。

下面,分别从性别,爱情和命运这3个不同的视角,来回顾一代名伶程蝶衣的悲剧人生。

一、性别视角:童年的悲惨经历,造成身份混淆

程蝶衣幼年的名字叫小豆子。

小豆子的母亲是风尘女子,他出生就没有父亲,被母亲扮成女孩子,躲在妓院苟活到8岁,在妓院“留不住”的小豆子被母亲送去戏班,想让他学门手艺,混口饭吃。

天生6指的小豆子被关师父拒之门外,母亲将小豆子拉到巷子里,拿刀砍掉了他那根多余的手指,关师傅这才收下了他,母亲就此将他抛弃,再也没有回来看过他,找过他。

小豆子被师父安排演绎旦角,但他总唱不对那句《思凡》戏文:“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大师兄拿起师父的烟斗塞进他嘴里,生生捣出满口血,从此他唱对戏文。

精神分析学家洛斯奈认为:“儿童在幼年期间对环境中人,事或物的体验,多半影响成长后的生活方式。”

正是年幼时期这一系列痛苦的遭遇,小豆子混淆了自己的性别,影响了之后的人生,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方面,父亲角色的先天缺失,后期母亲的抛弃,产生过度的恋母情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三四岁儿童进入幼稚期的第三个阶段生殖器期时,男孩具有恋母情结,如果这一阶段不能顺利实现恋母情结的转变,那么在建立异性恋的成熟的两性关系上,便会产生困难或阻碍。

弗洛伊德说:“每一个我们所检视过的性倒错者,在他童年的最初岁月里对女人(通常是母亲)都曾有过一段极为强烈但短暂的‘固置’,其后他们自己模拟了那个女人。”

程蝶衣的性倒错意识体现在,十多年后他昏迷在床上,菊仙把他搂在怀里,他喃喃道:“娘,我冷,水都冻冰了。”

强烈的恋母情节,刻进程蝶衣骨子里,并且他模拟了那个女人,像母亲那样去“爱”,收养了路边的孤儿小四。

第二个方面,被砍掉的那节手指,象征精神“阉割”,捍卫性别失败。

小豆子天生6指,捏不了兰花指,用小说的原话讲:“是一个异种,当个凡俗人的福分也没有”。

母亲在雪地里砍掉了他多余的手指,这一举动一般被认为是一次精神上的“阉割”,意味着要想在命途多舛的艰苦环境下生存,必须泯灭自己的个性。

之后唱对戏文,表明小豆子对自己的男性性别捍卫失败。

身份确认对任何个人来说, 都是一个内在的、无意识的终生行为要求, 尤其在童年时期,身份认同的愿望最强烈,而程蝶衣遗憾错过。

童年诸多不幸的遭遇,造成程蝶衣身份的混淆,为他一生的悲剧埋下了注脚。

二、爱情视角:分不清戏里戏外,感情观被扭曲

对性别身份的混淆,程蝶衣对师兄段小楼产生了强烈的依赖,这种依赖在戏台上是虞姬对楚霸王的依恋,在台下却不是一般师兄弟之间的情谊,更像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用世俗的眼光难以界定的爱恋。

程蝶衣与师兄段小楼约定,要唱一辈子《霸王别姬》,程蝶衣口中的一辈子就是一生一世,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他对戏的执着,恰恰反应了内心对爱的执念。

朱光潜先生说:“世间有人生来是演戏的, 也有人生来是看戏的。这演与看的分别主要地在如何安顿自我上。”

这一段精辟的论述,巧妙地揭露了程蝶衣爱情的悲剧,他既演戏,他也看戏,一生迷失自我,从未把心安顿好。

在段小楼眼中不上台便无用的剑,在程蝶衣心中是当时年少的约定,为了拿到段小楼喜欢的那把宝剑, 程蝶衣不惜“委身”于袁四爷;

为了救出身陷囹圄的段小楼,程蝶衣只身一人去给日本人唱戏,为后续被指控为“汉奸”埋下祸患;

程蝶衣清楚地记得他和段小楼认识的年数,和段小楼一起登台演绎《霸王别姬》的次数。

程蝶衣为段小楼做得越多,自己便伤得越深,因为段小楼有菊仙,那个被程蝶衣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风尘女子。

以下从3个角度来看程蝶衣的爱情悲剧:

角度一,拉康镜像理论。

依据拉康理论,从“ 镜像阶段” 起人就开始了他与幻象认同而建立自我的历程,这个历程将终其一生。

自我的形成须借助“镜中影像”,“镜中影像” 作为原始形式将一直影响着主体的全部心理发展过程。

影片中的程蝶衣在一种想象的层面上认同了自身的影像,他把镜像内的 “虞姬”(即戏台上的虞姬)化成一个理想的自我,认定自己和饰演霸王的段小楼是一对。

程蝶衣正是被这种镜像给牢牢铐住,心甘情愿被俘虏,进而从心理上强化了自己就是虞姬的身份确认。

程蝶衣这种对镜像的迷恋不止在和段小楼,菊仙的情感纠葛里体现,更是贯穿了他艺术的一生。

在这种迷恋行为下,他做出了种种讨好段小楼和厌恶菊仙的举动,而要打破这种镜像,要么忘我,要么无我,程蝶衣选择了后者,通过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这段深情却“畸形”的迷恋。

角度二,性格悲剧的必然选择。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写道:“悲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唤起的,一个极恶的人转入逆境,就不能唤起这种感情。 ”

程蝶衣在爱情里陷入逆境,没有唤起别人的悲悯,倒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极恶的人,而是因为他自己做出的一系列错误的选择。

舞台上,虞姬和霸王生死相随,虞姬能得到霸王全部的爱,性别迷失后的程蝶衣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不肯分清梦幻和真实。

生活中,程蝶衣清楚地意识到,男人把自己当女人,女人把自己当男人,他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遭受过性别改写的经历,他拒绝恢复男性身份。

正是基于这两点,程蝶衣选择了单方面的痴恋,用戏中霸王和虞姬的关系来定义生活中段小楼和自己的关系,这样美化现实的意愿,其实是程蝶衣性格使然。

台上圆了虚幻的梦,他想要现实生活中梦想也成真,那样不管是台上还是台下,戏里还是戏外,自己都能得到霸王的爱。

程蝶衣拥有这样的思想性格,自然而然会造成内心的扭曲,由此引发了不可避免的爱情悲剧。

角度三,“恋人”间的权利游戏。

“恋人”间的权利游戏指的是,其中一方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积累道德资本,目的是为自己日后在这段爱情里能够拿到主动权,同时也是为日后的自杀积累资本。

程蝶衣完成了对自己的女性身份确认后,便认定戏里戏外他都是虞姬,台上台下段小楼都是自己的楚霸王。

整部影片中,程蝶衣为了引起段小楼的注意,为了报复段小楼对自己感情的冷漠,他先后进行了4次自残(自杀)行为,这种行为其实就是 “恋人”间的权利游戏。

不管是去袁四爷的府上,还是抽大烟麻痹自己,抑或是在庭上“口出狂言”,程蝶衣仿佛一心求死。

其实他的目的都是为了积累足够的道德资本,在他和段小楼之间取得“恋人”间的主动权,同时也为日后的自杀积累了资本。

最后一次,程蝶衣得偿所愿,全剧戛然而止,在那个时代,程蝶衣的性命并不值钱。

还记得影片一开始,小豆子的母亲让关师父不要嫌弃自己,关师父说:“别介,都是下九流,谁嫌弃谁呀!”

在那个旧社会,戏子只是下九流,死不足惜,程蝶衣的死并没有改变什么,只是结束了他和段小楼之间的“恋人”间的权利游戏。

程蝶衣一生迷失自我,戏里戏外,他都是虞姬,台上台下,他都希望段小楼是自己的楚霸王,这场幻想的痴缠最终以虞姬自刎结束,在情场里厮杀了数十载的程蝶衣,终究还是为他的楚霸王自刎而死。

程蝶衣用死,成全了自己的从一而终。

三、命运角度:艺术人生的落幕,走向自我毁灭

电影《霸王别姬》除了精心塑造程蝶衣和段小楼,菊仙之间的情感纠葛,同时张国荣还演绎了一个“不疯魔,不成活”的天才艺术家。

程蝶衣自进入戏班,关师父就发现了他的艺术天分,他和师兄段小楼苦熬十年终成角儿。即便后来段小楼不唱了,程蝶衣一个人也能场场满座,他的《牡丹亭》《贵妃醉酒》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程蝶衣在京剧艺术上的造诣,闪耀整个时代,只是随着时代的更迭变迁,他和其他艺术家们遭遇了一系列磨难,被折磨,被批斗,受尽屈辱。

错的是那个动荡的时局,程蝶衣的命运早就和京剧艺术绑在一起了,他命运的悲剧暗示着旧时代的落幕,新时代的崛起。

在时代的更迭动荡中,程蝶衣的命运悲剧,成为一种必然,他的命运悲剧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分为以下4个阶段:

阶段一:生于清末,京剧艺术当红

程蝶衣的出生悲苦,母亲养不活她将他送到戏班,经历种种磨难唱成角儿,唱《霸王别姬》成名后,人生正当红,艺术正璀璨。

阶段二:抗战时期,生命变得渺小

为了救师兄段小楼,程蝶衣去给日本人唱戏。 艺术无国界,一个名叫青木的军官,懂京剧。程蝶衣在精神上满足了日本人,换来的却是师兄的一口唾沫,人生第一次,程蝶衣想为京剧死。

阶段三:解放初期,唱不成戏了

这个时期的程蝶衣开始受到旧时代的迫害,他以“汉奸罪”的罪名被抓,他没有办法唱戏,后意外得以释放,程蝶衣一把火烧毁了一生的行头,决意与京剧再见。

阶段四:“文革”时期,理想破碎

这个阶段是程蝶衣最绝望的时期,他彻底迷失自我,遭到小四的背叛,师兄的批斗,丧失了自己的灵魂,无奈向伤害自己的人发起攻击。

没有绚丽的舞台,没有华丽的行头,京剧的生存变得岌岌可危,作为民族的传统文化, 京剧的继续传承变得阻碍重重。

十年浩劫过后,程蝶衣再次和师兄同台,上演了最后一幕“霸王别姬”,程蝶衣拔剑自刎,圆了“姬别霸王”的痴梦。

程蝶衣自杀的方式,既有“从一而终”的爱情承诺,更有“不疯魔,不成活”为京剧艺术献身的壮烈。

唱戏是程蝶衣的理想,他想做一辈子的虞姬,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之下,他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梦想,最后身不由己选择自杀,自我毁灭,其实是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最好成全。

总结

电影《霸王别姬》是一部悲剧,处处透着悲凉,看片名就知道。

历史上的虞姬自刎河畔,死在霸王怀里,从一而终,电影里的程蝶衣,同样自刎而死,死在段小楼的面前,从一而终。

为艺术献身的程蝶衣,他的悲剧早在一出去就注定了,亲情的悲剧导致爱情的悲剧,爱情的悲剧导致为艺术献身的自我成全,程蝶衣自始自终都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传达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精髓。

程蝶衣的悲剧是个人命运的偶然,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从程蝶衣的人生悲剧,我们看到的是大势所趋下小人物的浮浮沉沉,但同时也窥探到了个人命运的抗争,和对艺术事业的无悔追求,小人物同样有壮美的生命。

这部电影对我的启示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无论何时何地,不要迷失自我,在人生的戏台上,找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演出独具特色的精彩,我们同样可以拥有自己的精彩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