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遇见你之前》:心理学分析男女主爱情观,及男主为何选择安乐死

2023-10-31 02:19 作者:岑岑 围观:

《遇见你之前》这部电影是由英国励志情感小说家乔乔·莫伊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由饰演过《权利的游戏》女主龙母的艾米莉亚·克拉克和好莱坞著名大帅哥山姆·克拉弗林主演。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拥有一座古堡要继承的高富帅威尔在一场车祸中高位截瘫了,他努力奋斗得来的体面生活一夜之间不复存在,家人为他请来了护工露。露是个小镇女孩,性格乐观活泼,她的到来成了威尔愿意每日醒来的唯一理由。两个原本就不同阶级的人相爱了,当所有人都认为爱能够让奇迹发生的时候,威尔却拒绝了继续活下去,他坚持要结束自己的生命。爱情能振奋人心,给生活带来活力,但终究不足以拯救没有尊严的生活。

其实这部电影不能算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爱情片,因为它还包含了“安乐死”这个争议的话题。说起“安乐死”这个话题,很多人会想到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西班牙电影《深海长眠》,这两部电影的看点各不相同。相对于《深海长眠》里的男主雷蒙瘫痪后生活了三十年,却依然一心求死的悲壮,《遇见你之前》则是穿上了一件爱情的外衣,来探讨生与死之间的选择,引导观众思索生命的意义。

一、男主女爱情:利他主义之爱VS生命寄托之爱

1、露对威尔的爱——利他主义之爱

在心理学定义爱情上,有一种爱情被称为“利他主义之爱”,认为“爱”是一种自我牺牲,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感情的奉献。

威尔希望在最后安乐死的时候,露能够陪伴在他身边。可亲眼看着自己所爱之人慢慢死去实在太过残忍。露当下没办法接受,把自己关在了家里。经过一段思想上的挣扎,露真正想明白了爱就是奉献和成全。她承担起了最后的责任,赶去威尔的身旁,用爱送他最后一程。

爱情有时候就是盲目的,盲目到明知没有结局还是奋不顾身的去为对方付出,这种自我奉献之爱就叫利他主义之爱。

民国时期大诗人徐志摩一生中有三个女人,她们分别是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发妻张幼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到婚后,徐志摩一直是鄙弃张幼仪的。他第一次看见张幼仪的照片就嫌弃的说她是“乡下土包子”,后来为追求林徽因要求张幼仪打胎,最后不顾尚在襁褓中的次子坚持要求离婚,可以说张幼仪从来就没有得到过丈夫徐志摩的爱。但如果要问谁最爱徐志摩,那一定会是张幼仪。

张幼仪老实本分,面对徐志摩的嫌弃从不做声,一直默默追随徐志摩的步伐。他不喜欢中式旗袍,张幼仪就穿上洋装,他不喜欢旧式女子,她就跟随到国外学习西方文化,然而张幼仪做的再多,也不能打动徐志摩半分。离婚后,张幼仪独自在德国求学,养育幼子,学成归国创办了公司,把徐志摩的双亲接到身边奉养。

晚年的时候,有人问张幼仪爱不爱徐志摩,她这样回答道:我没有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说不定我最爱他。张幼仪对徐志摩肯定是爱的,这种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付出,甚至不求回报。就像露对威尔的利他主义之爱。

2、威尔对露的爱——生命寄托之爱

影片中露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影射了威尔内心的渴望。当露希望为威尔重新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唤起生活希望的时候,威尔却是在为露打开一个全新的未来世界。

露原本应该在巴黎的大学读书,学习她喜欢的时尚,但是却因为家庭贫苦的原因,被迫打工赚钱养家。她直言不讳地告诉威尔,她不喜欢威尔那不可一世、拒人千里的态度,她会留下就只是因为她十分需要钱。露的坦白和真诚打动了威尔,威尔从露身上看到了一股为了生活拼搏的鲜活样子,与威尔自己颓败的生命截然不同。

其实露和威尔十分的相似,威尔被困在残疾的躯体中,而露被困在贫寒的家庭中。威尔开始不自觉的改变,他让露带着自己去外面的世界经历精彩,是希望露能拓宽眼界;他为露的父亲提供新工作,是希望将来有一天露想要离开不再有后顾之忧;他让露去巴黎,是希望她能够自由的追逐自己的梦想。威尔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尽全力帮助露成为全新的自己。

影片的最后露按照威尔的指示来到了巴黎,她坐在威尔曾经喜欢的咖啡店里,穿着威尔送的“蜜蜂袜”读威尔留给她最后的一封信,威尔给露了一笔遗产,足够露下半辈子自由的生活。在信中他说:大胆的生活,突破自己去创造无限可能。知道人生还有无限可能是一种奢侈,知道我能给你这些,让我很欣慰。

威尔就如露人生中的“雕刻师”,发现露身上的潜力,激发她的潜能,送给她更高更远的人生蓝图,是一份伟大的爱。这何尝不是威尔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露身上,让爱人代替自己活在这个自己热爱的世界。

二、 男主为什么选择“安乐死”?

当看见威尔一心求死的时候,第一感觉会觉得很惋惜,他有优渥的家境,还有善良的露。他为什么不能勇敢一点为了爱他的家人和露活下去,而选择“安乐死”?

1、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A.H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求,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了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

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求,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及性的需要。

2、安全需要

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

3、爱与归属的需要

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友情、爱情和亲情。

4、尊重需要

包括尊重别人和自我尊重两个方面。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追求,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说人有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有高级别精神上的需求,并且在满足了基本上的生理需求后才会延展出高级别的精神需求,属于层层递进的关系。打个比方说,在饥寒交迫中,人们最先需要的是吃得饱和穿得暖,而不是需要有人爱自己,但在生存环境优渥的情况下,人们就会追求爱情、个人理想等精神层次方面的需求。

威尔在瘫痪之前拥有非常成功的人生,他在巴黎有上市公司,有相爱的女友,爱好各种极限运动,他一直在努力奋斗,目标就是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不车祸让他的原本的世界轰塌了,在如“死尸般”的躯壳中苟延残喘和他历来精神上的追求形成了巨大的冲突,他想到了死亡。

威尔不是没有努力过,刚瘫痪的时候他非常努力的做康复训练,然而他的身体能动的部位依然只是脖子以上和一根指头。由于是脊椎损伤,不仅影响了他的神经系统,还影响了免疫系统,因此他每天都需要吃大量的药物。威尔的生活完全都需要依靠别人,万一护理不到位就随时有生命的危险,这种无法掌握自己生命的感觉让威尔感到绝望。

剧中他说:如果生活没办法回到以前,那么就让所有的美好就停留在这刻。他宁愿死,也不愿意屈辱的苟活!

2、从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角度

自我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是指一个人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和熟悉的心理状态,包括你固有的习惯、观念、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等。只要呆在这个区域内,你就会感到安全、放松和舒适,而一旦离开这个区域就会感到不安全和焦虑,甚至恐惧。

心理舒适区对人的作用可以分为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

01、从正面来看,舒适区是人们的避风港,它提供一个稳定和健康的心理环境,当能量散尽、遭受挫折或痛苦的时候可以在这个避风港里疗愈。比如在高强度的工作后,有的人会选择逃离工作,去做一些让自己感到舒适和轻松的事情,例如呆在家里独处。其次,它是一种自我防御的机制,提供一个清晰的边界提示不确定性的存在。熟悉的事情也就意味着安全,而陌生的和不确定的事情也就意味着危险,能够感知到这一切对于人们来说十分重要。

02.从负面来看,人过于依赖舒适的感觉就会失去斗志,变得颓废。停留在某个特定的状态中,一些都是固有的,不需要思考和努力就能安稳度日,但这也会阻碍了人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可能。舒适区就好比蜘蛛的蜘蛛网,能够为蜘蛛带来食物,但同时也禁锢了蜘蛛,阻止了它探索未知和见识外面世界的精彩。

从心理学的角度,当个体觉得自己的生活舒适,感到满意和满足,这就是心里健康的表现。

《me before you》是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有两层含义,第一种是“我”在“你”之前,强调“我”的重要性。第二种是遇见你之前的我,是指遇见露之间的威尔,也就是瘫痪后的威尔热烈爱着的那个原本的自己。对于威尔来说原本的自己,原本的生活就是他的舒适区。

而瘫痪后的威尔,没有了舒适区,他生活里的一切都需要重塑,然后谈何容易。

《深海长眠》中的雷蒙在瘫痪了后活了30年,他活着不是因为他慢慢适应了这个新生活,他活着是因为他没办法死去,他一直在追求死亡的权利。对于高位截瘫患者来说,生命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生和死都只能依赖于他人。

威尔和雷蒙都认为活着一天都是痛苦,但却不得不活着,何其的悲哀,何其的痛心!

人们信奉爱情,也敬畏生命,《遇见之间的你》这部影片以威尔之死作为结局,看似悲剧,实则有另一种含义。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贤者既不厌恶生存,也不畏惧死亡,既不把生存看成坏事,也不把死亡看成灾难。”爱情固然可贵,然而有时爱情却不能左右一个人对自身生命的看法。如同哲学家伊壁鸠鲁所认为的:其实死亡本身并不具有是非善恶的性质,个体生命是否幸福,乃取决于个体对死亡的态度。因此对威尔来说,他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并不是一种悲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