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50000《调音师》《一个母亲的复仇》……赢在第二起跑线上的印度电影你看了吗

2023-10-30 09:33 作者:岑岑 围观:
50000

最近十年,印度电影在国际市场的崛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遵循“起跑线”和“摔跤!继《爸爸》、《调音师》和《母亲的复仇》等一批优秀作品在今年被引进中国后,它们都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其中,《调音师》的档期长达一个多月,可见其票房号召力。

印度电影的崛起,离不开开拓国际市场的努力,离不开叙事技巧的不断成熟,离不开现实主义题材的直接魅力。如果印度能成功从音乐剧电影转型,相信未来国产电影会比票房更受认可。

不仅要讲好故事,还要讲好故事。

《调音师》是2010年法国同名短片的翻拍版。

法国短片《调音师》只有14分钟,豆瓣评分是惊人的9.2分。印度版将片长从14分钟扩大到139分钟,但仍能保持原著的风格,充满悬念和悬念。无论是剧情反转还是人物塑造,都堪称完美。

影片整体故事采用倒叙结构。起初,麦田里的盲兔与兔头拐杖遥相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故事主体采用时间顺序结构,中间有短时插叙和倒叙,但丝毫不影响故事的推进性和完整性。显然,影片的编剧团队非常娴熟,不仅将原本的短篇故事浓缩成了两个多小时的长篇故事,而且故事的本土化也非常成功,让人感觉没有矛盾。

在原有思路的基础上,改编团队做了很多创新。比如印度版中的音乐家并不是真正的钢琴调音师,而是一个表演者,其他情节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合理改编,可见编剧的功力。另一方面,国内外一些电影的翻拍往往生搬硬套,不管剧情移植是否合理。即使有了原著的好剧本,还是无法照猫画虎,甚至往往画虎的不是狗。即使好莱坞来翻拍,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比如美版老男孩。不过国内翻拍韩日名著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午夜食品店》。日剧原著在豆瓣上评分9.2,而国产翻拍电视剧评分只有2.8。

所有伟大的叙事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点:不以文字伤害意义。换句话说,对于叙事文学来说,情节编织比人物塑造和文本语言更重要。具体到影片,故事的逻辑性和人物行为的合理性比背景设定、特效等形式技巧更重要。毫无疑问,《调音师》在剧情设计上拿下了今年电影的头把交椅,主角显然有更令人信服的性格发展,次要角色也可以称得上非常丰满:即使是坏人也有其可怜可恨之处。

不仅是调音师,我们近年来看到的印度大片,无论是剧情还是人物都非常出色,比如去年推出的《起跑线》、《神秘巨星》和前年的《摔跤吧!爸爸,小萝莉的猴子叔叔(2015),我的上帝(2014),三个傻子(2009)等等,更早的时候拍的,都是讲一个好故事,讲一个好故事。在全球电影娱乐的中心好莱坞,电影人在追求技术至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比如好莱坞大片Shazam!前阵子介绍的,就是一个极好的反例:故事情节极其单薄(反派人物的所有动作完全脱线),人物性格非常扁平(一群中学少年在用超能力鬼混)。只有将巫术、魔法等中世纪神话成功移植到现代美国城市费城,再依靠好莱坞多年来所依赖的特效,才勉强算得上是一个令人咋舌的大场面。

超越好莱坞,也超越“歌舞升平”的自己

电影是20世纪新兴的艺术,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戏剧——西方七大艺术形式之一。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主要阐述了悲剧和史诗的艺术原则,包括情节的范围和情节的统一性,这也导致了最终戏剧理论界对情节三统一的严格要求。在《诗学》的最后,亚里士多德将悲剧和史诗进行了比较,认为悲剧在内容、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上都优于史诗。很明显,他认为戏剧作为一种叙事在艺术中的地位更高,尼采将他的审美哲学专著命名为《悲剧的诞生》并非巧合。因此,西方对戏剧严格的形式要求导致了一种高度成熟的叙事艺术,包括电影、戏剧、芭蕾、小说等等。

现在,当好莱坞正在慢慢失去这些传统的时候,印度电影似乎依靠叙事技巧的高度熟练,形成了华丽的反击,赢在了第二起跑线上。

说起印度电影的崛起,不得不提2008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虽然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都来自好莱坞,制作经费也基本来自英国,但演员、故事和场景都是在印度制作的,它的原著故事也是来源于印度外交官维加斯·斯瓦鲁普的小说《问答》。故事描述了来自印度孟买底层的服务员贾马尔(Jamal)参加了一个“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电视智力竞赛节目,结果这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孩子意外赢得了十亿卢比。故事的发展很巧妙:不出意外,竞争对手认为他作弊,于是把他关进了监狱。警长开始逐一询问他是如何得到问题答案的,而在贾马尔回忆每一个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得以一窥他的生活片段,了解印度社会的不公,底层人民的挣扎,苦难中人性的光辉,友情和爱情的慰藉。

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机遇。自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得奥斯卡后,印度电影人逐渐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国际化,他们的作品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好评。“摔跤!《爸爸》成为除好莱坞之外中国市场票房最高的外国电影。2018年豆瓣上排名最好的十部印度电影中,有九部是在2008年之后拍摄的,而调音师的出现很有可能让历史上的十大印度电影出现在最近十年。

纵观这些好评如潮的电影,可以发现它们完全摆脱了传统宝莱坞电影“歌舞升平”的风格,而是直面真正的主题。比如《三个傻瓜》辛辣讽刺了僵化的大学教育;《起跑线》也展现了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的辛酸;《小萝莉的猴子叔叔》反映了印巴两国长期以来的矛盾和宗教冲突。杀人从天而降的故事,体现了一个父亲为了保护家人的斗智斗勇;《印度合伙人》和《厕所英雄》都表现了她们为提高女性地位的不懈奋斗。就像伟大的文学作品不在于其优美的文笔和华丽的文字,伟大的电影不在于其华丽的特技,而是在社会冲突中反映人性的伟大。而这种直视社会问题的拷问,会对印度社会产生深刻而良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电影不仅超越了好莱坞,也超越了自己。

作者:陈坚

编辑:王晓丽

责任编辑:刘清

*文慧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