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漫长的冬季》,漫长的告别剧情介绍电视猫

2023-10-27 09:37 作者:岑岑 围观:

秋天,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之一,气温适宜、落叶飘飘,正是走出户外,享受生活的好时光。而对于电影和电视剧的爱好者们来说,这也是一个“打卡”好季节。但是,最近在网上,一些电影和电视剧的相关话题成为了热门,那就是“删减”和“完整版”的话题。

在这个话题中,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漫长的季节》的“完整版”未能如期而至,让网友们失望不已。而实际上,我们在讨论这个话题时,一直希望能够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拼凑出一部电影真正的面貌,期待着一些被删减的镜头能够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以此来看到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最佳面貌。

比如今年年初上映的电影《无名》,我们知道王一博的角色身份不会像影片呈现得那么简单,当他的粉丝们发现电影中有3分钟的浴室打斗戏被删掉了以后,网友们觉得十分可惜,因为这3分钟的镜头很可能会证实他们的猜想。

再比如国庆档上映的电影《坚如磐石》,我们知道张国立的角色身兼其他身份,因此,我们密切关注着有关这个电影的删减信息,希望有一天导演张艺谋可以放出原始版本,以便我们看到一部电影的完整面貌。但是,我们是否意识到,这种期待完整版的心态,也许是我们被“删减”这个词彻底规训了的结果。

也许,我们一旦遇到了删减的作品,就默认它的完整版一定会更好,但这样的想法是否正确?电影和电视剧往往需要走审查流程,因此,它们的删减情况也比较普遍。而对于一些国外电影来说,引进时也可能需要特殊处理。比如,电影《银翼杀手2049》里,两旁的裸体仿生人不能看,导演只能用局部放大的手段,只看高司令特写。

而在电影《水形物语》里,女主的裸体也不能看,因此,小黑裙成为了电影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此外,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删减,也与价值取向有关。比如电影《绿皮书》里,把黑人钢琴家在浴室里与同性情人的“激情戏”删得一干二净,而电影《小黄人大眼萌》则改成了反派“改邪归正”的结局。

总之,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删减不可避免,但我们是否应该对它们怀有完整版的期待?或者,这样的期待只是我们被“删减”这个词所规训的结果?这些问题或许需要我们去思考。近年来,涉及到外语片引进国内的问题,几乎都会引发删减讨论。

有些影片号称“一刀未剪”,但实际上是自行删减或替换了新的画面,让电影的原本风格和内容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种宣传手段,让观众一开始认为自己看到了原版的电影,最终却发现被蒙上了滤镜,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故事。而对于这种“一刀未剪”的做法,我们是否应该赞扬呢?

拿《达·芬奇密码》和《碟中谍3》做比较,前者在其他国家都被列为成人题材,而在国内却能得到“一刀未剪”的待遇,这种不同态度让人困惑。而对于《碟中谍3》中的晾衣竿,仅仅因为有可能会“丑化上海”,就被修改,这种删减也是让人费解。因此,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真的需要这种过度删减和修改吗?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本质是表达和传递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如果在删减和修改的过程中,改变了原本的风格和内容,那么电影的意义也被削弱了。这种做法不仅挫伤了创作者的热情,也让观众无法真正理解电影的内涵和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反思,如何在保护国内电影市场的同时,还能让观众真正看到原版的电影呢?

或许,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电影引进的做法。日本电影在引进国外市场时,会提供两个版本:一个是经过删减后适应当地市场的版本,另一个则是原汁原味的版本,供那些真正热爱电影的观众观看。这种做法既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也让观众可以自由选择。如果我们也能在引进外语片时采取这种做法,或许就能让电影市场更加健康和繁荣。

总之,“一刀未剪”本身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噱头。对于电影来说,最重要的是让观众真正理解电影的内涵和意义。而对于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的思考,探讨如何在保护电影市场的前提下,让观众能看到最好的电影作品。中国观众的独特魅力,在于他们总是能够从一部电影中找到那些被删减的内容并进行推测和探讨。

这种好奇心的驱动,让我们对电影的观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像是一种拼图游戏。比如电影《坚如磐石》,由于线索的删减和角色身份的改变,许多观众还需要上网去查找有关未删减版的信息才能理解电影的情节。类似的情况在电影《狂飙》和《封神》中也很常见。

中国观众的热情和才华,让那些被删减的内容不再仅仅是电影的遗漏部分,而是被观众们当做探索和推测的对象。这样的电影观众,究竟是受到的是电影删减的恩赐,还是被电影的删减所限制了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孤注一掷》花絮中的几秒删除片段,令我们理解到在原版中被陆经理摁头下跪的安娜,并不仅仅是“臣服”这么简单。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花絮、演员采访等中,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电影故事。但是,删减片段后的电影才更精彩吗?我认为,未删减的作品才是完整的作品。

因为细节可以树立人物形象,这一部分也是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存在着以此为噱头的烂片,这里就不展开了)。举个例子,《坚如磐石》删减片段中有一场于和伟用扳手砸人的戏,从5下改成3下,这一下的目的从泄愤变为杀人。暴力的凶残度也减少了许多。

再比如,《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中有两段被删减的内容,编剧在微博上发了出来。这些片段的人物背景细节看起来也许无关紧要,但却让张涵予和黄轩的角色产生了一种如父如子的关系,使他们之间有了共鸣。通过这些细节,观众们“自给自足”地补充了角色的背景故事,而这些散落在互联网上的碎片也都非常珍贵。

然而,“未删减”就一定是“优秀”的吗?以郝杰的电影《我的青春期》为例,上映时删减了15分钟,导致差评如潮。于是导演愤怒地放出了完整版。但是,真的就成功了吗?我看过两个版本,不可否认,原版观感确实要好上许多。然而,影片的问题仍然存在,以至于豆瓣评分至今只有6.1。这还是因为导演敢于公开原版的缘故。

那些只是借口说“删减”的呢?这些年,大大小小的电影都会利用“删减”这个词来作为一种宣传手段。然而,恐怕很多人只是表示下委屈,然后就将想象空间抛给观众,让我们自己去补足那些空缺。毕竟,我们作为观众最容易“说话”,当电影被大幅度删减,以至于故事前后矛盾,人物形象不够立体时,我们仍然会为它的勇气打上四星评价。

因此,一次“删减”就能引发一波意淫高潮,这是因为我们的观众太优秀了呢?接下来,我要问一句:电影删减是必要的吗?我们真的需要自己去补足那些被删减的细节吗?国产电影是我们心态畸形的一种表现。长期以来,我们默认了删减的合理性,认为违背公序良俗、裸露暴力、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作品应该被关在小黑屋里,不让它们出来。

这种观念导致了我们在看电影时心存疑虑,担心作品被删减的程度。这种心态甚至被媒体炒作,形成了“这电影太大胆了”的舆论发酵。然而,这样的心态使我们难以评判一部电影,同时也抑制了电影创作的自由。对于观众而言,他们希望电影不要被删减太多,但看完电影后,又会怀疑是否有删减。

这种循环使人们不知如何评判一部电影,也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心态。电影创作者也面临着困境,他们不知道哪些台词、情节会有风险,是否应该先删减还是等到结论之后再删减。这种困境使得他们不得不思考是否应该拍摄更光明的影片。

曾经,我们有讽刺官僚主义的《背靠背,脸对脸》,有关于黑煤矿、拐卖妇女的《盲井》与《盲山》,还有直击人性真实的《天狗》等“大胆”的作品。然而,30年后,我们又会面临怎样的情况呢?也许,“一刀不剪”会成为一种恩赐,窥探电影成为理解电影的必要条件,而“懂的都懂”会成为导演与观众们的一种暗号。

在那个时候,我们与电影之间的距离可能会越来越远。思考着这个问题,我想起了张艺谋的《一秒钟》。这部电影曾因涉及禁忌被删减,但最终在国内上映。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爱情和人生意义的故事。影片带给观众深刻的思考,引发了对创作自由和审查制度的讨论。

这正是电影所能带给我们的力量,它可以启发我们思考社会现象、人性问题,并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如果我们继续默认删减的合理性,我们是否会失去更多有价值的作品?如果我们不能给予电影更大的自由度,我们是否会限制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和讨论。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对电影的态度,鼓励多样性和创新,为电影提供更宽松的创作环境。同时,观众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电影作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国产电影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一秒钟》的幕后纪录片中,有一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当时,张艺谋正在与周围的人开会,他道出了这部电影最关键的信息:他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知道女儿去世了。这也是为什么他如此重视女儿在两帧胶片中的露脸,也是为什么他迫切想要得到这个胶片的强有力理由。在这个截图的下方,许多网友发表了评论,其中有一句“把它顶上去,剧情就通透了。”这句话道出了观众的心声。

并不是因为我们不懂电影,也不是因为我们看不懂电影。而是,那几声微弱的呼喊很容易被忽略,一旦分神,就再也听不见了。对于张艺谋来说,对于我们来说,这两帧胶片代表的不仅仅是剧情的关键点,更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无法复刻的珍贵回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它们代表着我们对于过去的坚持和珍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记忆。这些记忆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痛苦的,但它们都构成了我们独特的人生。而《一秒钟》正是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与失去的女儿之间的故事,让我们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人生。电影中的张九声代表了许多人,他们在追寻着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却意味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现实的触动和思考。《一秒钟》以其深情而真实的故事,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它让我们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停下脚步,回顾自己的人生轨迹,思考那些被时间冲刷掉的珍贵瞬间。生命是宝贵的,每一刻都值得被珍视。

正如电影中的张九声,他用尽全力追寻那两帧胶片,就是因为这些胶片代表着他与女儿的最后联系,代表着他对于生命的坚持和珍爱。回想起自己的生活,或许我们也曾有过那些被遗忘的瞬间,那些被岁月淡化的记忆。而《一秒钟》的故事提醒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电影是一面镜子,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而《一秒钟》正是这样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渴望、追求和珍视。它揭示了我们对于时间的无奈和对于生命的敬畏。在这个忙碌而繁嚣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追逐着外在的成就和物质的追求,而忽视了内心深处真正重要的东西。

《一秒钟》通过张九声的故事,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那些微小而珍贵的瞬间,不要忘记我们与亲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或许,我们可以停下脚步,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那些天真无邪的笑容、快乐的游戏,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或许,我们可以与亲人们分享更多的时间,用心倾听,用眼睛去观察,那些温暖的瞬间将成为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电影是一种表达,它让我们思考生活的意义。《一秒钟》正是通过一个微小而真实的故事,触动了观众的内心。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珍贵瞬间,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最后,让我们一起思考,我们是否也曾追求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我们是否也曾忽视过那些珍贵的瞬间。

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我们是否也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或许,我们可以从《一秒钟》中汲取一些启示,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重新思考我们对于时间的珍视和对于生命的敬畏。因为,正如电影中所说的那样,一秒钟就是一辈子。

相关文章